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的人被社交规则束缚。
但小说人物可以挣脱这些枷锁——比如陈默在《暗夜迷踪》里,连梦境都藏着关键线索。”
她调出一段手稿,画面里陈默在梦中反复追逐一个戴着青铜面具的人,“这个面具人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却是他童年创伤的具象化。”
窗外突然下起暴雨,雷声炸响的瞬间,林深的手机弹出工作群消息:某作者的小说因人物单薄被退稿,编辑们正在激烈讨论。
他苦笑:“现在的市场,太多人追求刺激剧情,忽略了人物的真实感。”
“所以我们才要做‘叛逆者’。”
苏晴的目光坚定,“下周有场文学讲座,主题是‘虚构如何照进现实’,一起去吧?”
林深正要回答,手术室的红灯熄灭。
医生摘下口罩的表情让他心头一紧,而手机里苏晴的新消息适时弹出:“记住,当你觉得现实混沌时,或许小说里早藏着答案。”
创作:揭开被遮蔽的人性角落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林深与苏晴坐在后排。
台上,知名作家正在侃侃而谈:“好的小说人物,要像剥洋葱般层层递进,让读者看到连角色自己都不愿面对的真相。”
苏晴突然凑近林深耳边:“你发现了吗?
观众的表情就像在看历史纪录片,被动接受观点,却不愿主动思考。”
她掏出笔记本,写下一行字:“我们该做点不一样的。”
当晚,林深收到苏晴的邀请,参与创作一个全新故事。
在工作室昏黄的台灯下,苏晴铺开一张空白手稿:“这次我们反其道而行,从人物的‘小说面’开始构建——比如,一个表面光鲜的慈善家,私下却是童年创伤的复仇者。”
林深皱眉:“但这样的角色很容易沦为脸谱化反派。”
“所以需要细节支撑。”
苏晴翻开一本泛黄的日记本,“这是我收集的真实案例,一个孤儿在福利院被欺凌,成年后用慈善家身份暗中摧毁当年施暴者的人生。
你看,当他抚摸福利院锈迹斑斑的铁门时,手指会不自觉颤抖;面对媒体采访,他永远用左手遮掩右手的烫伤疤痕……”随着讨论深入,林深逐渐忘记时间。
窗外的月光爬上手稿,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当苏晴说出“这个角色害怕生日,因为生日意味着又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