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白居易梁山伯的女频言情小说《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白居易梁山伯结局+番外》,由网络作家“高平”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流行于柴桑区西部新塘、涌泉一带,是农民在春插季节,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举行的音乐农事活动,清代开始盛行。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号子。它不同于一般的号子仅求步调一致,更多是为振奋精神、活跃劳动气氛歌唱,内容丰富,唱天文地理、伦理道德、风土民俗、古代故事,并可即兴成词,见人唱人、见物喻物、见情唱情。旧时,每年农历四月初春插时节,有钱人家(东家)请当地有名的秧号歌手前来,同时请来插秧能手。歌手领唱,众插秧者边插秧边唱和,主唱者谁唱得越好、掌握的歌词越多,谁就越受尊敬。东家田里的秧插完后必办茶饭以谢主唱及插秧人。随着时代变迁,以往那种具有仪式性的农事活动日渐减少。如今,演唱秧号这一民俗,成为老百姓在茶余饭后闲暇之时,聚集在一起从事文化娱...
《江西非遗大观园·九江卷白居易梁山伯结局+番外》精彩片段
流行于柴桑区西部新塘、涌泉一带,是农民在春插季节,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举行的音乐农事活动,清代开始盛行。
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号子。它不同于一般的号子仅求步调一致,更多是为振奋精神、活跃劳动气氛歌唱,内容丰富,唱天文地理、伦理道德、风土民俗、古代故事,并可即兴成词,见人唱人、见物喻物、见情唱情。旧时,每年农历四月初春插时节,有钱人家(东家)请当地有名的秧号歌手前来,同时请来插秧能手。歌手领唱,众插秧者边插秧边唱和,主唱者谁唱得越好、掌握的歌词越多,谁就越受尊敬。东家田里的秧插完后必办茶饭以谢主唱及插秧人。随着时代变迁,以往那种具有仪式性的农事活动日渐减少。如今,演唱秧号这一民俗,成为老百姓在茶余饭后闲暇之时,聚集在一起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的常见形式。
由《开秧门》《牵号》《活马》《洗马》《采茶》《剥麻》《问路》《谢茶》等十几种曲牌联辍而成,表现了一整天的劳动程序和生活情趣,套路大致相同,曲名和音调略有差异,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味。每个形式开始时,均应先燃放鞭炮,在领唱、合唱的歌声中,扯秧苗、装兜,挑到水田里,同样在领唱、合唱的歌声中插秧。如《开秧门》是清早下田扯秧时所唱曲牌,《活马》是在扯秧时,将特制小板凳从泥中移动时所唱曲牌,《洗马》是早上扯完秧后,将板凳拔出洗净时所唱的曲牌,《牵号》是早饭后插秧时唱的曲牌,《消号》是中午收工时唱的曲牌,《弹棉花》是下午插秧休息时所唱曲牌,《剥麻》是插曲等等。歌词内容大体分为五类:一类是祝贺、感谢、赞颂东家的吉祥话;一类是儒家文化的传统观念;一类是故事题材;一类是宣传、歌唱健康的乡风民俗和生产知识;一类是逗趣式的打谜语。前四类基本是从古到今的传承节目,也有各个时代不断加入的秀才、塾师等文人墨客的新编内容。打谜语则多为即兴创作,年年出新,这一点最能体现秧号歌手的水平。
秧号中的徴调式较多,羽调式次之,角商调式较少。徴调式强调主音上方五级“2(Re)”,有的曲牌系徴、羽交替而成。羽调式强调主音上方五级“3(Mi)”,强调音多出现在句中的顶点上。角调式强调主音上方四级“6(La)”。商调式强调主音上方五级“6(La)”。《收号》中,因“1”向下游离,出现以变宫“7”为角“3”的商、徴交替因素,有新鲜感。秧号均为四、五声调式,曲牌中虽分别出现“4#47”等偏音,系游离所致。“1”习向下方游离为“7”,“3”习向上方游离到“4”或“#4”,多出现在两个同音之间,如:“676”、“545”或“5#45”,系装饰性的。“4、7”两音的出现,有时起转调作用,如涌泉乡《牵号》中倒数第二节尾
“6 6 2 6 - 4 4 - - -”原为C徴调,此时转为F宫调(以变“4(Fa)”为宫“1(Do)”,起色彩变化作用。
秧号的曲调多为两句体或单句变化体,看起来简单,因用一领众和,又间插扩充衬句及上述多种唱腔手段,显得非常丰富。《问路》一曲,曲体结构为ABA三段,作多次反复,B段似穿歌,一问一答,非常有趣。秧号的音调则多是上下级进,间夹少量跳进,唱腔中多装饰及回挽状润腔,和唱部分发展重复,领唱部分一呼一应,造成层层向上,步步回落。秧号中的衬词也丰富多彩,有情绪性的衬词“哟嗬咳嗬”、象声性的衬词“哗呀嗬”、地名衬词“南康府”、水名衬词“秀阳河”、情意性的衬词“茶扬花”等,为唱腔增色不少。衬词还有另一种作用,如《洗马》《收号》两个曲牌的音调大致相同,但衬词各异,前为“也嗬嘿”,后为“哈哈嘿”,使唱腔在情绪上有所不同。秧号中仅《谢茶》一曲有锣鼓伴奏,造成欢乐的气氛,以此感谢东家的盛情款待。
曾入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1996年3月出版)17首,为音乐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和研究素材,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2010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修,古属艾地,秦隶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置海昏县,为建置之始。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废海昏,移建昌居焉”,故改称建昌县。民国三年(1914)因与四川建昌道同名,改称永修,取其“泮临修水,永蒙其利”之意。
追溯建昌锣鼓的渊源,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清末在永修民间尤其艾城、虬津、立新、滩溪、江益、涂埠、马口、三角、九合等乡镇以及南昌等地甚为流行。
每逢清明、庙会、灯会、祭祖、红白喜事乃至亲戚乡邻相互祝贺、拜访时,都时兴演奏建昌锣鼓。乐队以9人为编。富庶人家的老人去世或婚嫁之喜,往往请上建昌锣鼓班子,热闹三五天。在这样的场合,锣鼓班子往往互相攀比较劲,比谁的曲牌多,比谁演奏得好。这对锣鼓演奏艺术的提高是一个无形的促进,艺人们的演艺水平也得到了较好的锤炼。同时,家族、乡邻之间在祭祖、红白喜事中也互相攀比,为建昌锣鼓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机。
建昌锣鼓系艾城徐家大姓祖传,历经四代。第一代徐美忠(1871—1934);第二代徐自俊(1903—1979);第三代徐亨良(193l—2016);第四代徐昌淼(1972—)。
建昌锣鼓由《天官头》《长槌》《撮子头》《双五槌》《单五槌》《双凤点》《单凤点》《一槌》《二槌》《串槌》《水点鱼》《报槌》《欧槌》《跑马头》《半边瞧》等近20支曲牌组成。由《天官头》《撮子头》勾挂按场景择其部分适度连接。现编制为9人打:司鼓(一人操板鼓、堂鼓各1面)、川钗(2)、饶钗(1)、马锣(2)、小锣(1)、大锣(2)。鼓为核心,大锣和川钗为骨架,饶钗和马锣与川钗对应,小锣明亮活泼,起调和作用。
锣鼓乐表现的优劣,司鼓是关键,建昌锣鼓尤为如此。演奏时,堂鼓、板鼓轮换使用,堂鼓依锣鼓经加花带动,邻近转曲牌时,必须入板鼓发令。发头分有声发头和无声发头,有声发头为单槌或双槌抬起在弱拍上重击,以示曲牌转换;无声发头变化多端,形似舞蹈。如《欧槌》:1.用鼓槌在鼓面画圈,2.右手抬起画圈,3.双手持槌抬起平行向后翻等;《双五槌》:双手在鼓面上画八字;《单五槌》:左右手在两面鼓上撇捺成八字;《双凤点》:双槌在板鼓上平行画直线等等。还有演示性手势,音响随手势而出,有时像行云流水,时而对答如歌,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建昌锣鼓的演奏技巧也颇丰富,有点击、重击、轻击、跳击、轮击、搓击、闷击、花击及捂音等。
建昌锣鼓与戏曲有缘。使用的乐器、少量曲牌、连接方法等与浔阳区、柴桑区流行的丝弦锣也有相似之处。但建昌锣鼓历经百余年形成的鲜明个性独树于群芳之中,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阳腔
青阳腔是在明代嘉靖(1522—1566)年间,弋阳腔流入安徽青阳后与当地流传的戏曲声腔、地方语音、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结合而成的曲种,于明嘉(靖)、隆(庆)、万(历)(1522—1610)年间进入湖口流传至今。
湖口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临长江、西濒鄱阳湖,交通便利,商贾辐辏,文人荟萃,戏曲盛行。青阳腔传进湖口后,很快便深受群众喜爱,流传盛广。并与当地流传的弹腔戏、饶河戏、文曲戏、采茶戏、黄梅戏、木偶戏等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竞争,促进了湖口县戏曲文化事业的发展。湖口县12个乡镇、121个行政村、30万人口,最盛行时竟然拥有110多个村级农民剧团,其中青阳腔剧团就有48个,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江西省戏曲之乡”。
由于老艺人相继谢世,青阳腔技艺已少有传人。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家中只剩老人小孩,无能力演出。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生活,不断冲击和侵占了青阳腔的生存空间,使青阳腔出现了萎缩、滑坡趋势,严重威胁着它的生存与延伸,面临濒危状况。自1982年起,湖口县委、县人民政府对青阳腔采取了抢救保护等一系列措施,使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之花又重获了新生。
青阳腔不仅在湖口县生根开花,还流传至赣北都昌、彭泽、星子、瑞昌等地,而且传遍近半个中国,影响了川剧、湘剧、徽剧、赣剧、清戏、京剧、黄梅戏等戏曲剧种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青阳腔“滚调”的出现,使戏曲发生了重大变革。同时,它还传承了明代古戏曲艺术遗风,延续了明代古青阳腔遗脉,对于我们研究探讨明代流行的各种曲集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声腔和现在各地高腔剧种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国外众多国家级图书馆里,发现了明代极其珍贵的青阳腔资料,标志着青阳腔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青阳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统音乐,也称“庐山石工号歌”,是庐山石工在修造庐山别墅的劳动过程中搬运大体量石材时哼唱的一种劳动号子,在庐山系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庐山人民生产、民俗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是赣北文化中的一个瑰宝,流传在庐山牯岭镇及山体周边的乡村中。
诗人徐志摩在庐山听到石工号歌时,被号子曲调中那抑扬顿挫,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凄婉如诉的旋律深深打动,创作并发表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庐山石工号歌》。民间艺人张雷先生历时二十余年,多年来在庐山收集了大量与石工号子有关的故事,将它们整理成册。
抢救、发掘、传承和保护,对激发人们劳动热情,提高劳动效率,活跃舞台艺术表演,丰富地域文化生活,充实民族文化宝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号歌由多种风格的号子组成,有大中小号之分,以领唱与和唱形式对答,一人领,众人唱和。虽然只有“和、哇、哩、嘿、呀”几个简单字符,但旋律起伏跌宕,节奏变化大,能起到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等作用,是集体劳动时必不可少的声音。
2013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是都昌民歌中的一种民间小调,多采用徵调式和徵商结合的调性处理,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明末清初,开始在都昌镇、土塘镇、徐埠镇等地传唱,晚清时流传甚广。都昌人喜欢在正月十五闹花灯时载歌载舞演唱这类灯调民歌,故称为灯歌。
多是以展示男女情爱和叙事抒怀为主的一段体曲式的民间小调,采用独唱、对唱的歌唱形式,歌词通俗易懂,情感朴实真切。一般为二四拍,也有间隔插入三四拍,音乐处理上多运用颤音和上下滑音,旋律动感性强,特点鲜明。在全县广为传唱的曲目有二十多首,最具代表性的有《姑嫂望郎》《红绣鞋》《姑嫂观灯》《夫妻观灯》《染围裙》《卖棉纱》《补背褡》《打樱桃》《十绣荷包》《奉香茶》等,许多曲目久唱不衰。
其中的《姑嫂望郎》是一首两段体的叙事民歌,在音型结构和旋律处理上独具特色,全曲以十二个月开什么花为主线,“姑”唱单月,“嫂”唱双月,借花抒发对出门在外的哥哥和丈夫的思念之情。20世纪50年代初期,盲艺人黄昌冬怀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抒发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热爱,在行走乡间时,把《姑嫂望郎》中“姑”唱的曲调和歌词,稍作修改,加以衬词衬句扩充句幅,全曲3段共19字,以《奉香茶》的歌名自拉自唱,开始在都昌镇和周边乡镇传唱。《奉香茶》仍属一首徵调式民歌,不同于《姑嫂望郎》的是,该民歌多处运用颤音和上下滑音的处理,曲调更加优美动听,加之朴实无华的歌词,通俗易懂,极富感染力,一经传唱,便受到大众的喜爱。
灯歌在江西众多传统音乐作品中很有代表性。1959年3月,《姑嫂望郎》、民舞《红绣鞋》《十绣都昌》等6个节目参加江西省群众文艺会演,分别获得演出剧本、表演、演奏奖。1960年4月,《姑嫂望郎》、民间舞蹈《打岔伞》、民间舞蹈剧《红绣鞋》参加全省民间艺术会演获奖。1978年,新一代传承人邵爱群参加全省民歌演唱会,《奉香茶》获得优秀节目奖,并在省广播电台录制唱片,作为《每周一歌》在全省播放。1985年,《奉香茶》作为对台广播曲目,在省电视台重新录制专题节目对台播放。1980年,《奉香茶》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农民业余调演,获优秀节目奖。同年,瑞昌民歌手朱娥蓉赴中南海演唱《奉香茶》受到高度赞扬。1983年4月,都昌民歌手江新娥出席全国聂耳音乐年会,在庐山演唱了《奉香茶》《选花样》,获得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奉香茶》同年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歌曲》刊物上发表,《姑嫂望郎》《奉香茶》均收录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
2014年,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