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公子卫鞅,他听闻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遂西行入秦。
秦孝公与卫鞅初次会面,卫鞅大谈“帝道王道”,孝公听得昏昏欲睡;第二次见面,卫鞅讲“霸道”,孝公稍有兴趣;第三次,卫鞅直击要害,阐述法家“强国之术”,孝公听得入神,膝盖不知不觉向前挪动,两人畅谈三日三夜。
秦孝公被卫鞅的变法主张深深打动,决定重用他推行变法。
公元前356年,卫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开始第一次变法。
他颁布《垦草令》,鼓励开垦荒地,重农抑商,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同时推行什伍连坐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一家犯法,十家连坐。
这些举措极大地触动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甘龙、杜挚等老臣纷纷反对:“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针锋相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得以推行。
第一次变法初见成效后,公元前350年,卫鞅开始第二次变法。
他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迁都咸阳,修建宫殿,加强对全国的控制;推行县制,“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由国君直接任命县令,打破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变法期间,太子驷犯法,卫鞅为树立新法权威,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施以劓刑,对公孙贾处以黥刑。
此举震动秦国,百姓对新法不敢稍有触犯。
经过二十年变法,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从一个偏居西陲的弱国,一跃成为虎狼之师。
卫鞅因功受封于商,号为商君,史称商鞅。
第三章:苏秦合纵六国洛阳城外的一间破旧茅屋内,苏秦正对着铜镜整理衣装。
他曾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下山后游历多年却一事无成,归家时“赢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受尽家人冷眼。
但苏秦并未气馁,他“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