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林晓薇王秀兰的其他类型小说《岁月得褶皱林晓薇王秀兰》,由网络作家“A徐姐AA”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第一章归家深秋的傍晚,夕阳把老城区的青石板路染成暖金色。林晓薇拖着行李箱,站在熟悉的巷口,望着斑驳的红砖墙和爬满青苔的屋檐,心中泛起复杂的情绪。这里承载着她童年的回忆,也藏着那些不愿触碰的往事。推开虚掩的木门,院子里的桂花树依然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只是枝叶比记忆中稀疏了许多。“妈,我回来了。”她轻声喊道。厨房传来一阵响动,王秀兰系着围裙走出来,鬓角的白发比去年更多了,眼角的皱纹也更深了。“晓薇,可算盼到你了。”母亲的声音带着掩饰不住的欣喜,却也透着疲惫。晓薇把行李放下,走进厨房,看见灶台上炖着她最爱喝的莲藕排骨汤。“您身体怎么样?”她关切地问。王秀兰叹了口气:“老毛病了,不碍事。就是你爸……”她欲言又止,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正说着,里...
《岁月得褶皱林晓薇王秀兰》精彩片段
第一章 归家深秋的傍晚,夕阳把老城区的青石板路染成暖金色。
林晓薇拖着行李箱,站在熟悉的巷口,望着斑驳的红砖墙和爬满青苔的屋檐,心中泛起复杂的情绪。
这里承载着她童年的回忆,也藏着那些不愿触碰的往事。
推开虚掩的木门,院子里的桂花树依然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只是枝叶比记忆中稀疏了许多。
“妈,我回来了。”
她轻声喊道。
厨房传来一阵响动,王秀兰系着围裙走出来,鬓角的白发比去年更多了,眼角的皱纹也更深了。
“晓薇,可算盼到你了。”
母亲的声音带着掩饰不住的欣喜,却也透着疲惫。
晓薇把行李放下,走进厨房,看见灶台上炖着她最爱喝的莲藕排骨汤。
“您身体怎么样?”
她关切地问。
王秀兰叹了口气:“老毛病了,不碍事。
就是你爸……”她欲言又止,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
正说着,里屋传来咳嗽声。
林晓薇走进卧室,看见父亲林建国躺在床上,面容消瘦,眼神黯淡。
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男人,如今被病痛折磨得不成样子。
“爸。”
她握住父亲的手,触手一片冰凉。
林建国艰难地睁开眼,嘴角挤出一丝微笑:“回来就好……”他的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清。
晓薇强忍着泪水,走出房间。
母亲正在收拾碗筷,她轻声问:“爸的病到底有多严重?”
王秀兰的手顿了顿:“医生说……最多还有半年。”
她的声音哽咽,“你爸不想告诉你,怕影响你工作。”
晓薇只觉得一阵眩晕,扶着门框才站稳。
她怎么也没想到,上次离家时还能勉强走动的父亲,如今竟已病入膏肓。
“这些年,你爸一直念叨着你。”
王秀兰擦了擦眼泪,“他总说,当年不该逼你去外地工作,不该干涉你的婚姻……”晓薇的思绪回到七年前。
那时她大学毕业,一心想留在老家工作,和相恋多年的男友结婚。
但父亲坚决反对,认为男友家境不好,配不上她,非要她去大城市发展。
父女俩为此大吵一架,晓薇一气之下远走他乡,从此和家里的联系越来越少。
第二章 裂痕夜深了,晓薇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窗外的月光洒在地板上,勾勒出斑驳的影子。
她想起小时候,父亲总是把她扛在肩头
,带她去公园玩;生病时,父亲会整夜守在床边,给她讲故事。
那时的父亲,是她心中的英雄。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亲变得越来越固执,越来越专制。
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他不顾晓薇的兴趣,坚持让她学金融;在找工作时,又逼着她去考公务员。
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直到那次关于婚姻的争吵,彻底撕裂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晓薇,你在想什么?”
母亲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晓薇起身开门,母亲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
“喝点吧,安神。”
她把牛奶递给晓薇,“你爸其实一直很后悔。
这些年,他总说自己太自私,只想着让你有个好前程,却忽略了你的感受。”
晓薇的眼泪夺眶而出:“妈,我也后悔。
这些年,我只顾着和他赌气,却忘了他也是为我好。”
王秀兰轻轻抱住女儿:“现在还不晚。
你爸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看到你幸福。”
第二天一早,晓薇去菜市场买了父亲爱吃的菜,亲自下厨做饭。
饭桌上,她努力营造轻松的氛围,给父母讲着在外地的趣事。
林建国虽然吃得很少,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饭后,晓薇陪着父亲在院子里晒太阳。
秋日的阳光温暖而柔和,照在身上格外惬意。
“爸,对不起。”
晓薇轻声说,“这些年,是我不懂事。”
林建国摇摇头:“是爸不好,不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你。”
他的目光望向远方,“其实这些年,我一直在反思。
父母不能替孩子过一辈子,你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
晓薇靠在父亲肩头,泪水打湿了他的衣襟。
这一刻,积压多年的隔阂似乎在慢慢消融。
第三章 旧人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一个意外的访客打破了这份宁静。
这天,晓薇正在厨房洗碗,听到院子里传来说话声。
她探头一看,竟是前男友陈宇。
陈宇穿着一身休闲装,手里提着水果,站在院子里有些局促。
“阿姨,晓薇在家吗?”
他问。
王秀兰显然有些惊讶,但还是热情地招呼他:“在呢,快进来坐。”
晓薇擦干手,走了出来。
时隔七年,再次见到陈宇,她的心中泛起一丝涟漪。
曾经的恋人,如今都已不再年轻,陈宇的脸上多了几分成熟和沧桑。
“晓薇,好久不见。”
陈宇微笑着说,
“听说伯父病了,我来看看。”
晓薇点点头:“谢谢,快进屋吧。”
客厅里,林建国靠在沙发上,看到陈宇时,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曾经,他极力反对这门亲事,如今时过境迁,心中难免有些感慨。
“伯父,您身体好些了吗?”
陈宇关切地问。
林建国勉强笑了笑:“老毛病了,不碍事。
谢谢你还惦记着。”
晓薇给陈宇倒了杯茶,三人陷入短暂的沉默。
还是王秀兰打破僵局:“晓薇,陪小宇出去走走吧,叙叙旧。”
晓薇和陈宇沿着熟悉的街道漫步。
路边的梧桐树叶子已经泛黄,在秋风中轻轻摇曳。
“这些年,你过得好吗?”
陈宇问。
晓薇点点头:“还行,工作还算顺利。
你呢?”
“我在家乡开了家小公司,生意还凑合。”
陈宇顿了顿,“我已经结婚了,有个女儿,三岁了。”
晓薇心中一紧,随即释然:“那挺好的,祝你幸福。”
“你呢?”
陈宇看着她,“还单着?”
晓薇苦笑着摇摇头:“这些年,一直忙着工作,没遇到合适的。”
两人又聊了些近况,回忆起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
曾经的爱恨情仇,在岁月的冲刷下,都化作了淡淡的怀念。
分别时,陈宇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晓薇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曾经以为会相伴一生的人,如今各自有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回到家,她发现父亲正坐在院子里发呆。
“爸,您怎么不进屋?”
她问。
林建国看着她,叹了口气:“是爸对不起你,当年要是不反对你们,也许……”晓薇打断他:“都过去了,现在说这些也没意义。
重要的是,我们一家人能好好在一起。”
第四章 抉择日子一天天过去,林建国的病情却越来越重。
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但他坚持要在家里。
“我不想死在医院里,想在熟悉的地方走完最后一程。”
他说。
晓薇和母亲日夜守在父亲身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看着父亲被病痛折磨,晓薇心疼不已。
她辞去了外地的工作,决定留在老家,好好陪伴父亲最后的时光。
这天,晓薇正在给父亲擦身,接到一个电话。
是她在外地的公司领导打来的,说有个重要项目需要她负责,如果错过,可能会影响她的职业发
展。
挂断电话,晓薇陷入了两难。
一边是父亲的病情,一边是自己的事业。
她知道,这个项目对她来说有多重要,但她更舍不得离开父亲。
“怎么了?”
林建国看出她的异样。
晓薇犹豫了一下,还是把事情告诉了父亲。
林建国沉默了许久,说:“去吧,别因为我耽误了你的前程。”
“可是……”晓薇话没说完,就被父亲打断。
“傻孩子,爸的日子不多了,不想成为你的负担。”
林建国吃力地握住她的手,“你能回来陪我这么久,爸已经很满足了。”
晓薇泪水夺眶而出:“爸,我不想留下遗憾。”
“你好好工作,就是对爸最大的安慰。”
林建国说,“当年爸逼你去外地,就是希望你能有个好前途。
现在,爸还是这么想。”
王秀兰也劝道:“晓薇,听你爸的吧。
我们能照顾好自己。”
经过一番挣扎,晓薇最终决定回到工作岗位。
临走前,她给父亲请了个专业的护工,又叮嘱母亲一定要按时吃药。
“等项目结束,我就回来。”
她对父亲说。
林建国微笑着点点头:“放心去吧,爸等你。”
然而,命运总是如此残酷。
就在晓薇离开后的第五天,她接到了母亲的电话。
电话那头,母亲泣不成声:“晓薇,你爸……走了。”
晓薇只觉得天旋地转,手中的手机“啪”地掉在地上。
她买了最近的机票,连夜赶回家。
推开家门,灵堂已经布置好,父亲的遗像挂在墙上,笑容慈祥而安详。
“爸,我回来晚了……”晓薇跪在父亲的遗像前,哭得撕心裂肺。
她后悔不已,为什么要听父亲的话离开,为什么没有多陪陪他。
王秀兰抱着女儿,轻声安慰:“别自责了,你爸临走前还念叨着你,说不怪你,让你好好生活。”
第五章 新生父亲的葬礼结束后,晓薇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中。
她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只是对着父亲的照片发呆。
王秀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晓薇,你爸要是看到你这样,得多心疼啊。”
她劝道,“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能幸福。”
晓薇抬起头,泪水模糊了视线:“妈,我对不起爸,我连他最后一面都没见到。”
“傻孩子,你爸知道你是孝顺的。”
王秀兰握住女儿的手,“这
些年,你们父女俩有过矛盾,但那份亲情是割不断的。
你回来陪他的那段时间,他很开心。”
在母亲的开导下,晓薇渐渐走出了阴霾。
她决定留在老家,好好照顾母亲,也算是完成父亲的遗愿。
她在当地找了份工作,虽然收入不如以前,但能陪在母亲身边,她觉得很踏实。
一天,晓薇在超市购物时,遇到了陈宇和他的妻子女儿。
小女孩很可爱,奶声奶气地喊她“阿姨”。
陈宇的妻子很和善,热情地和她打招呼。
“这些年,你变化很大。”
陈宇说,“变得更成熟,更有魅力了。”
晓薇笑了笑:“经历了这么多事,想不成长都难。”
看着陈宇幸福的一家,晓薇不再有遗憾。
她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过去的已经过去,重要的是珍惜眼前人。
回到家,晓薇陪着母亲在院子里种了些花。
春日的阳光洒在身上,温暖而舒适。
王秀兰看着女儿,欣慰地说:“看到你现在这样,我和你爸都放心了。”
晓薇靠在母亲肩头:“妈,以后我会好好照顾您的。
我们要一起好好生活。”
微风拂过,院子里的花香四溢。
岁月的褶皱里,藏着遗憾,也孕育着希望。
生活还在继续,晓薇知道,她会带着父亲的爱和期望,勇敢地走下去。
第六章 涟漪清晨的阳光透过纱窗,在母亲的银发上织出一片碎金。
晓薇端着中药走进卧室,看见王秀兰正对着梳妆台上的全家福发呆——那是父亲病重时勉强支撑着拍的,照片里三人的笑容都带着隐忍的苦涩。
“妈,该喝药了。”
晓薇轻声说。
母亲忽然抓住她的手,力道大得出乎意料:“晓薇,你还记得你爸临走前一晚,攥着我的手说‘秀兰,别让晓薇像我们一样’吗?”
晓薇手一抖,药汤险些洒出。
她当然记得,那晚她起夜时听见父母房里传来低低的交谈,父亲的声音虚弱却清晰:“我们这代人总把‘为你好’挂在嘴边,却忘了问孩子想要什么……”手机突然震动,打破了凝固的空气。
是公司发来的邮件,总部调她去上海分部的任命书静静躺在收件箱里。
晓薇盯着屏幕上“晋升核心项目”这些字眼,指尖在键盘上悬了又悬,最终轻轻合上笔记本。
午后,晓薇在旧书箱里翻出
一本泛黄的相册。
掉出来的不仅是老照片,还有张皱巴巴的诊断单——日期是七年前,正是她和父亲爆发激烈争吵的那个夏天。
诊断单上“肺癌早期”的字迹被水痕晕开,像朵枯萎的墨花。
“原来那时他就知道自己病了……”晓薇喉咙发紧。
母亲不知何时站在身后,轻轻抚过照片里父亲年轻时的脸:“他怕拖累你,更怕你因为他放弃自己的人生。”
第七章 暗涌梅雨季节,老房子的墙角又渗出青苔。
晓薇蹲在厨房补漏,听见母亲在客厅接电话,声音压得很低:“别告诉晓薇,她好不容易才走出来……”当晚,她偷偷翻出母亲的体检报告。
“肺部阴影建议进一步检查”的字样刺得眼睛生疼。
晓薇捏着报告在医院走廊坐了整夜,晨光爬上窗棂时,她想起父亲临终前反复呢喃的“别留遗憾”。
周末,晓薇特意做了母亲爱吃的红烧肉。
饭桌上,她把两张机票推到母亲面前:“下个月我们去三亚吧,您不是一直想去看海吗?”
王秀兰正要开口,被她轻轻按住手背:“我申请了远程办公,项目不着急,您的健康才重要。”
深夜,晓薇在阳台给陈宇发消息:“能帮我推荐个靠谱的肺部专家吗?”
屏幕微光映出她眼下的青黑,远处的霓虹穿过雨帘,在玻璃窗上晕成一片朦胧的彩。
飞机冲上云霄时,母亲紧紧攥着舷窗扶手。
晓薇递上温热的蜂蜜水,忽然想起小时候第一次坐飞机,父亲也是这样把她护在怀里,轻声说:“别怕,我们要去看更大的世界。”
三亚的椰风裹着咸涩的海腥味。
母亲穿着鲜艳的花衬衫,在沙滩上追着浪花跑,像个顽童。
晓薇举着相机笑出眼泪,镜头里的母亲忽然转身,阳光在她眼角的皱纹里流淌成金色的河。
第八章 潮声从三亚回来后,母亲的气色好了许多。
晓薇把客厅重新布置了一番,换上暖黄色的灯光,墙上挂起她新拍的照片:母亲在海边张开双臂,父亲的遗像旁摆着两束勿忘我。
那天午后,晓薇正在给多肉浇水,听见母亲在书房翻箱倒柜。
等她赶过去,老人正捧着个红绸包发呆,里面是叠得方方正正的汇款单——每张单据上的汇款人都是“林建国”,金额从几百到几千不
等,落款日期横跨七年。
“你爸偷偷攒了这些钱,说等你结婚时当嫁妆……”母亲的声音发颤,“他总说,等你想通了就会回来,可直到走都没等到那一天。”
晓薇忽然想起每次和父亲通电话,他最后总要说“爸一切都好,你别担心”。
原来那些“都好”背后,是化疗的痛苦,是对女儿的思念,是把所有遗憾都咽进肚子里的倔强。
秋分那天,晓薇带着母亲去给父亲扫墓。
墓碑上的照片里,父亲穿着她买的藏青色毛衣,笑得温和从容。
她把精心培育的多肉栽在墓旁,叶片上还沾着清晨的露水:“爸,我把您最爱的‘玉露’带来了,您看,它长得多好。”
返程路上,母亲忽然指着车窗外:“晓薇,你看那片稻田,金黄金黄的。”
夕阳把整片稻田染成琥珀色,风掠过稻穗,掀起层层叠叠的波浪。
晓薇忽然明白,父亲当年执意让她离开,不是要推开她,而是想让她像稻谷一样,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成熟饱满。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上海总部发来的消息:“我们尊重你的选择,远程办公的申请已通过。”
晓薇望向天边的晚霞,指尖轻轻覆上母亲交叠的手背。
车窗外,暮色正温柔地漫过原野,远处的村庄亮起温暖的灯火,像撒在夜幕上的星星。
第九章 织网冬至那天,晓薇在厨房熬羊汤,水汽氤氲中看见母亲正戴着老花镜,在阳台穿针引线。
阳光斜斜切过老人微驼的脊背,她面前的竹匾里散落着碎布头——是父亲生前最爱穿的蓝布衫,被剪成了方方正正的小块。
“妈,您在做什么?”
晓薇擦着手走近,发现母亲正在拼一床百家被。
深浅不一的蓝色布块间,掺着几缕鲜艳的玫红,那是她去年买给母亲的围巾。
“老辈人说,百家被能聚福气。”
母亲把最后一块布片缝好,用袖口蹭了蹭鼻尖,“等开春你生日,就把这床被子铺在你床上。”
晓薇忽然想起,父亲住院时,母亲也常坐在床边缝补,说“针脚密些,日子就紧些”。
深夜,晓薇被客厅的动静惊醒。
她看见母亲跪在地板上,手忙脚乱地收拾散落的毛线球——是给父亲织到一半的围巾,竹针还插在毛线里,像支断了的笔。
“人老了,手就不听使唤。”
母
亲笑着掩饰,可晓薇分明看见她眼角的水光。
第十章 星芒元宵节的花灯会上,母亲被一盏莲花灯吸引住了。
卖灯的小姑娘扎着羊角辫,笑起来有对酒窝,像极了晓薇小时候。
“阿姨,买盏灯吧,写上心愿就能成真。”
母亲接过笔,在灯面上歪歪扭扭地写:“愿晓薇平安喜乐,觅得良人。”
晓薇鼻子发酸,正要开口,忽然听见身后有人喊她名字。
转身看见陈宇抱着女儿挤过来,小女孩举着糖画蹦蹦跳跳:“阿姨,给你!”
金黄的蝴蝶糖画在月光下闪着光,陈宇的妻子笑着递来热可可:“一起逛逛吧,孩子可喜欢你了。”
四人沿着河岸走,灯笼的倒影在河面上碎成光斑。
母亲和陈宇妻子聊得投机,小女孩缠着晓薇讲童话故事。
路过许愿树时,晓薇鬼使神差地摸出张纸条,写下:“愿时光慢些,让我陪您变老。”
第十一章 春信惊蛰过后,院子里的玉兰树冒出了花苞。
晓薇在给母亲收拾衣柜时,发现了个铁皮盒,里面装着父亲的病历、诊断书,还有叠成小船的火车票——那是七年前她离家那天,父亲偷偷买的往返票,想等她气消了就去接她回家。
“他总说,火车站的桂花比家里的香。”
母亲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手里捧着父亲的手表,“其实是想离你近点,哪怕只是在同一个城市呼吸。”
晓薇忽然想起那年在外地生病,半夜收到父亲的短信:“丫头,多喝水,爸在你城市的火车站呢。”
原来他真的来过,在她不知道的角落。
清明前,晓薇带着母亲去了父亲的故乡。
老祠堂的屋檐下,燕子正在筑巢。
母亲把父亲的骨灰撒进后山的竹林,竹叶沙沙作响,像是故人的私语。
晓薇折了支新竹,插在坟头:“爸,您看,春天来了。”
第十二章 潮汐梅雨又至,晓薇在公司加班到深夜。
暴雨敲打玻璃窗的声音里,她忽然想起母亲独自在家的模样,抓起伞就往外跑。
推开家门时,看见母亲蜷在沙发上,怀里抱着父亲的枕头,电视屏幕蓝幽幽地晃着,正在播一部老掉牙的战争片。
“妈,我回来了。”
晓薇轻声说。
母亲慌忙抹了把脸,把遥控器按得“咔咔”响:“我……我在等你呢,锅里煨了汤。”
晓薇接过温
热的汤碗,突然伸手抱住母亲——这个曾经高大的女人,如今竟这般单薄,像片被岁月风干的叶子。
凌晨三点,雷声轰鸣。
晓薇被母亲的惊叫声惊醒,冲进房间时,老人正抱着父亲的相册发抖。
“梦见你爸了,他说他冷。”
母亲抓着她的手腕,指甲几乎掐进肉里。
晓薇点亮台灯,把父亲的毛衣盖在母亲身上:“爸在呢,您看,毛衣还带着阳光味。”
第十三章 裂缝入夏后,母亲的健忘症越来越严重。
有次晓薇下班回家,发现厨房燃气灶开着,锅里的水烧得一干二净,而母亲正坐在阳台,对着父亲的空藤椅喃喃自语。
“医生说,这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前兆。”
晓薇攥着诊断书,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陈宇陪她在医院走廊坐着,递来杯温咖啡:“别慌,现在有很多治疗方案,你还有我。”
他的语气像极了当年那个在暴雨中为她撑伞的少年。
那天晚上,晓薇把家里所有尖锐物品都收了起来,在每个房间贴上提示条:“关火吃药下雨收衣”。
母亲看着贴在冰箱上的便签,忽然笑了:“你爸也总爱写这些条子,说怕我忘了他。”
第十四章 光隙立秋那天,母亲把晓薇叫到跟前,往她手里塞了个红布包。
里面是张银行卡,还有张泛黄的纸,上面写着:“晓薇的嫁妆,建国留。”
数字后面跟着好几个零,晓薇想起那些年父亲省吃俭用的模样,眼泪大颗大颗往下掉。
“妈,这钱您留着养老。”
她想把卡塞回去,母亲却摇摇头:“我老了,用不上这些。
你该成个家了,别学我们……”老人的眼神忽然清明起来,像穿透云层的阳光,“你爸走前说,爱情不该是枷锁,是两个人一起看月亮。”
深夜,晓薇坐在院子里发呆。
月光给桂花树枝桠镀上银边,她摸出手机给陈宇发消息:“今晚的月亮很圆,像不像我们当年偷摘的那个柚子?”
消息发出后很久,屏幕亮起:“像,只是柚子树已经砍了,换成了你的多肉。”
第十五章 圆满冬至的羊汤蒸腾着热气,晓薇把母亲织的百家被铺在新买的双人床上。
床头挂着她和陈宇的结婚照,背景是三亚的海滩,母亲站在身后比着剪刀手,脸上笑出了泪花。
“多吃点,以后
要给晓薇做饭呢。”
母亲往陈宇碗里夹了块萝卜,忽然指着墙上的全家福,“建国,你看,咱们女儿成家了。”
晓薇鼻子发酸,看见陈宇红着眼眶点头:“爸,您放心,我会照顾好晓薇和妈。”
深夜,晓薇被轻微的响动惊醒。
她看见母亲正跪在衣柜前,往红布包里塞喜糖:“给建国捎点,他最爱吃甜的。”
月光透过纱窗,在老人佝偻的背上织出温柔的图案。
晓薇轻轻抱住母亲,听见自己说:“妈,以后我们三个人,都要一起吃甜的。”
窗外,新年的第一颗流星划过夜空。
晓薇闭上眼睛,在心里默默许愿:愿岁月温柔,让爱有处可栖;愿时光从容,让遗憾都成圆满。
怀里的母亲发出均匀的呼吸,像片落叶终于飘进了安稳的港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