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建议增加中医理疗纳入保险报销计划。
这一举动,引起了更多政界、商界人士的关注。
其中也包括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李副局的女儿,李婉如。
李婉如,是国大法律系高材生,外派实习于一间政府智库单位。
她温婉端庄、谈吐不俗,却带着一种略带英式教育的理性审慎。
她本不信中医,却在亲眼见母病被治愈后,对阿蒙产生了好奇。
两人第一次真正交谈,是在一场社区健康讲座后。
婉如以观察者身份在场,而阿蒙则是主讲人。
讲座结束后,婉如走到台下,笑着问:“吴先生,你相信‘命’吗?”
阿蒙看着她,答:“信。
因为我亲历过一次逆天改命。”
婉如点头:“那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会出现在新加坡,而不是其他地方?”
阿蒙看着夜色中的组屋区,沉声道:“因为我该来这里。
因为这里需要我。”
那一刻,她望着他的眼神,第一次动摇了内心的冷静。
—在接下来的数月里,婉如频频出现在医舍。
起初说是来探望母亲,后来是咨询“心理调理”的问题,再后来,便常常在阿蒙煎药时默默帮忙递水、拿书。
而阿蒙,虽心知她心意,却始终保持一丝克制与距离。
不是他不动情,而是他明白:这一段感情,不只是男女之间的交集,更可能影响他在新加坡的未来布局。
当街坊再称呼他“神医阿蒙”时,阿蒙微微一笑,心中却明白:“我不只是神医,也不只是行者。”
他是局中人。
他注定要在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留下属于他自己的风雷之声。
而这,仅仅是开端。
41990年的新加坡,正站在时代浪潮的风口。
街上越来越多的日本家电、欧美品牌在百货商场亮相,但在街角摊位、传统集市,依旧能看到华人自制的草药丸、马来人炒制的香料粉、印度裔的天然香皂。
这是一个“新”与“旧”交错的世界。
而吴阿蒙,在这时代与文化交汇处,第一次动了“以商入世”的念头。
有一日,他为一名糖尿病患者调理身子后,对方感慨道:“吴医师,你治我身子是有法子,可市面上的药茶、保健饮品都是甜得发腻,不健康得很。”
阿蒙微微一顿,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幅画面——未来超市货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