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其他的证据。
比如,将资金流向和审批记录,以及那些被篡改的设计细节,以一种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不仅仅是给业内人士看,也要给媒体和公众看。”
“这需要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持平台。”
瞿骁说,“而且,如何在瞬间引爆,让他们措手不及,是个挑战。”
“我们可以搭建一个独立的网站,或者利用一个已经被控制的社交媒体账号。”
我说,“将所有证据以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发布。
关键是如何在启动仪式当天,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网站或账号的存在。”
“这个交给我。”
瞿骁说,“我可以设计一套传播方案。
比如,通过网络病毒,在启动仪式现场的所有电子设备上弹出警告信息;或者通过无人机投放传单;或者,直接侵入现场的大屏幕,播放证据视频。”
“入侵现场大屏幕?”
我心里一颤。
这听起来太疯狂了,风险也太高了。
“只是个想法。”
瞿骁说,“具体方案还需要细化。
关键是,要让他们无法应对。
他们在启动仪式现场,所有的焦点都在他们身上,一旦出现丑闻,他们会措手不及。”
我开始思考总攻计划的每一个细节。
在哪里公开?
以什么形式公开?
如何确保证据的传播速度超过他们封锁的速度?
如何利用媒体和公众的力量?
“除了技术手段,我们还需要连工的力量。”
我说,“他了解审批部门和建筑行业的人脉。
也许可以通过他,让一些有分量的人,在事件发生后,立刻介入调查,形成官方压力。”
“连工那边,需要他做什么?”
瞿骁问。
“需要他提前跟一些正直的业内人士或者媒体记者打招呼。”
我说,“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我们要干什么,而是提供一些侧面的、能引起他们警觉的信息。
比如,关于‘城市之光’项目可能存在的一些技术争议,或者境合近期的一些异常举动。
让他们在启动仪式当天,保持高度关注。
一旦有情况发生,他们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这像是埋伏兵。”
瞿骁说。
“是的。”
我说,“技术是先锋,人脉是后援。
缺一不可。”
我联系了连工,向他说明了总攻的初步想法。
“启动仪式那天,风险太大了。”
连工说,“他们肯定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