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相对,无需言语。
12 海承璃梧叶亭的重生,比预想的更快,也更盛大。
陈仲儒的投资最终还是敲定了。
这一次,合同条款由周老先生亲自过目,砚溟逐字推敲。
南洋陈家负责资金注入和部分高端渠道,而“四海承璃”的经营决策权,牢牢掌握在我和砚溟手中。
匾额是周老先生病愈后亲手题写的,比之前那块“凤归梧”更加气势磅礴。
黑底金字,铁画银钩——“四海承璃”。
开业的吉日选在槐花再次盛放的季节。
昔日荒废的园子焕然一新。
亭台楼阁,曲径回廊,巧妙地将现代简约与古典雅致融为一体。
最大的亮点,是后园那一片依时令精心规划的“食材圃”,和一间专门用来酿造、腌渍、存放“不时不食”精髓的“藏味轩”。
盛大的开业宴,名流云集。
镁光灯闪烁不停,记录着这注定要成为传奇的一刻。
我穿着砚溟请老师傅特意定制的素色旗袍,发髻间簪着一朵新鲜的玉兰。
砚溟一身挺括的深色西装,站在我身侧,身姿如松。
他行走间仍带着一丝极轻微的滞涩,但脊背挺得笔直。
周老先生作为最尊贵的见证人,坐在主位,笑容欣慰。
一道道融合了时令精髓与匠心巧思的菜品流水般呈上,引来阵阵惊叹与赞美。
宴至酣处,陈仲儒代表陈家,送上了开业贺礼——一套价值不菲的、专门从德国定制的精密厨房刀具。
就在掌声稍歇,众人举杯相庆之时。
砚溟忽然站起身,手中并未端酒。
他走到主桌前,在周老先生鼓励的目光下,在所有人好奇的注视中,面向我,然后,从西装内袋里,郑重地取出了一个小小的、无比眼熟的物件。
是那只青瓷坛。
“凤栖香”。
坛口的泥封完好无损。
他小心翼翼地将坛子放在铺着雪白桌布的长桌上。
然后,又从另一个口袋,掏出了一把小小的、银光闪闪的钥匙——那是开启樟木箱的钥匙。
“釉璃。”
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全场,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却异常坚定,“你说过,周老当年只让带回了半句话。
今天,当着你我至亲,当着‘四海承璃’的匾额,当着这坛‘凤栖香’……”他拿起那把小小的银钥匙,轻轻插进坛口泥封旁边一个极其隐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