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可复保耶?”
在寇准的再三劝说下,宋真宗勉强同意亲征。
当宋真宗的车驾抵达澶州时,宋军将士士气大振,高呼“万岁”,声闻数十里。
辽军大将萧挞凛在察看地形时,被宋军床子弩射中,重伤而死,辽军士气受挫。
此时,辽军虽在军事上占据优势,但孤军深入,战线过长,后方不稳;宋朝虽在军事上处于劣势,但拥有庞大的人力、物力资源。
双方都意识到,继续战争对自己不利,于是开始议和。
经过多次谈判,宋辽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宋朝每年送给辽国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边界。
因澶州亦名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签订,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此后宋辽边境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局面。
双方在边境设立榷场,开展贸易活动。
宋朝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往辽国,辽国的马匹、皮毛、羊等也流入宋朝。
文化上,双方互派使者,诗词唱和,人员往来频繁,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第五章:庆历新政,变法先驱宋仁宗庆历年间,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严重。
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量庞大,财政支出巨大;军队数量虽多,但战斗力低下,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社会矛盾尖锐。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大臣被宋仁宗任命为执政大臣,着手进行改革。
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等十项改革措施。
在整顿吏治方面,改革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优异者方可升迁;严格限制恩荫制度,防止官僚子弟无功受禄。
在科举制度改革上,注重考察考生的策论和实际才能,减少诗赋的比重。
在经济方面,鼓励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徭役负担。
然而,庆历新政触动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守旧派官员攻击范仲淹等人结党营私,称他们为“朋党”。
宋仁宗在保守派的压力下,逐渐动摇。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