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着头。
日子像上了发条,忙碌而充实。
我的“山货生意”越做越稳,不仅在柳溪村收,还辐射到了附近几个村子。
我雇了两个手脚麻利、识字的姑娘帮忙记账、分拣、打包。
小院门口挂上了一块木牌,用红漆写着:柳溪山货收购站。
我成了名副其实的“林老板”。
手里有了余钱,心思也活络了。
光靠收山货,利润终究有限,而且受季节和天气影响大。
我想做点附加值更高的。
账本里提到过一种山里的野果,叫“刺梨”,酸涩难吃,村民都不稀罕。
但我记得,这东西维生素C含量极高,在后世被开发成了各种保健品和饮品。
我试着用土法熬制刺梨酱。
反复试验,调整糖和水的比例,终于熬出了酸甜适口、色泽诱人的果酱。
装进洗刷干净、蒸煮消毒过的玻璃罐头瓶里,密封好。
第一批刺梨酱,我当作“添头”,送给了我的几个固定客户试吃。
没想到,反响出奇的好!
“林老板,这酱还有吗?
酸酸甜甜的,抹馒头好吃极了!
我家孩子特别喜欢!”
“晚舟同志,这刺梨酱开胃,我们领导吃了都说好,问能不能多订点?”
机会来了!
我立刻组织人手,大量收购以前无人问津的刺梨。
在收购站旁边,又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棚子,专门熬制刺梨酱。
请了村里几个干净利索的大婶帮忙,制定了严格的卫生流程。
“柳溪”牌刺梨酱,就这样诞生了。
贴上我找人设计的简单标签(一座山,一条溪流),用篮子装着,和山货一起,送到了县里、市里的商店柜台。
因为口感独特、纯天然、价格实惠,加上之前山货积累的口碑,刺梨酱竟然慢慢打开了销路。
虽然量还不大,但利润比单纯卖山货高多了。
生意蒸蒸日上,生活富足安稳。
但夜深人静,看着偌大的新房子,心里偶尔也会飘过一丝孤独。
王奶奶总念叨:“晚舟啊,你如今日子好了,也该想想自己的终身大事了。
总不能真一个人过一辈子吧?”
我每次都笑着岔开话题。
不是不想,而是……总觉得差点什么。
见惯了前世那些浮躁的感情,反而对现在这种平淡日子里的踏实,有着更深的渴望。
何况,经历过李秀芬、李富贵那些事,我对人性也多了几分戒备。
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