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荡歌小说 > 其他类型 > 虚构人生的隐秘真实全局

虚构人生的隐秘真实全局

南泽城的追云真人 著

其他类型连载

邂逅:文字间的隐秘共鸣林深的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编辑部的白炽灯在头顶发出轻微的电流声。作为《文渊》杂志的资深编辑,他每天都要审阅大量的稿件,那些或华丽或平实的文字在他眼前流淌,却很难再激起内心的波澜。直到他看到那篇《暗夜迷踪》。作者苏晴的文字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人性的幽微之处。故事里的主角陈默,一个看似普通的上班族,却在某个深夜卷入一场离奇的案件。林深沉浸在文字中,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对陈默的理解甚至超过了身边朝夕相处的同事。陈默在面对危险时的恐惧与挣扎,在谎言与真相之间的摇摆,都真实得仿佛触手可及。“叮——”手机的提示音打断了林深的思绪。是苏晴发来的消息:“林编辑,不知您对拙作有何看法?”林深沉吟片刻,回复道:“苏老...

主角:林深陈默   更新:2025-05-24 21:51: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林深陈默的其他类型小说《虚构人生的隐秘真实全局》,由网络作家“南泽城的追云真人”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邂逅:文字间的隐秘共鸣林深的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编辑部的白炽灯在头顶发出轻微的电流声。作为《文渊》杂志的资深编辑,他每天都要审阅大量的稿件,那些或华丽或平实的文字在他眼前流淌,却很难再激起内心的波澜。直到他看到那篇《暗夜迷踪》。作者苏晴的文字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人性的幽微之处。故事里的主角陈默,一个看似普通的上班族,却在某个深夜卷入一场离奇的案件。林深沉浸在文字中,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对陈默的理解甚至超过了身边朝夕相处的同事。陈默在面对危险时的恐惧与挣扎,在谎言与真相之间的摇摆,都真实得仿佛触手可及。“叮——”手机的提示音打断了林深的思绪。是苏晴发来的消息:“林编辑,不知您对拙作有何看法?”林深沉吟片刻,回复道:“苏老...

《虚构人生的隐秘真实全局》精彩片段

邂逅:文字间的隐秘共鸣林深的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编辑部的白炽灯在头顶发出轻微的电流声。

作为《文渊》杂志的资深编辑,他每天都要审阅大量的稿件,那些或华丽或平实的文字在他眼前流淌,却很难再激起内心的波澜。

直到他看到那篇《暗夜迷踪》。

作者苏晴的文字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着人性的幽微之处。

故事里的主角陈默,一个看似普通的上班族,却在某个深夜卷入一场离奇的案件。

林深沉浸在文字中,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对陈默的理解甚至超过了身边朝夕相处的同事。

陈默在面对危险时的恐惧与挣扎,在谎言与真相之间的摇摆,都真实得仿佛触手可及。

“叮——”手机的提示音打断了林深的思绪。

是苏晴发来的消息:“林编辑,不知您对拙作有何看法?”

林深沉吟片刻,回复道:“苏老师,您笔下的陈默,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人。

他不仅仅是推动情节的工具,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藏着无数秘密的真实个体。”

很快,苏晴回复:“看来林编辑懂我。

我一直坚信,小说的真实,是更高维度的真实。

历史记录的是表象,而小说才能揭示人性深处被遮蔽的那部分。”

这段对话,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林深内心深处对于文学的热忱。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太久没有遇到这样能引发共鸣的作品了。

在如今追求快节奏、强情节的网文时代,像苏晴这样专注于人物内心刻画的作者少之又少。

第二天,林深主动约苏晴见面。

在一家安静的咖啡馆里,他见到了这位神秘的悬疑作家。

苏晴穿着一件白色的针织衫,长发随意地扎起,眼神中透着一种沉静的气质。

“很高兴认识您,林编辑。”

苏晴微笑着说,“我一直希望能遇到真正懂我文字的人。”

林深点点头:“您的作品让我想起阿兰的观点,每个人都有历史面和小说面。

陈默的历史面是他展现给外界的普通上班族形象,而小说面则是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恐惧、欲望和挣扎。

您成功地将他的小说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苏晴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看来我们确实有很多共同的见解。

其实在创作时,我常常觉得自己像是在
扮演上帝,将人物的所有面都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

但这种呈现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要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情感。”

就在这时,林深的手机突然响起。

是母亲打来的电话,语气中带着焦急:“小林,你爸住院了,情况不太好,你赶紧过来一趟。”

挂断电话,林深的脸色变得苍白。

现实的残酷如同汹涌的潮水,瞬间将他从文学的世界中拉回。

苏晴似乎察觉到了他的异样,关切地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林深简单说明了情况,起身准备离开。

临走前,苏晴递给他一张纸条:“这是我的私人联系方式,有任何想法都可以随时找我聊。

希望您父亲平安无事。”

离开咖啡馆,林深的脑海中不断回想着与苏晴的对话。

此刻,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现实中的困境,与小说中陈默面对危机时的心境,在他的脑海中不断交织。

他突然意识到,或许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也将像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在真实与虚构的夹缝中寻找出路。

剖析:历史与虚构的人物镜像林深守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消毒水的气味刺鼻。

父亲的手术还在进行,他下意识地掏出手机,点开苏晴的对话框,将积压在心底的困惑一股脑倾诉:“现实里的人总让我捉摸不透,连至亲都像隔着层雾。

小说里的人物反而清晰得可怕,这正常吗?”

苏晴的回复很快到来:“历史是被剪裁的布料,而小说是完整的经纬。

来我工作室,我们聊聊。”

次日,林深推开苏晴工作室的门,满墙的人物手稿与悬疑线索图扑面而来。

苏晴递来一杯黑咖啡,指着墙上一张泛黄的历史人物画像:“你看,史书说王安石是‘执拗宰相’,但如果把他写进小说,你会发现他推行变法时的孤独、与司马光交锋时的痛苦,这些被历史省略的情绪,才是真实的他。”

林深摩挲着手中的咖啡杯,想起昨晚在医院,妹妹为了医药费与他争执时,眼底闪过的陌生神色。

他突然说:“就像我妹妹,朋友圈里是孝顺乖巧的女儿,可面对父亲的病,她更在意财产分配。

这算不算她的‘小说面’?”

苏晴点头,在白板上写下“观测面”与“隐秘面”:“历史人物被史料束缚
,现实中的人被社交规则束缚。

但小说人物可以挣脱这些枷锁——比如陈默在《暗夜迷踪》里,连梦境都藏着关键线索。”

她调出一段手稿,画面里陈默在梦中反复追逐一个戴着青铜面具的人,“这个面具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却是他童年创伤的具象化。”

窗外突然下起暴雨,雷声炸响的瞬间,林深的手机弹出工作群消息:某作者的小说因人物单薄被退稿,编辑们正在激烈讨论。

他苦笑:“现在的市场,太多人追求刺激剧情,忽略了人物的真实感。”

“所以我们才要做‘叛逆者’。”

苏晴的目光坚定,“下周有场文学讲座,主题是‘虚构如何照进现实’,一起去吧?”

林深正要回答,手术室的红灯熄灭。

医生摘下口罩的表情让他心头一紧,而手机里苏晴的新消息适时弹出:“记住,当你觉得现实混沌时,或许小说里早藏着答案。”

创作:揭开被遮蔽的人性角落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林深与苏晴坐在后排。

台上,知名作家正在侃侃而谈:“好的小说人物,要像剥洋葱般层层递进,让读者看到连角色自己都不愿面对的真相。”

苏晴突然凑近林深耳边:“你发现了吗?

观众的表情就像在看历史纪录片,被动接受观点,却不愿主动思考。”

她掏出笔记本,写下一行字:“我们该做点不一样的。”

当晚,林深收到苏晴的邀请,参与创作一个全新故事。

在工作室昏黄的台灯下,苏晴铺开一张空白手稿:“这次我们反其道而行,从人物的‘小说面’开始构建——比如,一个表面光鲜的慈善家,私下却是童年创伤的复仇者。”

林深皱眉:“但这样的角色很容易沦为脸谱化反派。”

“所以需要细节支撑。”

苏晴翻开一本泛黄的日记本,“这是我收集的真实案例,一个孤儿在福利院被欺凌,成年后用慈善家身份暗中摧毁当年施暴者的人生。

你看,当他抚摸福利院锈迹斑斑的铁门时,手指会不自觉颤抖;面对媒体采访,他永远用左手遮掩右手的烫伤疤痕……”随着讨论深入,林深逐渐忘记时间。

窗外的月光爬上手稿,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当苏晴说出“这个角色害怕生日,因为生日意味着又老一岁,
离复仇的‘完美时机’更近一步”时,林深突然想起父亲手术成功后,躺在病床上说的那句:“人老了,才发现年轻时争的那些虚名,都不如儿女真心的陪伴。”

他猛地站起身:“等等!

这个角色的恐惧,是不是和我面对父亲病情时的逃避如出一辙?

我总想着工作忙,以为拖延就能解决问题……”苏晴露出了然的微笑:“这就是小说的魔力。

我们在创造虚构人物,却在照见真实的自己。”

她将笔递给林深,“你来写他第一次复仇失败后的独白吧。”

笔尖触碰纸张的瞬间,林深仿佛看见那个慈善家蜷缩在黑暗中,而自己的影子与他重叠。

此刻,他终于明白,所谓真实,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记录,而是敢于直面那些被自己刻意掩埋的脆弱与阴暗。

碰撞:现实与小说的奇妙重叠林深将写满批注的手稿推给苏晴时,晨光正透过工作室的百叶窗,在纸页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纹路。

慈善家复仇失败后的独白里,他不自觉地掺杂了对父亲病情的愧疚:“原来最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意识到自己早已在逃避中,弄丢了最重要的东西。”

苏晴盯着最后一行字,瞳孔微微收缩:“你有没有发现?

我们笔下的角色开始‘活’过来了。”

她突然抓起手机播放新闻,屏幕上赫然是某知名慈善家因财务造假被调查的画面,“这个人和我们创造的角色,连左手遮掩疤痕的习惯都一模一样。”

<林深的后颈泛起凉意。

更诡异的是,当天下午他在医院陪护时,隔壁床的老人竟对着空气喃喃自语,语气神态与他们设定的角色在幻觉中的表现如出一辙。

深夜回家,他打开电脑想继续创作,却发现文档里莫名多出一段文字:“你以为自己在掌控故事,其实是故事在吞噬你。”

这段文字的笔迹,和他自己的一模一样。

苏晴发来消息:“我在工作室发现了奇怪的事——所有人物手稿都朝着窗户倾斜,就像在渴望某种‘真实’。”

她附上一张照片,满墙的纸张在夜风里簌簌作响,慈善家的画像仿佛正凝视着镜头。

林深抓起外套冲出门。

当他推开工作室的门,一股浓重的油墨味扑面而来,苏晴正对着铺满地板的手稿
发呆。

“这些文字在变。”

她声音发颤,“原本设定的复仇计划,现在变成了……”她举起一页纸,林深看到上面写着:“找到那个叫林深的人,他知道真相。”

窗外惊雷炸响,暴雨倾盆而下。

林深突然想起父亲手术前,曾握着他的手说:“别等失去了才懂珍惜。”

这句话与小说里慈善家对临终母亲的忏悔如出一辙。

此刻他终于明白,那些被他们赋予灵魂的虚构角色,正在以某种未知的方式,反刍他们的现实人生。

“我们可能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苏晴低声说,“但或许,这就是小说真实的终极形态——当虚构不再是附属品,而是与现实产生共振。”

她将那张写有警告的纸塞进林深手里,“接下来的故事走向,或许该由你来决定了。”

雨声渐歇,林深握着那张纸站在路灯下。

纸上的字迹在水洼倒影中扭曲变形,仿佛无数双眼睛在黑暗中注视着他。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早已不是单纯的创作者,而是成了某个更庞大叙事里的角色——就像他笔下的人物,在虚构与真实的夹缝中,寻找着存在的意义。

困惑:真实世界的自我迷失林深的生活开始出现裂痕。

在编辑部,他对着作者稿件频频走神,总觉得字里行间藏着苏晴工作室里那些手稿的影子;走在街上,陌生路人的某个眼神或动作,都会让他联想起未完成的小说角色。

最可怕的是,他开始分不清梦境与现实——昨夜梦里,慈善家竟站在他的床边,用带疤的右手抚摸他的脸:“你逃不掉的,我们是同一种人。”

苏晴的状态同样糟糕。

她发来一段语音,背景音里夹杂着纸张翻动的哗啦声:“我把所有手稿锁进了保险柜,但每天早上,都会发现有人翻动过的痕迹。

昨晚,我听见房间里有脚步声……”两人决定暂停创作,试图回归正常生活。

林深请了年假,每天守在父亲病床前,却发现自己连最平常的对话都变得艰难。

当妹妹问他“最近怎么魂不守舍”时,他脱口而出的竟是小说里的台词:“因为我看到了太多不该看的真相。”

妹妹皱眉离开后,林深盯着病房的窗户发呆。

玻璃映出他疲惫的脸,恍惚间竟与慈善家的面容重叠。

手机震动,是苏
晴发来的消息:“我去查了那个落马慈善家的资料,他真的有个福利院出身的养子,而且……养子的名字,就叫林深。”

冷汗顺着林深的脊背滑落。

他疯狂搜索新闻,发现慈善家的养子因精神分裂症正在接受治疗,诊断报告上写着:“患者坚信自己活在一部小说里,认为现实中的所有人都是虚构角色。”

深夜,林深再次来到苏晴的工作室。

保险柜敞开着,所有手稿不翼而飞,只剩一张字条钉在墙上:“欢迎来到我们的世界。”

苏晴站在阴影里,眼神陌生:“或许从一开始,我们就不是创作者,而是被创造出来的——就像你说的,小说是更高维度的真实。”

窗外的月光惨白如霜,林深突然想起阿兰的话:人有历史面和小说面。

那么此刻的他,究竟是在书写故事,还是正在成为别人故事里的傀儡?

探寻:从虚构中寻找答案林深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字条上的字迹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青灰色。

他扯下纸条,发现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小字,像是无数个“林深”在重叠书写:“镜子会说谎,影子才是真相。”

苏晴颤抖着打开手机手电筒,光束扫过墙面,原本空白的地方浮现出暗纹——那是用红笔勾勒的无数张人脸,每个表情都扭曲成不同程度的痛苦,而最中央的面孔,赫然是林深自己。

“这些痕迹……是今天下午才出现的。”

苏晴声音发颤,“就像有什么东西在逼我们面对现实。”

林深突然冲向卫生间,镜子里的倒影正对着他缓缓微笑。

他猛地一拳砸向镜面,玻璃应声碎裂,碎片中却映出数十个慈善家的身影,每个都举着写满字的手稿:“你以为能逃离故事?

错了,你就是故事本身。”

“冷静!”

苏晴抓住他流血的手,“既然找不到出口,不如主动进入。”

她翻出珍藏的老式打字机,“我们重新写一个结局——让角色拯救自己,或许就能解开这个循环。”

键盘敲击声在寂静的工作室回响,林深强迫自己将恐惧化作文字。

当他写下“慈善家终于直面童年创伤,在阳光下烧毁所有复仇计划”时,窗外的风突然停了,碎裂的玻璃碎片开始逆向拼接,仿佛时间在倒流。

然而,屏幕上的文字却自行
改变:“他烧毁的不是手稿,而是整个世界。”

苏晴的电脑突然自动开机,跳出一封匿名邮件。

附件里是一段监控录像:画面中,林深在医院走廊对着空气说话,而他面前的虚空中,隐约浮现出慈善家的轮廓。

录像下方的时间戳显示,这是三天前——他们还未开始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

“原来我们才是被观测的‘历史面’。”

林深突然笑出声,笑声里带着绝望,“而真正的‘小说面’,藏在某个更高维度的视角里。”

他抓起打字机旁的钢笔,在纸上写下一行字:“如果故事无法终结,那就成为打破规则的人。”

深夜的街道空无一人,林深和苏晴站在十字路口。

街灯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而影子的轮廓,竟逐渐与手稿上慈善家的剪影重合。

这一刻,他们终于明白:所谓寻找答案,或许就是成为答案本身。

融合:打破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林深将写满公式的草稿纸揉成团扔向垃圾桶。

连续三天,他试图用逻辑解构这场荒诞:心理学、量子物理、叙事学……所有理论在现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直到某天清晨,他在父亲的病房里,看见阳光穿透窗户的尘埃,突然想起苏晴说过的话:“小说里最真实的,往往是那些不合逻辑的情感。”

他立刻冲向苏晴的工作室,却发现她正在将所有旧手稿浸入墨水池。

“既然无法区分真假,那就让它们彻底融合。”

苏晴举起浸透墨水的纸张,字迹在水中晕染成混沌的黑色漩涡,“看,这就像我们的人生——历史与虚构,本就是一体两面。”

当晚,林深做了个梦。

他站在一座由文字堆砌的迷宫中央,慈善家、父亲、妹妹,甚至苏晴的身影在墙面上交替闪现。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头顶传来:“想知道真相?

就去触摸那些被你藏起来的角落。”

醒来时,他发现自己的笔记本上多了幅简笔画:一个戴着青铜面具的人正在拥抱童年的自己。

这个画面,与苏晴最初创作《暗夜迷踪》时的废稿如出一辙。

林深带着画找到苏晴,却在她工作室门口撞见意想不到的场景:曾经消失的手稿铺满整个房间,而慈善家的画像正对着他们眨眼。

“欢迎回来,创作者。”

画像突然开口,
声音是苏晴与林深的混合体,“现在,该你们进入真正的故事了。”

墙壁开始剥落,露出背后的幕布——原来整个工作室都是舞台布景。

幕布拉开,无数观众坐在黑暗中,他们的面孔模糊不清,却齐声念出林深写过的台词。

苏晴抓住他的手,指尖传来真实的温度:“别害怕,这或许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当聚光灯亮起的刹那,林深突然明白:所谓打破边界,不是区分真实与虚构,而是接受自己既是观众,也是演员,更是故事本身。

他深吸一口气,对着虚空说出第一句台词:“故事,从现在开始。”

危机:现实困境的全面爆发林深和苏晴刚踏入“故事”的核心,现实世界的警报便刺耳响起。

林深的手机在口袋里疯狂震动,医院来电显示让他的血液瞬间凝固——父亲病情突然恶化,正在进行紧急抢救。

苏晴的脸色同样苍白,她的电脑屏幕不受控地闪烁,跳出满屏乱码:“你以为能兼顾虚实?

代价已经开始显现。”

窗外,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街道上的行人化作纸片人,在狂风中扭曲变形,他们的面孔拼凑成慈善家的狞笑。

林深不顾一切地冲向医院,苏晴紧随其后。

急诊室门口,妹妹红着眼眶抓住他的衣领:“你这几天到底在干什么?

爸昏迷前还在念叨你的名字!”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让林深想起小说里慈善家临终前对母亲的忏悔,那些被他用文字赋予的遗憾,此刻竟在现实中狠狠反噬。

深夜的病房里,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格外清晰。

林深守在父亲床边,苏晴在走廊用笔记本电脑紧急修改故事结局。

“或许我们可以让角色用爱化解仇恨,这样现实也会……”她的声音戛然而止,屏幕上的文字再次自动改写:“牺牲是唯一的解法。”

与此同时,林深发现父亲的病历卡背面出现一行血字:“救他,你就得消失。”

这字迹与工作室里神秘字条如出一辙。

他望着病床上虚弱的父亲,突然意识到这场危机的残酷本质——他在虚构世界中追寻的真实,正在以现实中最珍视的东西为筹码。

苏晴冲进病房,电脑屏幕泛着诡异的蓝光:“所有故事线都在崩溃,除非有人成为‘祭品’!”

她的
目光与林深相撞,两人同时想起创作时埋下的隐喻——慈善家的复仇,本就是一场以自我毁灭为代价的救赎。

窗外惊雷炸响,林深的影子在墙上扭曲成慈善家的模样。

他终于明白,所谓危机,不是虚构与现实的对抗,而是他必须直面内心最深的恐惧:在拯救与失去之间,在虚构与真实的夹缝中,做出那个足以改变所有“故事”的抉择。

救赎:小说力量的心灵疗愈林深颤抖着握住父亲布满针孔的手,监护仪的声响在寂静中撕扯着他的神经。

苏晴将笔记本电脑转向他,屏幕上是他们共同创作的慈善家故事,此刻正自动生成新的章节:“当主角拥抱童年阴影,所有执念化作灰烬。”

“还记得吗?

我们写过,小说是对现实失控感的补偿。”

苏晴的声音带着哽咽,“或许这次,该让故事反哺现实了。”

她开始快速敲击键盘,将林深对父亲的愧疚、对妹妹的误解,全部编织进文字——慈善家放弃复仇,回到破旧的福利院,在斑驳的墙面上画满童年的笑脸。

奇迹在文字流淌间悄然发生。

心电监护仪的警报声渐弱,父亲的手指微微颤动;医院窗外,乌云开始消散,纸片人化作纷飞的书页,拼凑出温暖的光芒。

林深忽然想起阿兰的话,小说能展现人被遮蔽的那三分之一——此刻,他终于用文字补全了自己逃避已久的情感缺口。

妹妹推开病房门,红肿的眼眶里满是震惊:“医生说爸的情况突然好转了……”她的目光落在林深手中的笔记本电脑上,画面里慈善家与儿时的自己相视而笑。

“这故事……好像在说我们。”

她低声道,“小时候你总护着我,后来却越来越疏远……”林深将妹妹揽入怀中,屏幕上的文字仍在继续:“真正的救赎,不是抹去伤痕,而是让光透进裂缝。”

苏晴微笑着将笔递给他,这一刻,他们不再是被故事困住的人,而是成为了改写命运的创作者。

晨光穿透云层时,父亲缓缓睁开眼睛。

林深在他耳边轻声说:“爸,我终于懂了,有些真实,只有用心才能看见。”

病房里,小说与现实的界限彻底消融,虚构的力量化作暖流,治愈了所有人被时光磨损的灵魂。

新生:在虚实
之间找到本真三个月后,林深和苏晴的联名小说《镜中人生》在文坛引发轰动。

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悬疑,只有普通人在虚构与现实交织中寻找自我的历程。

签售会上,有读者问:“故事里的主角,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纯粹的虚构?”

林深与苏晴对视一笑,苏晴拿起话筒:“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作者,也是角色。

现实为骨,虚构为翼,两者交融才构成完整的人生。”

她翻开书页,展示夹在其中的照片——照片里,林深一家在福利院做义工,妹妹抱着孩子笑得灿烂,父亲正指着墙上的彩绘点头。

散场后,林深收到匿名邮件,附件是段黑白影像:年幼的他站在福利院门口,望着慈善家的背影欲言又止。

邮件正文只有一行字:“你补全了我的故事,我也照亮了你的人生。”

暮色中,林深漫步在街头,橱窗里的倒影不再令他恐惧。

他终于明白,所谓真实,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接纳自己的每一面——无论是被他人观测的“历史面”,还是藏在心底的“小说面”。

手机震动,苏晴发来消息:“下一个故事,从这里开始。”

配图是她新工作室的设计图,墙面被做成双面镜,一面映着现实,一面倒映虚构。

林深抬头望向夜空,繁星闪烁,仿佛无数未被书写的故事在召唤。

在虚实交织的永恒中,他提笔写下新的开篇:“当第一缕光穿透文字的迷雾,真实与虚构终于在灵魂深处相遇。”

番外篇:未完成的叙事林深站在《文渊》杂志的落地窗前,手中摩挲着最新一期的样刊。

封面是苏晴新书的推荐,烫金的标题在阳光下闪烁,恍惚间,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充满油墨味的工作室,以及那些在深夜里跳动的文字。

编辑室内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新人编辑小张抱着一摞稿件冲了过来:“林哥,你快看看这篇投稿!

太奇怪了!”

林深接过稿件,扉页上没有作者姓名,只写着一行小字:“献给所有在虚实之间徘徊的人。”

稿件的内容让他瞳孔骤缩——故事的主角是一名编辑,在审阅稿件时,逐渐陷入一个虚构与现实交织的世界。

更诡异的是,故事中出现的情节,竟与他和苏晴曾经的经历如出一辙,甚至连一些只有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