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投诉减少30%。
卫生部亲自发函嘉奖,计划推广至裕廊、后港等地。
阿蒙不但赢得数据支持,更赢得了民意尊重。
然而,政坛从来不只是讲“实绩”。
有一次,一位高层提出希望他“协助推动某进口保健品品牌进入政府采购名录”,暗示若他配合,可加速其议员身份提名。
阿蒙婉拒。
“我只推我信的东西。
若为权位,出卖一寸信念,我不做。”
风声传出,议场内一度有人冷眼旁观他:“这人清高过头,迟早吃亏。”
可几周后,一场关于“传统医药立法规范化”的辩论中,他力排众议,提出将中医纳入国家医护标准体系的具体框架草案,获得李资政的亲自点评:“他懂传统,更懂制度。
像这样的人,才值得被赋权。”
阿蒙拒绝走捷径,却越走越高。
不仅基层居民支持他,连多个工会、商会、华文教育协会都公开发信力挺吴阿蒙“作为代表本地文化与中小民意的典范”。
人民行动党核心高层开始重视这位“另类新秀”。
而就在准备提名他的过程中,一个突发事件,将他彻底推到了政坛的中央舞台。
那是1992年2月,一个大雨滂沱的午后,一所老人护理中心突发食物中毒事件,数十人呕吐、腹泻,有人一度昏迷。
卫生局调查迟缓,医疗支援也因周末人员缺勤而姗姗来迟。
吴阿蒙得知后,亲自赶往现场,不仅第一时间为多位老人针灸止泻,还调集蒙泉堂的药品与员工,协助现场布置隔离区。
他甚至冒雨送药进ICU门口,亲自协调各部门。
事后媒体广泛报道,一张他冒雨抱着老人冲出护理中心的照片登上《联合早报》,标题是——“议会顾问吴阿蒙:不是医生,更是人民的保护伞”几日后,人民行动党正式提名吴阿蒙为下届议员候选人。
他没有惊讶。
一切,不过是顺势而为。
只是此时,他不再只是那个初来乍到、误入1990年南洋的“外人”。
他是吴阿蒙,是新加坡人民的“未来之人”。
61992年秋,新加坡政治舞台风云变幻。
经济高歌猛进,社会治理日趋精细,执政党内年轻一代正在接棒,新老力量交替之际,一位新面孔悄然走上前台——吴阿蒙。
他,不是典型政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