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甘榜艾尔。
下船的,是一位身着雪白马来传统长袍的青年女子,气质高贵,眉眼明丽。
她是——努哈·哈达雅。
身为文莱高官之女,她原本不该频繁出入水乡。
但自从上次在雨林中见过阿蒙后,她便屡屡借故探访。
这次,她带来了一份礼物——一本《Kitab Perubatan Melayu Lama》——文莱王室珍藏的马来古代草药典籍。
她轻声说:“这可能是你从未读过的书。”
阿蒙接过书,翻开一页,神色动容。
“你知道我喜欢这个?”
“你是读书人,我看得出来。”
她低头一笑。
村里人看在眼里,纷纷低声揣测。
“那位贵族女子,怕是看上了我们的医生。”
“哎,可惜她身份太高,他只是外来客。”
阿蒙听到这些传言,只一笑置之。
但他也明白,努哈的靠近,并非一时好奇,而是内心的真诚欣赏与日渐浓烈的情愫。
可他还未准备好回应。
“我治的是他人的痛,不想让自己沦为别人的隐疾。”
他这样告诉自己。
时至1991年末,吴阿蒙不仅是水乡之医,还是老师、组织者、文化桥梁。
他主持修复三座村屋、开办两个草药实验点,招收了六名本地徒弟。
有人称他“民间贵族”。
也有人开始议论:“这样的人,迟早要进政府。”
可他依然低调行医、授课、种草。
但在暗中,文莱高层,正悄悄筹划将他纳入国家发展大计之中。
4在斯里巴加湾的清晨,湿润的海风吹动着甘榜艾尔的水上屋顶,阳光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照亮了吴阿蒙草药屋门前排队等候的身影。
时光流转,1992年初,吴阿蒙的名字早已超出医者范畴,逐渐变成一种“品牌”——一种象征着信任、自然疗愈、实用主义的文莱式智慧。
他不再是那位被潮湿木屋收留的异乡人。
而是,一个让文莱贵族们都开始正视的“局外者”。
一切的开始,并非源于阿蒙刻意经营,而是一次偶然。
他教导的一位徒弟——来自淡布隆区的青年沙菲克,在回村后依照阿蒙所授配方制作了“清凉草膏”,既可驱蚊又止痒,成分天然、制作简单。
结果竟被附近度假村的游客抢购一空,一瓶三文,只用了十天,就卖出上百瓶。
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