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遍,暗自估算,按这个进度,至少需要三个月才能造好基本船只。
时间不算宽裕,但足够验证初步构想。
三日后,我们离开咸阳,前往琅琊。
嬴政派了五十名卫兵“护送”,实为监视。
同行的还有章邯和两名工匠代表,负责监督造船过程。
琅琊位于山东半岛南端,是齐国故地,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海港。
当我们抵达时,已有数百名工匠和劳役在港口集结,木材、麻绳、铁器等物资堆积如山。
章邯带我巡视场地,态度冷淡:“奉陛下命,一切依荆先生所需置办。
然国用艰难,望先生慎用。”
我明白他的潜台词,若浪费资源又无成果,后果不堪设想。
“章大人请放心。”
我指向一处海湾,“请先于此建船坞,需以石砌坡,便于船只下水。”
接下来的日子,我全身心投入造船工作。
白天指导工匠改进设计,晚上绘制详细图纸。
最大的困难是如何在不过于超前时代的前提下,融入关键改良。
“龙骨必须贯穿首尾。”
我向工匠首领解释,“且需用榫卯加固,如此方能抗浪。”
老工匠摸着胡子:“先生所言极是。
然如此巨木难寻,不若分段接之?”
“不可。”
我摇头,“接处易折,遇大浪必断。”
最终我们找到几棵百年楠木,勉强满足长度要求。
另一个难题是帆索系统。
战国时期的船只多靠划桨,帆船技术尚在起步。
“帆布需厚实,要经得起强风。”
我检查送来的麻布样品,“缝制时需重叠三指宽,针脚加密。”
“先生,此帆形状怪异。”
一个年轻工匠拿着我的设计图问,“为何上宽下窄?”
“此为梯形帆,受风效率更高。”
我解释道,“另需加设横桁,可调整帆向。”
水密舱是另一个创新点。
我设计将船体分为多个独立隔舱,即使一处进水也不致沉没。
工匠们起初不解,直到我用竹筒做演示,有隔断的竹筒即使一端进水,另一端仍能浮起。
“妙哉!”
老工匠拍腿称赞,“此法定能救不少渔人性命!”
一个月后,第一艘船的骨架初具规模。
这天,我正在船坞指导安装桅杆基座,章邯带着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来了,徐福,那位历史上为秦始皇寻仙药的方士。
“陛下命徐先生协助于你。”
章邯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