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社的两员大将:李锐,正扛着一台炮筒般的专业摄像机调试着,另一个是方晓,低头专注地摆弄着三脚架的云台。
他们闻声抬头,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来,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和一丝冰凉的疏离。
顾屿背对着门口,站在那面巨大的玻璃幕墙前。
他换了件深灰色的亚麻衬衫,袖子随意地挽到手肘,露出线条流畅、肌理分明的小臂。
阳光为他挺拔的身形镶上一道耀眼的金边,他正低头凝视着手中相机的液晶屏,神情专注得近乎虔诚,又带着一种拒人千里的疏离,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他和那块小小的屏幕。
我走到长会议桌旁,拉开离他最远的那张椅子。
塑料椅腿与地面摩擦,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这细微的噪音,在过分安静的室内,却像投入湖面的石子。
李锐和方晓的目光瞬间聚焦,带着探究。
顾屿终于动了。
他缓缓转过身,目光没什么温度地落在我身上,又冷淡地扫了一眼我放在桌上那本摊开的、写满了密密麻麻构思的硬壳笔记本。
他没说话,径直走到主位坐下,拿起桌上一个银灰色的平板,指尖在冰冷的屏幕上快速滑动。
“时间有限,直奔主题。”
他开口,声音平淡无波,像在宣读一份无关紧要的会议纪要。
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不适,翻开笔记本:“这次大赛主题是‘时代脉搏下的个体微光’。
我的构思,是以城市变迁为背景,聚焦几个被洪流裹挟的微小个体:比如即将被推土机碾碎的老街里的修鞋匠、在霓虹与暴雨中穿梭的深夜外卖骑手、守着老缝纫机与时代脱节的老裁缝……”我努力让声音清晰条理,阐述如何用细腻的文字深入这些人物的内心褶皱,挖掘他们沉默的坚守与无声的困境,如何通过他们的眼睛,折射出城市狂飙突进的光鲜与背后不为人知的阵痛。
“文字是核心,”我强调,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纸页,“我们需要深入采访,捕捉那些最真实、最打动人心的细节和故事,编织成有血有肉的叙事文本。
然后,摄影作为辅助,用镜头去呈现文字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状态,形成图文交融的深度报道……辅助?”
顾屿的声音像冰锥,突兀而冰冷地刺穿了我的阐述。
他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