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为什么坚持用中药概念做现代饮品?”
阿蒙看着镜头答道:“华人讲‘药食同源’,可惜现代人将饮食当味觉,却忘了它应当也养生。
我要做的,不是饮料,而是‘城市人的每日一方’。”
这句话引起巨大反响。
不久,台湾《康健》杂志、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也对他进行专题专访。
一位马来记者在文章末尾写道:“他的瓶子里,藏着中华千年智慧。”
公司接到的订单量翻倍。
他不仅向各大商场供货,还与樟宜机场免税店谈下合约,打入游客市场。
虽然身处商界,阿蒙仍坚持一条理念:“企业如医馆,员工如病人,须察其性、知其脉、调其气。”
他每天早晨不看报表,而是巡视工厂各部门,和清洁员喝茶,与车间大姐谈菜价。
有一次仓库着火,是他及时发现电路问题,亲自疏散员工未酿大祸。
公司年会,他不请歌手、不设豪宴,只在办公室摆了几盏茶、几盘果,亲自泡茶朗诵《大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众人皆敬。
这一年,新加坡正酝酿“新经济模式”的公共对话。
政府鼓励本地品牌,提倡“华人文化再定位”,不仅是对外竞争,更是对内认同。
吴门公司成了代表之一。
一位国会议员在一次餐会上拍着阿蒙肩膀说:“你这人有趣,明明是医者,却又商才过人,讲起政策来比我们还懂。”
阿蒙只是轻轻一笑。
“医可救人,商可兴国。
若能得道而行,何止治病?”
这是他第一次真正在新加坡“被看见”——不仅是医生、企业家,更是一个可能影响政策方向、文化身份、国家愿景的“未来人物”。
而他,也知道,自己的下一步,不会止于商界。
那一步,将是——政坛。
51991年春,新加坡进入雨季。
天空常挂着层低云,骤雨说来就来,街道湿漉漉,行人打着伞穿梭在熟悉的有盖走道下。
在这个湿润又静谧的时节,吴阿蒙的人生也迎来了一场悄无声息的“跃迁”。
那日,吴阿蒙应邀出席一次“社区基层建设经验交流会”,地点设在宏茂桥民众俱乐部。
会议由政府社区发展理事会(CDC)主办,议题包括老龄健康、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心理辅导等内容。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