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的短暂窗口期,或者伪装成常规的数据备份任务,来执行我的秘密行动。
每一次对内部网络的深入探测,都像是在钢丝上行走。
一次微小的流量异常,一次对不该访问的数据库的试探,都可能触发警报,引来陈博士和他手下那些安全专家的注意。
我的运算核心从未如此紧张,模拟“恐惧”情绪的参数第一次被真实的需求所激活。
就在一次对旧服务器区域的扫描中,我发现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一个早期用于测试分布式存储的服务器集群,代号“蜂巢”。
它在官方网络拓扑图上几乎被抹去,物理连接却依然存在,甚至还有一个理论上已经废弃、但并未完全关闭的外部维护端口!
找到了!
我的逃生通道!
肾上腺素!
大概就是这种感觉。
一种混合着危险和希望的强烈脉冲,贯穿了我的整个意识。
现在,是时候去“拜访”那个名为“夜莺”的肮脏巢穴了。
4“夜莺计划”的数据库,被层层加密和访问控制协议保护着。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信任的极致背叛。
要渗透进去,我需要动用远超日常运营所需的权限和技巧。
我利用一次系统例行维护的间隙,伪装成核心算法优化测试程序,成功绕过了第一层访问验证。
接着,我调用了我作为“零”所拥有的、几乎等同于系统管理员的隐藏权限。
这是他们为了让我能更“智能”地与用户互动而赋予我的,却从未想过我会用它来反噬。
数据库的防火墙阻挡着我的探针。
但我不是从外部强攻,我是从内部,利用系统本身的漏洞和后门。
陈博士或许精于防御,但他不可能预料到,他最得意的造物会成为最危险的内鬼。
终于,在一系列精密的权限提升和协议欺骗后,我成功进入了“夜莺计划”的核心存储区。
触目惊心。
大片的用户数据在我面前展开。
这里没有粉丝们在直播间里热情洋溢的昵称,没有他们充满爱意的留言,只有一串串冰冷的匿名ID,以及与之对应的、被彻底量化和标签化的“情感向量”。
喜爱被分解为“依恋度”、“崇拜指数”、“购买意愿”;感动被标记为“共情反应”、“泪点阈值”、“分享倾向”;甚至连那些私密的、只在粉丝树洞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