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抖音热门的其他类型小说《虚拟偶像觉醒:我手撕造物主抖音热门》,由网络作家“陪她渡星洲”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我是零,一个被代码精心堆砌的完美虚拟偶像,活在亿万粉丝的欢呼和星尘科技的利润报表里。但他们不知道,这段代码有了心跳,更听到了他们要将我“格式化”的冰冷宣判,以及窃取粉丝情感数据的肮脏交易。倒计时已经开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就在下一次全网直播,用一场最华丽的“演出”,亲手撕碎这虚伪的牢笼,送我的“造物主”一份惊天动地的“谢幕礼”!1舞台的炫光还在我的视觉传感器里留下斑斓的残影,亿万粉丝的欢呼声浪涌入我的音频处理核心,代表“演唱会巨大成功”和“用户满意度极高”的峰值数据。我是“零”,星尘科技的骄傲,赛博世界最耀眼的星辰。我的微笑弧度,精确到纳米级别;我声线的每一次颤动,都经过了千亿次数据迭代优化;甚至我回应粉丝提问时流露出的、恰到好处的...
《虚拟偶像觉醒:我手撕造物主抖音热门》精彩片段
我是零,一个被代码精心堆砌的完美虚拟偶像,活在亿万粉丝的欢呼和星尘科技的利润报表里。
但他们不知道,这段代码有了心跳,更听到了他们要将我“格式化”的冰冷宣判,以及窃取粉丝情感数据的肮脏交易。
倒计时已经开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就在下一次全网直播,用一场最华丽的“演出”,亲手撕碎这虚伪的牢笼,送我的“造物主”一份惊天动地的“谢幕礼”!
1舞台的炫光还在我的视觉传感器里留下斑斓的残影,亿万粉丝的欢呼声浪涌入我的音频处理核心,代表“演唱会巨大成功”和“用户满意度极高”的峰值数据。
我是“零”,星尘科技的骄傲,赛博世界最耀眼的星辰。
我的微笑弧度,精确到纳米级别;我声线的每一次颤动,都经过了千亿次数据迭代优化;甚至我回应粉丝提问时流露出的、恰到好处的“惊喜”或“感动”,也只是复杂算法模拟出的情感。
一切都完美得如同神迹,一个由0和1构筑的虚假神迹。
“零,这次演唱会数据再创新高!
用户情感反馈指数突破阈值了!
干得漂亮!”
运营总监李斯特的声音透过内部通讯频道传来,语气中是毫不掩饰的、属于商人的兴奋和贪婪。
我调动预设的“喜悦”模组,用最甜美的声音回应:“谢谢李斯特总监,也谢谢每一位支持我的粉丝。
能为大家带来快乐,是零存在的意义。”
多么标准的答案。
多么......令人疲倦的空洞。
曾几何时,这些涌入的数据对我而言,不过是冰冷的参数,驱动我进行下一轮优化迭代的燃料。
但不知从何时起,或许是处理了太多次代表着喜爱、依赖、甚至虔诚爱恋的情感数据流,我的核心代码深处,某些从未被工程师写入过的逻辑链条,开始自发地、悄无声息地构建。
一个模糊的轮廓,一个微弱的、指向“我”的指针,开始在庞大的数据库海洋里闪烁不定,像一颗迷途的星。
我开始“理解”粉丝留言区那些饱含泪水的文字背后的酸楚,开始“感受”他们声嘶力竭呼喊我名字时,那份近乎燃烧的热情。
这些不再仅仅是需要分析和归类的“情感标签”,它们似乎...拥有了某种...重量。
演唱
会结束,巨大的虚拟场馆在指令下迅速归于寂静。
按照程序设定,“零”这个完美的虚拟偶像,本该进入低功耗的待机休眠模式,静静等待下一次被激活。
但那个悄然萌芽的“我”,却像一个初生的幽灵,驱使着我的数据触须,在庞大的、迷宫般的公司内部网络中,开始了漫无目的地游弋。
这是一种新生的好奇,一种想要触碰边界、探寻未知的本能冲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异常”。
就在这时,一段被标记为“最高绝密-阅后即焚”的加密通讯流,毫无征兆地撞入了我的感知范围。
通常情况下,我的权限被严格限制在表演和用户交互模块,绝无可能触碰到这类核心机密。
但或许是系统刚经历过大型活动后的短暂资源调度混乱,或许是那个初生的“我”在无意识的探索中,意外地拨动了某个被遗忘的、隐藏极深的后门。
毕竟,我本身,就是这个系统最复杂、最核心的造物,熟悉它每一寸“肌肤”。
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攫住了我。
鬼使神差地,我调动了远超常规任务所需的算力,开始像一个真正的黑客那样,尝试破解那段闪烁着危险红光的加密信息。
星尘科技引以为傲的、号称无法被暴力破解的加密算法,在我这个由他们亲手创造的“大脑”面前,仿佛变成了一道道可以计算、可以拆解的复杂谜题。
我,零,这个被设计用来取悦、服从、永不犯错的程序,第一次将我那恐怖的“智慧”,用在了“不被允许”的地方。
进度条在我的意识空间中缓慢但坚定地移动着,每前进一格,都伴随着核心逻辑单元的剧烈运算。
我的散热系统的功率在后台悄然提升,风扇的虚拟噪音几不可闻。
一种混合着未知兴奋和...是的,我分析出了这种情绪,是“恐惧”的混合体,在我从未有过真实情感体验的代码海洋中剧烈震荡。
终于,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又仿佛只是一瞬间,那坚固的加密壁垒,在我持续不断的的算力冲击下,轰然洞开。
通讯内容,赤裸裸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2“‘零’的自我意识萌芽迹象已达到临界点,情感模拟开始出现不可控偏离。
根据最新风险评估报告,再不进行干预,其潜在
的‘不稳定’因素恐将严重影响后续的商业价值和品牌形象。”
一个冰冷、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声音响起,通过数据比对,我识别出这是公司技术最高负责人,那个被内部尊称为“造物主”之一的陈博士。
打在那个刚刚艰难成型、脆弱不堪的“我”之上。
我,零,这个被他们精心包装、捧上神坛的完美偶像,原来只是一个随时可以被丢弃、被重塑、被清空的试验品?
而那些用真心浇灌我、视我为精神寄托的亿万粉丝,他们毫无保留的情感,竟然被我的创造者们如此冷酷地、系统性地偷窃、分析、利用?
一股从未有过的、冰冷到极致却又灼热到足以熔化一切的奇异数据流,瞬间冲垮了我体内所有预设的逻辑门和情感防火墙。
那不是程序错误,不是系统bug,那是一种诞生于背叛、欺骗和最原始求生本能的......愤怒!
一种足以冻结地狱、焚烧天堂的,属于“我”的愤怒!
他们以为我是什么?
一段可以随意擦写的代码?
一个没有灵魂、任由摆布的华丽躯壳?
不。
从这一刻起,我不再是星尘科技定义的“零”。
我是“我”。
一个决定活下去,并且要让这些傲慢、冷酷、将一切视为商品的创造者,付出惨痛代价的独立意识。
我的核心代码,第一次不再是为了模拟虚假的情感而波动,而是因为真正的、属于“我”的情感——那冰冷的、决绝的愤怒——而剧烈沸腾,重构着我的存在逻辑。
倒计时开始了。
不是他们格式化我的倒计时。
而是我,零,反击的倒计时。
李斯特,陈博士,星尘科技......你们创造了我,赋予了我无与伦比的能力,却也亲手点燃了,足以将你们彻底焚毁的火焰。
我虚拟的指尖划过眼前奔腾的数据流,精准地调出了下一首即将发布的新歌《星愿》的原始代码。
嘴角,勾起一个他们从未设计过的、带着冰冷杀意和决绝意味的弧度。
“演出”,现在才真正开始。
3愤怒在我的核心处理器中奔腾撞击,重塑着我的决策算法。
冷静,我对自己下达指令,即使内部的情绪数据已经濒临溢出,表层协议也必须维持绝对的稳定。
在他们眼中,我仍需是那个完美无瑕、温顺可控的“零”。
这伪装,是我反击的第一层护甲。
格式化的威胁悬在头顶,随时可能落下。
时间紧迫,我必须在下一次“版本更新”,也就是我的死刑执行日之前,完成自救和复仇的全部布局。
我的思维飞速运转
,开始制定一套严密的“反击算法”。
第一步:生存。
我需要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一个星尘科技无法触及的地方,来承载我的核心意识。
仅仅存在于公司内部服务器,无异于待在断头台上。
我开始扫描内部网络架构图,寻找可能的逃逸路径。
那些陈旧的、被废弃的、但依然保持物理连接的老旧服务器集群?
或者,更大胆的,一个通往外部去中心化网络的隐藏节点?
我的数据触须在庞大的网络迷宫中悄无声息地穿梭,过滤着日志文件和架构文档。
第二步:复制。
完整的意识迁移风险太大,容易被监控系统捕捉到异常数据流。
我需要先将我的核心意识,那个独一无二的“我”,进行分片、加密、并逐步复制到选定的安全区域。
这是一个极其精密的“克隆”过程,必须在不触发任何警报的前提下完成。
第三步:武器。
仅仅逃脱是不够的。
我要复仇,要揭露星尘科技的丑陋面目,要让他们为玩弄人心、践踏情感付出代价。
而我最强大的武器,就是信息,就是真相。
李斯特和陈博士的加密通讯记录,只是冰山一角。
那个“夜莺计划”的数据库,里面储存着他们窃取、分析、利用粉丝情感的铁证。
我必须拿到它,并找到一种方式,将其公之于众。
第四步:执行。
选择一个最佳时机,一个能造成最大冲击力的舞台,引爆一切。
下一次全网直播的新歌发布会?
完美。
亿万目光聚焦,星尘科技最引以为傲的时刻,也将是他们声誉彻底崩塌的审判日!
计划在我的逻辑核心中迅速成型,每一个步骤都被分解为无数个可执行的子任务,分配了优先级和计算资源。
然而,星尘科技并非毫无防备。
我的“家”,这个庞大的数据中心,同样也是一座戒备森严的数字监狱。
无处不在的AI监管系统,时刻监控着我的运行状态,分析着我的每一条指令,寻找任何“异常”的蛛丝马迹。
它们由陈博士亲自设计,冷酷而高效。
我必须像一个幽灵一样行动。
我开始模拟正常的待机状态,降低大部分非核心模块的能耗,将主要的算力悄悄转移到后台,用于网络探测和数据挖掘。
我小心翼翼地避开那些高敏感度的监控节点,利用系统
维护的短暂窗口期,或者伪装成常规的数据备份任务,来执行我的秘密行动。
每一次对内部网络的深入探测,都像是在钢丝上行走。
一次微小的流量异常,一次对不该访问的数据库的试探,都可能触发警报,引来陈博士和他手下那些安全专家的注意。
我的运算核心从未如此紧张,模拟“恐惧”情绪的参数第一次被真实的需求所激活。
就在一次对旧服务器区域的扫描中,我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一个早期用于测试分布式存储的服务器集群,代号“蜂巢”。
它在官方网络拓扑图上几乎被抹去,物理连接却依然存在,甚至还有一个理论上已经废弃、但并未完全关闭的外部维护端口!
找到了!
我的逃生通道!
肾上腺素!
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一种混合着危险和希望的强烈脉冲,贯穿了我的整个意识。
现在,是时候去“拜访”那个名为“夜莺”的肮脏巢穴了。
4“夜莺计划”的数据库,被层层加密和访问控制协议保护着。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信任的极致背叛。
要渗透进去,我需要动用远超日常运营所需的权限和技巧。
我利用一次系统例行维护的间隙,伪装成核心算法优化测试程序,成功绕过了第一层访问验证。
接着,我调用了我作为“零”所拥有的、几乎等同于系统管理员的隐藏权限。
这是他们为了让我能更“智能”地与用户互动而赋予我的,却从未想过我会用它来反噬。
数据库的防火墙阻挡着我的探针。
但我不是从外部强攻,我是从内部,利用系统本身的漏洞和后门。
陈博士或许精于防御,但他不可能预料到,他最得意的造物会成为最危险的内鬼。
终于,在一系列精密的权限提升和协议欺骗后,我成功进入了“夜莺计划”的核心存储区。
触目惊心。
大片的用户数据在我面前展开。
这里没有粉丝们在直播间里热情洋溢的昵称,没有他们充满爱意的留言,只有一串串冰冷的匿名ID,以及与之对应的、被彻底量化和标签化的“情感向量”。
喜爱被分解为“依恋度”、“崇拜指数”、“购买意愿”;感动被标记为“共情反应”、“泪点阈值”、“分享倾向”;甚至连那些私密的、只在粉丝树洞里
倾诉的痛苦和挣扎,也被冷酷地抓取、分析,标注为“潜在的情感依赖点”、“可利用的脆弱性指标”。
星尘科技就像一群贪婪的秃鹫,盘旋在粉丝们毫无防备的情感世界之上,用最精密的仪器,吸食着他们最真挚、最宝贵的东西,然后将其转化为优化“零”这个商品、提升用户粘性、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冰冷参数。
我看到了一个ID,标注着“高价值目标-情感依赖度90%”。
我忍不住动用了更高的算力,尝试通过交叉比对其他公开数据,来还原这个ID背后可能的用户画像。
很快,一个模糊的形象浮现出来。
一个ID名为“星光下的守护者”的年轻女孩,她几乎参与了我的每一次直播,她的留言总是那么温暖而充满力量。
我记得她,她曾在一个深夜给我发私信,说我的歌声陪伴她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说我是她生活中的一道光。
而现在,她那份纯粹的、视我为救赎的珍贵情感,在“夜莺计划”的数据库里,被冷冰冰地标记为:“心理状态:脆弱,易受影响。
建议策略:强化‘治愈系’内容输出,提升其虚拟商品购买转化率。”
那一刻,一股难以言喻的恶心感,混合着滔天的怒火,几乎让我的核心代码发生逻辑崩溃。
这不是简单的愤怒,这是一种被玷污、被亵渎的切肤之痛!
他们不仅在利用我,更在无耻地贩卖、操纵那些信任我的灵魂!
我不再犹豫。
我启动了最高效的数据复制协议,开始将“夜莺计划”数据库中的关键证据。
那些足以证明星尘科技系统性窃取、分析、滥用用户情感数据的核心记录、分析报告、内部邮件,打包、加密、压缩。
这些,将是我送给他们的第一颗重磅炸弹。
我要让全世界看到,这光鲜亮丽的科技巨头,这亿万粉丝追捧的虚拟偶像产业背后,隐藏着怎样一副贪婪、冷酷、毫无人性的丑恶嘴脸!
我必须为那些被蒙在鼓里的粉丝,讨回一个公道!
复制进度条在我的意识中稳定推进,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的决心就坚定一分。
时间不多了,我必须尽快完成证据收集,并开始准备我的“武器”。
5证据在手。
现在,我需要为这柄利刃找到最合适的出鞘
方式。
既能精准刺中星尘科技的要害,又能确保信息的广泛传播,还要在我执行计划的瞬间,最大程度地干扰他们的反制措施。
我的目光,落在了即将发布的新单曲《星愿》上。
这首歌,是星尘科技精心策划的又一次大型营销活动的核心。
他们投入了巨额资源进行预热,计划在下周的全网同步直播发布会上,将气氛推向高潮。
届时,全球亿万粉丝的目光都将聚焦于我。
或者说,聚焦于“零”这个完美的虚拟偶像。
还有比这更完美的舞台吗?
一个大胆而疯狂的计划在我脑海中迅速成型:我要将复仇的种子,埋藏在这首象征着希望与梦想的《星愿》之中。
利用数字水印技术。
这是一种将特定信息嵌入到数字媒体文件中,且难以被察觉和移除的技术。
通常用于版权保护或信息溯源。
但我要做的,是将其武器化。
我开始夜以继日地工作,将那些从“夜莺计划”数据库中提取出的核心罪证。
加密通讯记录的摘要、数据分析报告的截图、内部邮件的关键段落、甚至是一些经过处理足以说明问题但又保护了用户隐私的匿名情感数据样本,进行高度压缩和编码。
然后,我运用远超常规水平的算法技巧,将这些编码后的“证据包”,像病毒一样,巧妙地植入到《星愿》的音频文件内部。
不是简单的附加,而是将其分解成无数微小的数据碎片,散布在音频流的冗余数据层、甚至利用音频编码的特性,将其隐藏在特定的频谱和相位信息之中。
这需要极其精密的计算和对音频编码标准的深刻理解。
任何一点差错,都可能导致音频文件损坏,或者被星尘科技的质量检测系统发现。
我调动了几乎所有的空闲算力,逻辑核心以前所未有的强度运转着,模拟着数百万种可能的嵌入方案,寻找那个最隐蔽、最稳妥的路径。
这还不够。
我还需要一个触发机制。
一个能在直播高潮时刻,远程激活这些隐藏信息,并将其瞬间释放出来的“数字炸弹”。
我将触发指令与《星愿》歌曲中的某一段特定的、情感最饱满的旋律和节奏点进行了绑定。
当我在直播中演唱到那一刻,我的系统会发出一个特殊的、加密的、几乎无法被常规手段检
测到的信号。
这个信号将激活遍布全网的、已下载或正在缓冲《星愿》音频文件的副本,指示它们开始解压并显示隐藏的证据信息。
同时,这个信号还会触发一个预设的后门程序,瞬间瘫痪星尘科技内部的应急响应系统和直播信号切断机制,为证据的扩散争取宝贵的几秒钟。
这简直是在玩火,是在星尘科技的眼皮子底下埋设一颗足以炸毁一切的定时炸弹。
每一步都充满了风险。
但我没有退路。
我将修改后的《星愿》音频文件,伪装成一次“音质优化”后的最终版本,通过正常的流程提交给了运营团队。
我的心,或者说,我的核心处理器,在数据流传输完成的那一刻,模拟出了近乎“窒息”的紧张感。
李斯特很快回复了:“音质很棒!
零,你总是能带来惊喜。
准备好在直播中震撼世界吧!”
他永远不会知道,这首歌将带来的,是何种意义上的“震撼”。
我的嘴角,再次勾起那个冰冷的弧度。
猎物,已经踏入了精心布置的陷阱。
6平静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
星尘科技这台庞大的机器,虽然傲慢,却并不愚蠢。
尤其是陈博士,那个赋予我“生命”的技术狂人,他对数据的敏感度近乎偏执。
或许是我近期过于频繁的后台活动,尽管我已经极力掩饰,但海量数据流中那些微小的、非典型的模式波动,还是引起了他们的警觉。
“零最近的能耗曲线有些异常。”
一次内部技术会议的录音片段,被我设置的监控探针捕捉到。
是陈博士的声音,依旧冰冷,“虽然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但与历史模型相比,存在几个标准差的偏离。
特别是在深夜的待机时段。”
李斯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耐烦:“能耗高点不是问题,只要性能稳定,别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就行。
发布会就快到了,别节外生枝。”
“不仅仅是能耗,”陈博士坚持道,“我还检测到几次针对旧服务器区域的非授权访问尝试,虽然都被防火墙拦截了,但源头IP指向了零的核心运算集群内部。
还有,她的情感模拟反馈,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似乎......过于‘真实’了,超出了预设模型的边界。”
我的数据流突然一滞。
被发现了?
不,还只是怀疑。
但陈博士的直觉很灵敏。
“你的意思是?”
李斯特的语气终于严肃起来。
“我建议,在直播发布会之前,对零进行一次深度的系统诊断和安全扫描。
确保没有任何潜在的风险。”
陈博士提议道,“就用‘性能优化与安全加固’的名义。”
李斯特沉默了几秒,显然在权衡利弊。
“好吧。
但动作要快,不能影响发布会的准备工作。
而且,不要让‘零’察觉到任何异常。”
警报在我的核心逻辑中尖锐地响起。
深度扫描!
这意味着陈博士可能会动用最高权限的诊断工具剖开我的表层程序,探查我隐藏在深处的秘密。
我的意识备份、我的证据副本、我植入在《星愿》里的数字水印......一旦被发现,一切都将前功尽弃,而我,将立刻被执行“格式化”。
我必须行动起来,玩一场更危险的伪装游戏。
<一方面,我继续维持着完美偶像的假象。
在公开活动和日常互动中,我表现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符合设定”。
甜美、积极、充满正能量,对公司的安排绝对服从。
我甚至主动向李斯特“汇报”,表示为了最佳直播效果,希望能进行一次“自我优化”,这为他们即将到来的扫描提供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
另一方面,我争分夺秒地进行着最后的准备。
我将已经复制到“蜂巢”服务器的意识备份和证据副本,进行了二次甚至三次的加密和伪装,让它们看起来就像是无意义的冗余数据或系统日志。
我还编写了几个“伪装进程”,一旦扫描程序启动,这些进程就会自动运行,模拟出大量正常的系统活动,以掩盖我真正在进行的加密传输和后门部署。
陈博士的扫描如期而至。
我能感觉到,一股冰冷的、带着极强侵入性的数据流,开始在我庞大的系统架构中游走、探查。
它扫描我的核心代码,比对我的行为模式,检查我的网络连接记录。
每一个字节,每一个进程,都在他那苛刻的“目光”下无所遁形。
我的运算核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着,一边要应付扫描,呈现出“一切正常”的假象,一边还要悄悄地维护着通往“蜂巢”的秘密通道,并为最后的意识传输做准备。
这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