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他们眼前,但让他们以为是自己发现的,或者以为是对方不小心泄露的。”
“这个需要精准。”
连工说,“一个不小心,反而会让他们更警惕,更抱团。”
我拿出笔记本,打开了“城市之光”的原始设计图和被篡改后的图纸对比。
“瞿骁可以帮我做到精准。”
我说,“他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将一些信息伪装成无意中被发现的样子。
比如,一段加密通讯的残余信息,一个看似错误的财务报表,或者一个指向‘M’或‘K’的模糊线索。”
“你想怎么放?”
连工问。
“我们需要找到他们最在意,也最容易被动摇的地方。”
我说,“栾承康在意的是他的地位和财富,栗樱在意的是她的权力欲和对栾承康的占有欲。
如果让他们觉得,对方正在偷偷侵蚀他们的利益,或者在背着自己建立更深的联系,他们就会开始怀疑。”
“听起来像在玩心理游戏。”
连工说。
“这是最有效的办法。”
我说,“让他们自己从内部瓦解。
在他们互相猜忌的时候,我们会更安全,也能找到更多破绽。”
我开始和瞿骁沟通我的想法。
“我们现在有了很多证据,关于项目本身的,关于资金流向的,还有关于栾承康和栗樱个人关系的。”
我给瞿骁发信息,“我想,我们可以开始利用这些证据,制造一些混乱。”
“怎么制造?”
瞿骁回复得很快,“你说详细点。
技术上怎么配合。”
“首先,关于项目安全隐患的部分。”
我说,“我们可以匿名在一些专业的建筑技术论坛,或者给一些关注建筑质量的媒体,投递一些技术讨论稿。
不直接点名‘城市之光’,但详细分析某个被他们篡改过的结构细节,或者某种劣质材料的应用,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
措辞要专业,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这个可以操作。”
瞿骁说,“我会选择那些能引起讨论,但又不容易被追查到源头的平台。
用一些小号发布,形成一种‘业内匿名讨论’的氛围。”
“第二,关于资金流向。”
我说,“瞿骁,你不是说他们资金通过空壳公司和海外账户转移吗?
有没有可能,让其中某笔资金的‘路径’,看起来像是被另一个渣不小心暴露的?”
“技术上可以制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