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过您,说您在这方面非常有经验,而且…非常坚持原则。”
我说出“连工”的名字,王老师眼神里立刻露出了然的神色。
“连宏达啊!”
他笑了,“他还没死呢。
那个老古板。”
“连工一直很敬重您。”
我说。
“哼,他也就嘴上说。”
王老师说,但语气听起来很高兴。
我趁机将手里提着的鸟笼递了过去。
“王老师,知道您喜欢养鸟,这是一点小心意。”
我说,“希望您喜欢。”
王老师看到画眉鸟,眼睛立刻亮了。
他仔细打量了一下,露出了惊喜的表情。
“好鸟!
品相不错!”
他高兴地说,“这…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
“一点心意,不成敬意。”
我说,“就当是我请教您的学费了。”
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接过了鸟笼。
“那行吧,”他说,“谢谢你了,小姑娘。
不过,我可不乱收礼。
将来有机会,你遇到什么技术问题,可以来问我。”
“谢谢王老师!”
我说。
“你刚才说那个文创园区项目,”王老师突然问,“遇到什么具体的技术问题了?”
我趁机将事先准备好的、关于老旧建筑改造中可能遇到的结构加固、材料选择等技术难题,以请教的口吻向他描述。
这些问题,都与“城市之光”项目被修改的部分有隐秘的关联。
王老师听得很认真,不时点头,有时会插嘴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的观点犀利而专业,让我受益匪浅。
“你说的那个结构加固方案,”王老师说,“得考虑到原建筑的承重能力和材料的老化程度。
现在有些人啊,为了省钱,用一些不靠谱的新材料,看着好看,实际是个隐患。”
他无意中提到了“不靠谱的新材料”,这正是我在“城市之光”项目中发现的他们偷换材料的问题。
我们聊了很久,从技术细节聊到行业乱象,从建筑原则聊到人生道理。
王老师是个很健谈的人,一旦打开话匣子,就像一个移动的建筑百科全书。
临走时,王老师对我说:“小姑娘,你有想法,也有原则。
不容易。
好好干。
别学那些歪门邪道的人。”
“我会的,王老师。”
我说。
这次接触很顺利。
我不仅成功地将“礼物”送了出去,与王老师建立了初步的信任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以请教的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