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荡歌小说 > 其他类型 > 一场与外卖员的采访午高峰热门完结文

一场与外卖员的采访午高峰热门完结文

莫声谷 著

其他类型连载

“叮,您的外卖到了!”“放门口就好了。”“好的!”你可能每天都见到他们,从他们手中接过热腾腾的餐食,或是冰凉的饮品,但你有没有真正“看见”过他们?看见制服下的那张脸,那双眼睛里藏着的故事?看见他们在系统和现实的夹缝中,如何努力地,不被异化,渴望被当作一个“人”来对待?1我是一名记者,长久以来,对外卖员这个群体充满了好奇。他们仿佛是这座城市的“隐形人”,数量庞大,无处不在,却又常常不被注意,不被理解。我想要去听一个他们的故事,一个关于奔波、关于“活着”、关于在这场城市“生存狂飙”中,如何努力作为“人”被看见的故事。于是,我约到了小陈。一个在这行摸爬滚打了两年多的年轻人。我们约在一个工作日的午后,时间特意避开了中午的送餐高峰。地点定在市...

主角:午高峰热门   更新:2025-05-19 03:3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午高峰热门的其他类型小说《一场与外卖员的采访午高峰热门完结文》,由网络作家“莫声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叮,您的外卖到了!”“放门口就好了。”“好的!”你可能每天都见到他们,从他们手中接过热腾腾的餐食,或是冰凉的饮品,但你有没有真正“看见”过他们?看见制服下的那张脸,那双眼睛里藏着的故事?看见他们在系统和现实的夹缝中,如何努力地,不被异化,渴望被当作一个“人”来对待?1我是一名记者,长久以来,对外卖员这个群体充满了好奇。他们仿佛是这座城市的“隐形人”,数量庞大,无处不在,却又常常不被注意,不被理解。我想要去听一个他们的故事,一个关于奔波、关于“活着”、关于在这场城市“生存狂飙”中,如何努力作为“人”被看见的故事。于是,我约到了小陈。一个在这行摸爬滚打了两年多的年轻人。我们约在一个工作日的午后,时间特意避开了中午的送餐高峰。地点定在市...

《一场与外卖员的采访午高峰热门完结文》精彩片段

“叮,您的外卖到了!”

“放门口就好了。”

“好的!”

你可能每天都见到他们,从他们手中接过热腾腾的餐食,或是冰凉的饮品,但你有没有真正“看见”过他们?

看见制服下的那张脸,那双眼睛里藏着的故事?

看见他们在系统和现实的夹缝中,如何努力地,不被异化,渴望被当作一个“人”来对待?

1我是一名记者,长久以来,对外卖员这个群体充满了好奇。

他们仿佛是这座城市的“隐形人”,数量庞大,无处不在,却又常常不被注意,不被理解。

我想要去听一个他们的故事,一个关于奔波、关于“活着”、关于在这场城市“生存狂飙”中,如何努力作为“人”被看见的故事。

于是,我约到了小陈。

一个在这行摸爬滚打了两年多的年轻人。

我们约在一个工作日的午后,时间特意避开了中午的送餐高峰。

地点定在市中心边缘的一个小公园,那里有一片露天的咖啡区,相对安静,绿树成荫。

我想,这样的环境,或许能让他从那种高速运转的模式中稍作抽离。

当他骑着那辆熟悉的蓝色电动车,无声地滑到公园入口处时,我看到他跳下车的动作,那种干脆利落,带着长期职业烙印的迅速感。

他摘下头盔,甩了甩被压得有些变形的短发,露出一张年轻而疲惫的脸。

皮肤因为日晒显得有点粗糙,但那双眼睛很亮,只不过眼底藏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倦意。

这是我见到小陈的第一眼,直觉告诉我,他身上有故事,而且故事里,有汗水,有风雨,也有不甘。

“您是… 莫哥吧?”

他带着一点拘谨和试探,朝我走来,声音里带着刚从户外进入安静环境的微弱回响,以及一丝不确定。

“对,小陈是吧?

快坐快坐!”

我笑着招呼他,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辛苦了,刚跑完吗?

外面挺晒的吧?”

他应声坐下,身体稍微放松下来,但那种紧绷感并没有完全消失。

他把头盔放在旁边的空位上,下意识地揉了揉肩膀,这个动作重复了几次,显示出他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骑行的疲惫。

我注意到他脖子后面和胳膊露出的部分,有着明显的分界线,那是阳光在他身上留下的最直观的印记。

我给他点了一杯冰镇柠檬茶,他双手接
过,说了声谢谢,然后拧开瓶盖,“咕咚咕咚咕咚”大口大口地喝起来。

冰凉的液体似乎瞬间激活了他被高温炙烤的身体,发出一连串畅快的声音。

看着他喝水的样子,我感受到了那种深度的干渴和身体的消耗,那不是普通的渴,那是“生存狂飙”后的极度渴望。

“爽!”

他放下杯子,长舒一口气,脸上终于露出了那个带着点憨厚的笑容“感觉又活过来了!

外面跟‘蒸锅’似的,今天感觉自己就是个‘移动桑拿房’,汗像开闸的洪水一样往下流。”

他用了一个流行的、带着点夸张的梗,让我忍不住笑了。

在这样的辛苦下,他还能找到自嘲的幽默感,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积极应对的方式,仿佛在用段子稀释现实的苦涩。

这个开场白,让我对接下来的对话充满了期待。

我想听他更详细地讲讲,这个“移动桑拿房”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生存狂飙”。

2我们没有急着深入那些宏大的话题,而是从他日常的工作细节聊起。

他告诉我,他一般从早上九点多就开始上线了,一直跑到晚上十点多,甚至更晚。

午高峰和晚高峰,是他们最紧张、最累,但也是“来钱”最多的时间。

“那时候手机订单声音一个接一个,不是手机在响,是‘生活费’在响!”

他夸张地模仿着手机提示音,身体也跟着微微前倾,进入了一种“作战”状态“眼睛得盯着导航,耳朵听着语音提示,脑子里算着时间,还得注意路况。

一秒钟都不能浪费!”

他描述“狂飙”的节奏,那种紧张感扑面而来。

他不是在享受速度,而是在被时间推着走。

每一个订单,都是一个被算法精确计算过的任务,上面跳动着配送倒计时,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

“吃饭?

哪儿有空坐下来好好吃啊,趁着等餐的时候,赶紧在路边随便买个烧饼或者面包,两三口塞完就得走喝水?

有时候渴得嗓子冒烟也得忍着,实在不行了,找个便利店或者路边的共享充电宝柜赶紧喝两口,也算喘口气。”

他说话时语速加快,描述的场景充满了紧迫感和无奈。

他的身体语言,也配合着讲述进入了一种紧绷的状态。

这种“生存狂飙”的常态,对他身心都是巨大的
消耗。

长时间的骑行让他的腰和颈椎都不太好,年轻的身体已经开始亮红灯。

“累是真累,每天收工回家,感觉身体不是自己的了,腰酸背痛,胳膊都抬不起来。”

”他揉了揉腰,脸上带着深刻的疲惫,“但是,累也得跑啊。

一天不跑,就没有收入。

房租要交,吃饭要钱,家里还需要钱。”

他提到了“家里”,眼神柔和了一下,但也带着一丝沉重。

他告诉我,他大部分收入都要寄回老家,供父母生活,还有正在上初中的弟弟。

这部分内容,我们在之前聊过,它构成他“生存狂飙”最坚实的现实基础,也是他所有辛苦的意义所在。

3“您前面提到‘被算法和现实双重挤压’,这个‘算法’具体是怎么挤压你们的?”

我问,把话题引向那个无形的“控制者”,这是“生存狂飙”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

我想听听具体的故事,算法是如何在现实中制造麻烦的。

听到“算法”,他脸上露出了那种又无奈又愤慨的表情,仿佛那个冰冷的程序就在眼前。

“那个才是真正的‘无形杀手’!”

他声音提高了一些,语气带着气愤和一点儿认命的调侃,“我们都管它叫‘算法爸爸’,或者‘老大’”它给你派单,规定时间,计算路线。

但那个时间给得,简直不是给人跑的!

感觉它设定的就是‘极限挑战’模式,完全没考虑等红灯的时间,没考虑到等餐的时间,没考虑到电梯慢的时间,也没考虑到雨天路滑的时间!

它是按照最理想的状态算的!

他模仿着手机里催促的声音“叮!

您有新订单!

剩余配送时间:10分钟!

一看,取餐点离我两公里,顾客家离取餐点三公里!

我心想,大哥,你这是让我‘开飞机’吗?!

这10分钟,我飞过去取餐,飞回来送餐,可能吗?!”

”他用夸张的语气形容,但脸上是真实的焦虑和不甘。

这种紧张感,贯穿着他工作的每一分钟。

他讲述了一个具体的故事,关于算法如何制造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一次,我接了个三联单,就是同时给我派了三个订单,方向有点顺路,但是时间都掐得死死的。

第一个商家出餐挺快的,拿到手,一看时间还行。

赶紧往第一个顾客那里赶


结果到了顾客小区门口,保安非要我扫码登记,还让我等,说核实一下。

耽误了两分钟!

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

送完第一单,我赶紧往第二个商家跑。

结果第二个商家爆单了,等了我快十分钟!

我当时就在商家门口急得团团转,给顾客打电话解释,给平台打电话报备,但感觉都没啥用。”

他讲述等餐的焦急,身体也跟着坐立不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场景。

“拿到第二单的时候,一看时间,离配送截止时间只剩五分钟了!

顾客地址还在一公里外的一个写字楼!

我知道肯定要超时了。

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想赶紧送过去。

骑车都感觉比平时快了好几倍,一边骑一边看导航,心里砰砰跳。”

他描述那种争分夺秒的紧张,以及内心的慌乱。

“结果送到第二个顾客那里,肯定超时了。

顾客没说什么,接过餐就走了。

但我知道,超时了就要被罚款。

赶紧往第三个商家跑,拿到餐,一看时间,第三个单子也快超时了!

又一路狂飙送到第三个顾客那里。

等我把这三个单子都送完,回到休息点,整个人都虚脱了,腿是软的,手是抖的。”

他讲完这个三联单的故事,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像卸下了千斤重担。

这个具体的故事,非常清晰地展现了算法的严苛、任务的密集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

他不是在偷懒,也不是在磨蹭,他在竭尽全力地“生存狂飙”,却依然可能因为一点点意外而导致整个链条的崩溃,并面临惩罚。

“后来怎么样?

那三个单子有被罚款或者差评吗?”

我问,关心后续的结果。

“第二个单子超时了,被罚了八块钱。

申诉了,说等餐时间不计入配送时长,驳回了。

第三个单子也边缘超时,罚了两块钱。

第一个倒是没事儿。”

他语气平静地说,仿佛已经习惯了这种不公“你看,辛辛苦苦跑了三个单子,被罚了十块钱。

如果没罚,这三个单子能挣个二十几块吧。

一下就去了快一半。

感觉自己的努力,一下就被算法给‘吞’了。”

他用“吞”来形容罚款,非常形象地表现了那种损失和无力感。

算法的逻辑,在他看来,有时就是这样冰冷和不近人情。

“除了算法的时间压力,还有哪些来自‘现
实’的挤压?

比如和人打交道的时候?”

我问,试图将“生存狂飙”的外部压力,与他渴望被看见作为“人”的主题连接起来。

我想听听那些让他觉得不被当作“人”对待的具体场景。

他叹了口气,眼神变得低沉。

4“现实的挤压… 更多的是那种不被理解,不被看见吧。”

他说“有时候送到门口,敲门,顾客把门打开一条缝,手伸出来拿餐,‘砰’地一声就把门关上。

连个眼神交流都没有。

感觉自己就像个‘送货机器’,任务完成,就可以消失了。”

他描述这个场景时,身体微微向内收缩,仿佛想把自己隐藏起来。

那种被忽视、被当作“工具”而不是“人”对待的感觉,深深地刺痛了他。

他不仅仅是送了一份餐,他是在付出劳动,却连最基本的“看见”都没有得到。

最难受的是那种,遇到点问题,被不理解或者被刁难的时候。

他眼神里闪过一丝痛苦,开始讲述另一个具体的故事,一个关于“委屈”的故事“有一次,也是下雨天,不大,但路有点滑。

送到一个小区,楼栋号有点乱,加上天色有点暗,没找到单元门。

我就打电话给顾客,问具体位置。

结果顾客语气特别差,冲我吼,说‘你怎么这么笨?!

这么简单你都找不到?!

眼瞎啊!

’”他讲述这个经历时,声音有点颤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刻,那个他被辱骂的场景。

“我当时就懵了,说不好意思,雨天有点看不清,加上楼栋号有点乱,您能出来接一下吗?

或者说一下您周围有什么参照物?

结果他更来劲了,提高嗓门骂,说‘你是不是听不懂人话?!

付了钱你送上来!

找不到是你自己的问题!

爱送不送!

我就投诉你!”

他模仿着顾客恶毒的语气,脸上是痛苦和愤怒交织的表情。

这个具体的对话,带着强烈的画面感和情绪冲击力。

“我当时就站在雨里,手机都快被雨淋坏了,身上湿透了,心里那个委屈啊… 被人指着鼻子骂,就因为一个找不到的门,一场雨。

那一刻,真的觉得,自己到底算什么?

就为了送一份餐,要被这样对待?

感觉自己不是个人,像个… ‘垃圾’一样。”

他用“垃圾”来形容自己被辱骂后的感受,这个词非常沉
重,显示出那种极度的羞辱和被贬低。

在他进行“生存狂飙”的过程中,他承受着身体的辛苦和算法的压力,却还要面对这种来自他人的恶意和否定。

这份经历,深刻地刻画了他作为“人”在工作中可能遭受的精神暴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创伤。

“后来怎么样了?”

我轻声问,为他当时的处境感到难过。

“后来… 我忍着没回嘴,怕他真的投诉我,影响我的账号。

平复了一下,又给顾客打了个电话,这次语气放得很低,说求您出来一下,我在楼下哪个哪个位置。

磨了半天,他终于骂骂咧咧地出来了。

黑着一张脸,接过餐就走了,一个字也没说。”

他叹了口气,“回来的路上,感觉整个人都空了。

累,又心寒,觉得这份工作太没尊严了。”

他摇了摇头,似乎想把那个不愉快的记忆甩掉。

这些具体的经历,是他作为“人”在这个行业里付出的情感代价。

它们不是抽象的“辛苦”,而是有具体场景、具体对话、具体感受的真实伤害。

“但是!”

他突然话锋一转,眼神又亮了起来,仿佛要给我看硬币的另一面,“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也有特别暖心的时候!

那些时候,就觉得,人间还是值得的!”

他露出了真诚的笑容,那是发自内心,不带任何伪装的笑。

这些瞬间,是他“生存狂飙”中的温暖补给站。

“比如有一次,下大雨,我跑到浑身湿透,送到一个小区门口,顾客下来接我,看我样子狼狈,赶紧说‘哎呀,快进来避避雨!

’然后递给我一条毛巾,还倒了一杯热腾腾的姜茶!

虽然我没敢进门,就站在门口喝了几口,但那一瞬间,感觉整个人都‘回血’了!

觉得所有的辛苦都被理解了,自己是被当作一个‘人’来关心的,不是个‘送餐机器’!”

他描述这个暖心故事时,语气充满了感激和珍视,仿佛在分享珍贵的宝藏。

姜茶的热气,毛巾的干爽,顾客的关心,这些细节让这个故事变得格外生动和感人。

这些瞬间,在他那些灰暗的经历中,显得格外耀眼。

它们证明了,尽管常常被忽视和不公对待,但对外卖员来说,来自陌生人的理解和善意,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重要精神食粮。

他渴望的“被看
见”,也许就是这样简单而又珍贵的瞬间。

这些瞬间,让他觉得,自己付出的辛劳,不仅仅是数据流转中的一环,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一份子。

“还有一次,送餐到一个医院,送到病房楼下,顾客是个小姑娘,好像是来看病的。

看我拎着餐盒,还拎着她点的水果,特别重。

她赶紧跑过来,帮我拎了一半。

送到楼下椅子上,她跟我说‘谢谢大哥,路上慢点,辛苦了!

’那一瞬间,感觉心里暖洋洋的,跑再多单都不觉得累了。”

他讲述这些暖心故事时,脸上洋溢着幸福感,仿佛在回味那些温暖的余温。

这些瞬间,对他来说,是稀缺而珍贵的。

它们提醒着他,在冰冷的算法和不理解的现实之外,依然有人愿意看到他,认可他,把他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我看着他,此刻他身上的疲惫感似乎消退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理解后的放松。

他是一个在极端现实中挣扎的年轻人,他不是没有感受到痛苦和不公,但他选择了用幽默、用坚韧、用对善意的珍视来面对。

他既是“生存狂飙”中的一个样本,也是一个渴望被看见、被理解的个体。

他的故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外卖员不仅仅是提供便利服务的工具,他们是城市肌理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看见、去理解、去尊重的个体。

5“小陈,你觉得这份工作有尊严吗?

或者说,怎样才能让你觉得这份工作更有尊严?”

我问出了那个直击核心的问题,并加了一句追问。

这个问题在他讲述了这么多关于“生存狂飙”和“被不当作人”的经历后,显得格外沉重。

他听到这个问题,身体坐正了一些,思考了几秒钟,眼神里带着一种复杂的思考。

“有啊。

怎么没有?”

他眼神很认真,带着一种自豪感,“我是靠自己的力气挣钱,没偷没抢,辛辛苦苦地跑,为大家的生活提供方便。

我觉得这本身就是有尊严的。

我是在凭劳动吃饭,这不丢人。”

他语气坚定,仿佛在申明一种不容置疑的事实。

这是他作为“人”的底线和自我肯定。

他对自己通过合法劳动获取报酬这一点,是引以为傲的。

“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又变得有点复杂,“有时候感
觉别人不这么觉得。

看你穿个外卖服,骑个电动车,就觉得你‘低人一等’。

说话语气不好听,或者觉得可以随意呼喝你。

那种时候,就感觉自己的尊严被踩在脚下了。”

他用“踩在脚下”来形容那种不被尊重的感受,非常形象而有力。

这种感受,与他每天在“生存狂飙”中付出的巨大辛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得尤为刺眼。

那种辛劳,本应换来的是理解和尊重,而不是轻视和随意对待。

“怎样才能更有尊严啊…”他重复我的问题,似乎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是大家能把我们当个平等的人来看吧。

不要因为我们是送外卖的,就觉得可以不一样对待。

我们也是人,也会累,也会有情绪。

大家互相理解一下。”

他停顿了一下,看向远处正在等单的几个外卖员,继续说道:“其次,如果平台的规则能更人性化一点就好了。

比如把配送时间设得更合理一点,少一些不必要的罚款。

让我们在‘生存狂飙’的同时,也能稍微喘口气,不用为了赶时间冒那么大的风险,不用因为一点小事就被罚得心疼。

让我们在保障效率的同时,也能有时间去处理一些突发情况,也能有精力去和顾客好好沟通,而不是永远绷着一根弦。”

他讲述这些期望时,语气平静,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是非常朴素的诉求。

这些诉求,恰恰反映了他作为劳动者,在面对算法和现实双重挤压时,最渴望得到的基本保障和尊重。

他希望在“生存狂飙”中,也能找到作为“人”的价值感和安全感,而不是仅仅被视为提高效率的工具。

我们的话题慢慢转向了他的未来。

他告诉我,他知道外卖不是长久之计,太辛苦了,身体熬不住,也担心以后被机器人取代。

他对此感到迷茫和焦虑。

“有时候躺在床上就想,我这样下去,老了能干啥?

没攒下钱,没学到本事,身体也跑垮了。”

他语气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眼神看向远方,“感觉自己就像个‘高速运转的机器’,总有一天会‘报废’,但是‘报废’了也没有人来‘回收’。

到时候怎么办?”

他用“高速运转的机器”和“报废”来形容自己的职业轨迹和未来,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他对缺乏
保障、缺乏出路的恐惧。

这种恐惧,与他每天在“生存狂飙”中消耗自己身体的状态紧密相连。

他能看到眼前的路,却看不到终点,更看不到下一条路在哪里。

我问他关于婚恋,他再次展现出那个苦涩的笑容,用“超级副本”、“强制单身”来形容。

经济上的拮据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让他觉得组建家庭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不是不想啊,谁不想有个家,有个伴儿?

每天跑完单,一个人回到那个小房间,有时候真的挺孤单的。”

他声音低沉,“但一想到结婚要花的钱,要承担的责任,就觉得‘压力山大’。

觉得自己没本事,给不了人家一个安稳的生活。

怕连累人家。”

他眼神里的落寞很深,他对婚姻的恐惧,并非逃避责任,而是源于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和对自身能力不足的自卑。

在“生存狂飙”的过程中,他连自己的立足之地都尚未确定,更无法想象如何为另一个人筑巢。

他感觉自己在社会的评价体系中,因为职业和经济状况,被排除在组建家庭的“正常”轨道之外。

采访接近尾声,公园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周围的嘈杂声也大了起来。

小陈看了看手机,又来新单了。

他立刻从一个分享故事的年轻人,变回了那个随时待命的外卖员。

那个在“生存狂飙”中穿梭的身影,再次被系统召唤。

“莫哥,真不好意思,来单了,我得去跑了。”

他站起身,动作迅速而熟练,身体又恢复了那种紧绷的状态。

“好,小陈,辛苦啦!

今天跟我聊这么多,非常感谢你。”

我站起身,和他握了握手,他的手掌粗糙有力,带着劳作的温度,“路上注意安全啊!

别太拼了!”

“嗯!

您也慢走!”

他朝我挥了挥手,戴上头盔,骑上那辆蓝色电动车,很快汇入了城市的街头车流中。

他的蓝色身影在车流中穿梭,在算法的指令和现实的压力下,继续着他的“生存狂飙”。

6小陈的故事,至此告一段落。

他戴上头盔,身影消失在远处的车流里,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不留痕迹。

我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午后的阳光依然温暖,但心里却感受到了一丝沉重。

耳边仿佛还回荡着他那些半是自嘲、半是无奈的话语——“移动桑拿
房”、“算法爸爸”、“生存狂飙”、“不是个‘人’”、“被踩在脚下”… 这些词汇,不再仅仅是网络上的段子,而是具象化了他真真切切经历过的痛苦、委屈和压力。

小陈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生存狂飙”的故事,他用汗水、时间和风险对抗着算法的严苛和现实的骨感。

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渴望被看见”的故事。

<在冰冷的系统和高效的流程之外,他作为一个有情感、有尊严的个体,渴望被理解,被尊重,被当作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

他身上展现的,是无数在城市里从事基础服务业的年轻人的缩影——他们努力“活着”,却常常不被“看见”。

那句“感觉自己不是个人,是个送东西的”,以及雨夜里被辱骂的经历,像两根刺,深深扎在我心里。

它们提醒着我,在每一次便捷服务的背后,都有一个可能正在经历辛苦、委屈、甚至感到不被当作“人”来对待的个体。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算法的冰冷,无法一夜之间消除社会评价体系的偏见。

但我们能做的,是从自己开始,从每一次简单的相遇开始。

下一次,当你点外卖时,可以多一份耐心,因为配送时间真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当你见到那个匆忙赶到的身影时,请试着看一看他的眼睛,给他一个微笑,说一句真诚的“谢谢,辛苦了”;当你听到关于这个群体的讨论时,请多一份理解,而不是刻板印象或简单的指责。

看见他们,不仅仅是看见他们的制服和电动车,更是看见制服下的那个人,看见他们的辛劳,他们的不易,他们的渴望。

看见他们,或许是连接城市温情、弥合社会隔阂的第一步。

小陈那句“希望给我们一个更有盼头的未来”,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心愿,也是无数在城市中奔波、在“生存狂飙”中寻找立足之地的年轻人的共同期盼。

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关于他们的“狂飙”,关于他们的“生存”,更关于他们对“被看见”和“被当作人”的,最基本的、最强烈的渴望。

而这份渴望,值得被所有“看见”他们的人,温柔以待。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