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痕迹’。”
瞿骁说,“比如,在某个不常用的设备里,或者一个被遗忘的云盘里,‘发现’一段关于资金账号的记录。
再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让这段记录看起来像是被另一个人不小心同步、备份或者访问过的。
但需要非常小心,不能让他们怀疑是外部入侵。”
“我明白了。”
我说,“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场景:让栾承康或者栗樱,觉得对方不小心暴露了某个秘密账户,或者某笔不正当交易的证据。”
“这个心理设计很关键。”
瞿骁说,“你需要告诉我,什么样的信息,以什么样的方式出现,最能让他们产生误会和猜忌。”
“栾承康最怕钱被别人动。”
我说,“特别是他那些见不得光的钱。
栗樱最怕被栾承康抛弃,或者她的地位受到威胁。
如果让栗樱觉得,栾承康正在秘密转移属于他们的共同资产,或者在培养新的亲信,对她进行边缘化,她就会警觉。”
“而如果让栾承康觉得,栗樱在背着他偷偷联系外部势力,或者掌握了他更多的黑料,他也会不安。”
我补充道。
“行。”
瞿骁说,“我需要你提供具体的心理分析和‘触发点’。
我来设计技术路径,确保信息能精准地‘泄露’到目标手里,而且看起来像是内部问题。
这就像设计一个病毒,投放到他们最脆弱的系统里。”
“我来做这个‘病毒设计’。”
我说。
我开始翻阅所有与栾承康和栗樱相关的信息,包括瞿骁挖出的那些私密记录。
他们的对话,他们的行为模式,他们的弱点。
我像一个建筑师分析地基一样,分析着他们人性的裂痕。
几天后,第一个“水滴”被释放出去了。
在几个只有业内资深人士才会关注的技术论坛上,出现了一些关于“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结构设计优化”的匿名讨论。
讨论者以非常专业的口吻,分析了某种结构形式在极端载荷下的潜在风险,而这种结构形式,恰好是“城市之光”项目中被栾承康和栗樱修改过的部分。
讨论没有点名,但内行人一看就会联想到那个项目。
同时,瞿骁还在一些隐蔽的角落,植入了一些“种子”。
比如,栗樱的一个不常用邮箱里,可能会出现一封看似发错的邮件,里面提到一个陌生的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