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荡歌小说 > 其他类型 > 重生穿越到1990年的新加坡后续+全文

重生穿越到1990年的新加坡后续+全文

是名为心 著

其他类型连载

1吴阿蒙,字子衿,外号阿蒙,年仅三十,却已是当代寥寥无几的奇人。他自幼聪慧,十岁能诵《论语》,十三精通医理,十六便能望诊断病,十八岁在泰山闭关三年,学得一身武艺。成年后又先后辅佐过两位厅级官员,洞察官场深浅明暗,转身之间,游走政、商、医三界如履平地。人称“阿蒙先生”,虽年纪轻轻,却自带古意。平日喜欢着长衫、饮茶、读诗、习剑。若置于旧时,便是一位典型的儒侠:温文尔雅,心怀苍生。这一年,他刚出版了自己的一本关于传统医学与现代医疗体制改革融合的专著,被医学界称为“通古融今的破局之作”。也正因如此,他受邀参加一场在杭州西湖畔举行的国际传统医学论坛。讲座结束的夜里,他独自一人开车返回苏州。夜色如墨,天空不知何时飘起了小雨。阿蒙将车窗微微摇下,...

主角:阿蒙吴阿蒙   更新:2025-05-21 17:57: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阿蒙吴阿蒙的其他类型小说《重生穿越到1990年的新加坡后续+全文》,由网络作家“是名为心”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1吴阿蒙,字子衿,外号阿蒙,年仅三十,却已是当代寥寥无几的奇人。他自幼聪慧,十岁能诵《论语》,十三精通医理,十六便能望诊断病,十八岁在泰山闭关三年,学得一身武艺。成年后又先后辅佐过两位厅级官员,洞察官场深浅明暗,转身之间,游走政、商、医三界如履平地。人称“阿蒙先生”,虽年纪轻轻,却自带古意。平日喜欢着长衫、饮茶、读诗、习剑。若置于旧时,便是一位典型的儒侠:温文尔雅,心怀苍生。这一年,他刚出版了自己的一本关于传统医学与现代医疗体制改革融合的专著,被医学界称为“通古融今的破局之作”。也正因如此,他受邀参加一场在杭州西湖畔举行的国际传统医学论坛。讲座结束的夜里,他独自一人开车返回苏州。夜色如墨,天空不知何时飘起了小雨。阿蒙将车窗微微摇下,...

《重生穿越到1990年的新加坡后续+全文》精彩片段

1吴阿蒙,字子衿,外号阿蒙,年仅三十,却已是当代寥寥无几的奇人。

他自幼聪慧,十岁能诵《论语》,十三精通医理,十六便能望诊断病,十八岁在泰山闭关三年,学得一身武艺。

成年后又先后辅佐过两位厅级官员,洞察官场深浅明暗,转身之间,游走政、商、医三界如履平地。

人称“阿蒙先生”,虽年纪轻轻,却自带古意。

平日喜欢着长衫、饮茶、读诗、习剑。

若置于旧时,便是一位典型的儒侠:温文尔雅,心怀苍生。

这一年,他刚出版了自己的一本关于传统医学与现代医疗体制改革融合的专著,被医学界称为“通古融今的破局之作”。

也正因如此,他受邀参加一场在杭州西湖畔举行的国际传统医学论坛。

讲座结束的夜里,他独自一人开车返回苏州。

夜色如墨,天空不知何时飘起了小雨。

阿蒙将车窗微微摇下,让春夜的凉风吹入车中,拂动他鬓角的几缕长发。

他脑海中还在思索着论坛上的一些对话:“中医的未来,是传承,更是突破。”

、“若能从基层医疗做起,建立中西融合示范诊所……或许可解基层医疗之困。”

正在思忖时,一道耀眼的闪电划破夜空,紧随其后的,是一声如炸雷般的轰鸣——不是雷,而是一辆大型运输车失控横冲过来,直撞他的座驾。

生死一线,阿蒙甚至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车身猛然一震,天地倒转,意识随之一黑。

……再次醒来,他已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

他感觉喉咙干涩,身体沉重。

空气中混杂着一股铁锈味、机油味和奇异的南洋香料味。

隐约之间,还能听见屋外传来各种语言的交错,有福建话、潮州话、马来语,还有浓重的英语口音。

他缓缓睁眼,四周是一间木质结构的老房子,窗框上挂着塑料遮光帘,风扇吱呀作响。

一位头戴圆帽、身穿碎花裙的马来妇人正站在一旁,笑着看他:“阿郎,你醒啦?

你发烧好几天咯,是我丈夫在街上看见你晕倒,把你送来我们诊所。”

“这里是……哪?”

“牛车水呀!

你不知道吗?

你是马来西亚人吧?

还是香港来的?”

牛车水?

阿蒙心头一惊,那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华人聚居区之一。

他努力支撑起身体,目
光落在一张泛黄的报纸上,标题上的日期仿佛是一记重锤:《联合早报》,1990年5月19日。

他看着这张报纸,久久说不出话来。

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可能:梦境?

灵魂出窍?

假死?

但这一切的逻辑和真实感,远远超出梦的范畴。

他翻开抽屉,里面放着一些过时的纸币、老式打火机、和一张病历卡,上面竟已填好了他的名字:“吴阿蒙,性别:男,年龄:不详,来源:不明。”

他的心跳微微加快。

他站起身,走到门外。

街道上,是上世纪末的街景:店铺挂着手写招牌,摩哆与老式丰田小车在路上穿行,旁边的水果摊售卖着榴莲、山竹和红毛丹,空气湿热,混杂着鱼露与糖水的气味,街边小贩叫卖着:“Laksa!

Roti Prata!

冷饮加冰咯——!”

这是他所熟悉的南洋气息,却又是一种他从未亲历过的年代感。

他明白了。

他,穿越了。

穿越到了1990年的新加坡。

这个岛国当年刚刚步入腾飞的时代,李光耀总理的现代化计划方兴未艾,中西文化交汇激荡,经济、教育、医疗正进入改革黄金期。

这里,不仅是南洋的明珠,更是一个蕴藏无限机会的新世界。

吴阿蒙深吸一口气,目光愈发坚定。

“既然命运给我重新来过的机会,那我就要在这片土地上,闯出一个未来。”

风吹动他的发角,一丝阳光从厚重的云层中射出,洒在他身上。

这是1990年的新加坡。

这是阿蒙的重生之地。

2吴阿蒙站在牛车水的一角,看着这片街区,内心涌动着一种莫名的熟悉与疏离。

他知道,新加坡是座移民社会,华人占大多数,但这里的华人讲的多是福建话、潮州话,饮食口味偏咸偏辣,衣着打扮、行事作风,与他记忆中的现代中国已迥然不同。

这里不像中国的市井,也不是香港的繁华,更不是西方的喧闹。

它像是一只南洋的老虎,正值少年,肌肉未成,却锋芒毕露。

而他,一个误入此间的“古人”,必须迅速适应。

阿蒙从马来妇人口中得知,他是三天前在街头晕倒,被送到她丈夫开的中医诊所。

那是一家老旧的“同济药房”,夫妻二人靠着祖传草药为街坊治病,已行医三十余年。

“你虽然神
智清醒,可是看起来像失忆一样,一开始连‘饮水机’都不会用。”

大妈笑道。

阿蒙含笑点头。

他确实对许多细节陌生,例如这里的“咖啡店”不只是卖咖啡,而是有各种摊贩售卖饭菜的美食中心;“巴刹”则是菜市场;而最让他惊讶的,是街坊邻居之间的熟络程度——一街之人,如同一家。

诊所的老板林医生是潮州人,脾气火爆,却医术了得。

阿蒙看他处方简陋,有时诊断草率,忍不住提出建议,起初林医生不服,两人甚至在病人面前针锋相对。

直到有一天,来了个高烧昏迷的小孩,林医生开方无效,阿蒙则用银针在“风池人中”间施针,仅十分钟,孩子便苏醒过来。

此举让诊所震惊,林医生当夜请他吃肉骨茶,从此兄弟相称。

“你是哪门哪派?

祖籍哪里?”

林医生夹着骨头问。

“江南吴门,家中五代行医。”

阿蒙语气谦和。

“怪不得。”

林医生点头,“你以后就在我这儿看诊,分你三成。”

“我不图利,只愿借此落脚。”

阿蒙答道。

自此,他便以“阿蒙医师”之名,在牛车水站稳了脚跟。

每天上午,阿蒙都会绕街一圈。

他喜欢站在人民公园大厦的天桥上,看南来北往的人群:马来小贩、印度老翁、华人商贩、留着学生头的少年,还有一批穿着制服的公务员。

他逐渐熟悉了这座城市的骨架:东边是樟宜机场,飞机轰鸣不绝;西边是裕廊工业区,工厂林立;南边靠海,是港口和滨海中心;北边接壤马来西亚新山,晨起能听见火车汽笛。

新加坡的街道干净如洗,植被茂密。

热带雨林气候让城市常年高温潮湿,但政府规划得井然有序,空气中没有一丝杂乱的气息。

最令他惊讶的,是这里的“秩序文化”。

公交车司机从不乱开,行人过马路必须等红绿灯。

任何小贩必须遵守营业时间,政府对违章行为绝不手软。

“这里不像是东南亚,更像是个纪律严明的军事城市。”

阿蒙暗想。

他也开始理解李光耀那句名言——“治理一个国家,如同治理一家公司。”

随着每日应诊,阿蒙的医术逐渐展现。

有人来看哮喘,他不开激素,而是用自制乌梅汤调肺气;有人头痛多年,他用“平肝息风汤”配合耳
后三针,立愈;甚至连邻里中心的一名退休公务员,也特地找他调养心脑血管疾病。

有一日,一名叫“林爱玲”的女子带着母亲前来,说母亲长期头晕失眠,各家医院皆束手无策。

阿蒙望闻问切,仅诊两脉,便问:“伯母是否常梦游水,晨起手脚发凉,晚上则耳鸣如蝉?”

老夫人惊呼:“全中!”

阿蒙笑:“肾阳虚寒,虚火上扰,阳不归根。”

他亲自煎药七服,连调三周,老夫人竟彻底痊愈。

林爱玲感激不已,常来送水果,眼神中亦多了一层柔情。

不久后,牛车水街头开始流传一句话:“看西医吃一排药,看蒙医只需三副汤。”

然而,名气大了也招惹是非。

一日,一位华文媒体记者来访,写了一篇专访《牛车水来的神医》。

文章登上《联合早报》,引发轰动,却也引起了一家私人医院的不满——那家医院曾错诊几名病患,后被阿蒙救回,面子挂不住,开始暗中施压要求卫生部调查他的“行医资质”。

对此,阿蒙淡然。

“你不怕?”

林医生问。

“怕什么?”

阿蒙答,“他们看的是规矩,我给的是疗效。

若这规矩不能治人,那我愿破规矩以正人心。”

这句话后来被记者再次引用,引起一场关于“中医现代化”的讨论热潮。

阿蒙的声望,也因此从街坊传入了政坛与商界的耳中。

这只是开始。

他知道,这个时代、这座城市,将因他阿蒙的到来而逐渐改变。

3牛车水,原名“牛车水路”(Kreta Ayer),原是十九世纪水源供应地,如今却已成为新加坡最具特色的唐人街。

狭窄的街道两侧,酒楼、药铺、茶室、功夫馆、庙宇林立,混合着咸鱼的腌香、炒粿条的炙热、沉香的古雅与雨水的潮润。

对阿蒙而言,这里仿佛不是一处街区,而是一段活着的历史。

而他,就在这片古老街市的最中央,开设了“吴门医舍”。

“吴门医舍”本是林医生腾出的旧诊室,地处南桥路与士他福路之间的十字巷口。

阿蒙亲自操刀布置:门头用毛笔手写“吴门”两字,旁挂“济世不问贵贱,施药但求存仁”;墙上挂着几幅水墨山水图,一盏檀香小炉每日清晨点燃;连候诊凳也用的是古式长条木凳。

没有冷气,只有
老风扇;没有自动挂号系统,全靠纸笔登记。

但就是这样一间小小的中医馆,却成了全牛车水最热闹的地方。

起初来的是街坊,后来是附近公务员、巴刹老板,甚至还有电视台女主持人、国会议员的母亲。

阿蒙每日清晨六点准时开门,白衣长袍,束发如常,一手摸脉,一手翻书。

有人问:“你为何要查书?

你不是记得住了吗?”

他笑答:“天地之理日新月异,人心体质千差万别。

书不为背,而为敬。”

很快,他的医舍每日需排队三小时才得见诊。

连《新明日报》也以“旧法新医,街坊名医阿蒙”做了专题报道。

有一日,一位印度男工被建筑钢筋击中,送至医院急救后虽无大碍,却长年头晕呕吐不止,医院也查不出原因。

家属无奈,带着人来到医舍。

阿蒙细问事故时间,病人生活习惯、睡眠情况,再观其舌苔、闻其呼吸,仅片刻便断言:“此非头部受损,而是脊椎错位压迫内耳,气血逆乱。”

众人惊讶:“你不是中医吗,怎连骨骼都看?”

阿蒙不答,只让病人趴下,运气于掌,在病人颈椎按压一点,轻扭一下,“咔哒”一声响。

病人顿时呕出一口黄水,随后便觉天旋地转之感尽除。

家属泪谢,众人哗然。

“中医不是只能吃草药?

怎么像是整脊推拿?”

阿蒙淡淡一笑:“古人讲‘内病外治’。

中医之术,岂止汤剂一途。”

此事过后,他得了个街坊绰号——“会点穴的中医”。

一天,一辆奔驰停在门口,车上下来的,是一位穿白衬衫的中年男子,神情庄重。

他自称“李副局”,是市政局某部主任,其母久患湿疹多年,西医药膏无效,听闻“吴门”奇效,特来求诊。

阿蒙细查后,发现湿疹非皮肤之因,而是长期情绪郁结、肝气不畅,加之食物过敏。

遂以“柴胡疏肝汤”加“白鲜皮、苦参”等清热利湿之药调理,同时建议戒食椰浆饭、炸虾饼等发物。

两周后,病症大减。

李副局大喜,请阿蒙吃饭,席间颇为试探:“阿蒙先生,有无兴趣参与社区卫生计划?”

“若是能为民众建好基层医疗,我愿竭尽所能。”

两人一拍即合。

自此,阿蒙以“社区卫生顾问”的身份,参与本地多个公立诊所的咨询项目
,甚至建议增加中医理疗纳入保险报销计划。

这一举动,引起了更多政界、商界人士的关注。

其中也包括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李副局的女儿,李婉如。

李婉如,是国大法律系高材生,外派实习于一间政府智库单位。

她温婉端庄、谈吐不俗,却带着一种略带英式教育的理性审慎。

她本不信中医,却在亲眼见母病被治愈后,对阿蒙产生了好奇。

两人第一次真正交谈,是在一场社区健康讲座后。

婉如以观察者身份在场,而阿蒙则是主讲人。

讲座结束后,婉如走到台下,笑着问:“吴先生,你相信‘命’吗?”

阿蒙看着她,答:“信。

因为我亲历过一次逆天改命。”

婉如点头:“那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会出现在新加坡,而不是其他地方?”

阿蒙看着夜色中的组屋区,沉声道:“因为我该来这里。

因为这里需要我。”

那一刻,她望着他的眼神,第一次动摇了内心的冷静。

—在接下来的数月里,婉如频频出现在医舍。

起初说是来探望母亲,后来是咨询“心理调理”的问题,再后来,便常常在阿蒙煎药时默默帮忙递水、拿书。

而阿蒙,虽心知她心意,却始终保持一丝克制与距离。

不是他不动情,而是他明白:这一段感情,不只是男女之间的交集,更可能影响他在新加坡的未来布局。

当街坊再称呼他“神医阿蒙”时,阿蒙微微一笑,心中却明白:“我不只是神医,也不只是行者。”

他是局中人。

他注定要在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留下属于他自己的风雷之声。

而这,仅仅是开端。

41990年的新加坡,正站在时代浪潮的风口。

街上越来越多的日本家电、欧美品牌在百货商场亮相,但在街角摊位、传统集市,依旧能看到华人自制的草药丸、马来人炒制的香料粉、印度裔的天然香皂。

这是一个“新”与“旧”交错的世界。

而吴阿蒙,在这时代与文化交汇处,第一次动了“以商入世”的念头。

有一日,他为一名糖尿病患者调理身子后,对方感慨道:“吴医师,你治我身子是有法子,可市面上的药茶、保健饮品都是甜得发腻,不健康得很。”

阿蒙微微一顿,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幅画面——未来超市货架
上,一排排“无糖养生凉茶”、“红枣枸杞水”、“五指毛桃饮”的包装瓶,整洁、美观、便利。

“若中药能进厨房,养生能进便利店,是否……更能走入寻常百姓家?”

他开始酝酿一个大胆的计划——创办一家结合传统中医理念与现代消费方式的“养生茶饮品牌”。

说干就干。

他将医舍后方空置的仓房翻新,用自己积攒的诊金盘下临街一间老茶室,取名为**“蒙泉堂”**。

主打三款产品:清润凉茶:罗汉果、菊花、甘草,适合新加坡潮热气候;养颜红枣茶:红枣、枸杞、桂圆,针对上班女性;五味人参饮:党参、五味子、黄芪,专为体虚者调气。

为了区别于传统凉茶摊,他特地设计了玻璃瓶包装,标注清楚成分、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每瓶售价1.2新币。

开业第一周,销售平平。

但阿蒙没有着急。

他深知:中医之道,重在“润物无声”。

直到有一天,《南洋商报》刊出一篇标题为《神医跨界创“养生茶”,喝了不止降火》的报道,文章中一位老编辑感慨:“我喝了那瓶‘五味饮’,晚上第一次不用靠镇静药就能睡。”

一时间,牛车水的老街坊、四马路的公务员、甚至勿洛的马来家庭主妇,都开始提着袋子来“蒙泉堂”买茶。

到了月底,他统计营业额,竟比行医还高出一筹。

有生意头脑的人是不会错过良机的。

第二个月,一位名叫陈志远的本地企业家找上门来。

他是新加坡早期的制造业商人,正寻求向保健品、食品领域转型。

“吴医师,我看你的茶饮,若批量生产、统一包装,进超市上架、出口马来西亚,未尝不可。”

阿蒙并不急于答应。

他提出两个条件:所有配方必须保留原味、无添加剂;所有包装上都需注明出处“吴门古方”。

陈志远一笑:“你是真想传文化,我是真想赚钱。

我们正好。”

于是,吴阿蒙作为配方技术顾问,与陈志远成立**“吴门东方养生有限公司”**。

公司总部设在巴耶利峇一座老厂房内,组建研发团队,由阿蒙亲自主持配方审核。

“从医到商,我不求暴富,但愿走得正。”

他对团队说。

产品一上市即被《新加坡电视台》专题报道。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
问:“你为什么坚持用中药概念做现代饮品?”

阿蒙看着镜头答道:“华人讲‘药食同源’,可惜现代人将饮食当味觉,却忘了它应当也养生。

我要做的,不是饮料,而是‘城市人的每日一方’。”

这句话引起巨大反响。

不久,台湾《康健》杂志、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也对他进行专题专访。

一位马来记者在文章末尾写道:“他的瓶子里,藏着中华千年智慧。”

公司接到的订单量翻倍。

他不仅向各大商场供货,还与樟宜机场免税店谈下合约,打入游客市场。

虽然身处商界,阿蒙仍坚持一条理念:“企业如医馆,员工如病人,须察其性、知其脉、调其气。”

他每天早晨不看报表,而是巡视工厂各部门,和清洁员喝茶,与车间大姐谈菜价。

有一次仓库着火,是他及时发现电路问题,亲自疏散员工未酿大祸。

公司年会,他不请歌手、不设豪宴,只在办公室摆了几盏茶、几盘果,亲自泡茶朗诵《大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众人皆敬。

这一年,新加坡正酝酿“新经济模式”的公共对话。

政府鼓励本地品牌,提倡“华人文化再定位”,不仅是对外竞争,更是对内认同。

吴门公司成了代表之一。

一位国会议员在一次餐会上拍着阿蒙肩膀说:“你这人有趣,明明是医者,却又商才过人,讲起政策来比我们还懂。”

阿蒙只是轻轻一笑。

“医可救人,商可兴国。

若能得道而行,何止治病?”

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在新加坡“被看见”——不仅是医生、企业家,更是一个可能影响政策方向、文化身份、国家愿景的“未来人物”。

而他,也知道,自己的下一步,不会止于商界。

那一步,将是——政坛。

51991年春,新加坡进入雨季。

天空常挂着层低云,骤雨说来就来,街道湿漉漉,行人打着伞穿梭在熟悉的有盖走道下。

在这个湿润又静谧的时节,吴阿蒙的人生也迎来了一场悄无声息的“跃迁”。

那日,吴阿蒙应邀出席一次“社区基层建设经验交流会”,地点设在宏茂桥民众俱乐部。

会议由政府社区发展理事会(CDC)主办,议题包括老龄健康、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心理辅导等内容。


发言环节中,一位议员谈及“中老年群体高血压、糖尿病频发,基层医疗系统吃紧”时,阿蒙主动起身发言。

他不卑不亢,条理分明,用一句话点题:“社区医疗不是‘看病’,而是‘未病先防’。”

他进一步提出:在组屋区设立“中西结合家庭健康站”;建立居民“体质档案”与年度调养计划;鼓励使用天然饮食疗法取代高强度化学干预;由中医师参与健康教育,提高民众自我认知能力。

他讲得深入浅出,结合大量自己在牛车水社区服务的数据,赢得台下一片掌声。

会后,一位身着淡灰西装的中年人悄然找到他。

“吴先生,我是人民行动党的张建成议员。

对你的发言非常感兴趣。”

这句话,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寒暄,更是官场递来的第一道“邀请函”。

一周后,张议员再次邀请阿蒙共进午餐。

地点在惹兰勿刹的一家传统印度餐厅,三楼有个安静包厢,窗外是雨中湿润的蕉树与半旧的骑楼。

“阿蒙,我直说了。”

张建成边喝拉茶,边笑道,“你是难得的人才,精通传统文化,又善于用现代方法落地。

我们党最近在物色新一届基层议员候选人,有没有兴趣参与?”

阿蒙沉吟片刻:“若我入政,不是为了谋利,不是为了仕途,而是为了为人做事。”

“正合我意。”

张建成点头,“这正是行动党所看重的。”

几周后,吴阿蒙以“独立顾问”身份加入宏茂桥社区发展委员会,协助设计“银发养生计划”与“低收入家庭疾病预防项目”。

自此,他正式以半个“准政治人”的姿态,步入公共治理舞台。

阿蒙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靠人脉起家,也不打“财阀支持”牌。

他靠的是逻辑、观察力、以及一种极其罕见的“预判能力”。

他提出的第一个计划是在淡滨尼区试点“社区健康储值卡”:居民每年定额获得200新币健康补贴,可用于中医诊所、小型体检、健康讲座等服务,卡中余额次年可续用。

一开始遭遇不少质疑,甚至有议员私下嘀咕:“是不是想为中医谋特权?”

但阿蒙淡然一笑:“健康本是储蓄,不是消费。

把人民当做股东,才是治理的第一课。”

半年后,淡滨尼区居民慢性病发率下降9%
,医疗投诉减少30%。

卫生部亲自发函嘉奖,计划推广至裕廊、后港等地。

阿蒙不但赢得数据支持,更赢得了民意尊重。

然而,政坛从来不只是讲“实绩”。

有一次,一位高层提出希望他“协助推动某进口保健品品牌进入政府采购名录”,暗示若他配合,可加速其议员身份提名。

阿蒙婉拒。

“我只推我信的东西。

若为权位,出卖一寸信念,我不做。”

风声传出,议场内一度有人冷眼旁观他:“这人清高过头,迟早吃亏。”

可几周后,一场关于“传统医药立法规范化”的辩论中,他力排众议,提出将中医纳入国家医护标准体系的具体框架草案,获得李资政的亲自点评:“他懂传统,更懂制度。

像这样的人,才值得被赋权。”

阿蒙拒绝走捷径,却越走越高。

不仅基层居民支持他,连多个工会、商会、华文教育协会都公开发信力挺吴阿蒙“作为代表本地文化与中小民意的典范”。

人民行动党核心高层开始重视这位“另类新秀”。

而就在准备提名他的过程中,一个突发事件,将他彻底推到了政坛的中央舞台。

那是1992年2月,一个大雨滂沱的午后,一所老人护理中心突发食物中毒事件,数十人呕吐、腹泻,有人一度昏迷。

卫生局调查迟缓,医疗支援也因周末人员缺勤而姗姗来迟。

吴阿蒙得知后,亲自赶往现场,不仅第一时间为多位老人针灸止泻,还调集蒙泉堂的药品与员工,协助现场布置隔离区。

他甚至冒雨送药进ICU门口,亲自协调各部门。

事后媒体广泛报道,一张他冒雨抱着老人冲出护理中心的照片登上《联合早报》,标题是——“议会顾问吴阿蒙:不是医生,更是人民的保护伞”几日后,人民行动党正式提名吴阿蒙为下届议员候选人。

他没有惊讶。

一切,不过是顺势而为。

只是此时,他不再只是那个初来乍到、误入1990年南洋的“外人”。

他是吴阿蒙,是新加坡人民的“未来之人”。

61992年秋,新加坡政治舞台风云变幻。

经济高歌猛进,社会治理日趋精细,执政党内年轻一代正在接棒,新老力量交替之际,一位新面孔悄然走上前台——吴阿蒙。

他,不是典型政客,不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