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的“设计师”。
我和瞿骁、连工保持着密切联系。
瞿骁像一个永不停歇的机器,不断地从网络的各个角落挖掘信息。
连工则像一张无形的老网,在大连建筑圈的地下水道里穿梭,为我打听各种传闻和动向。
“‘城市之光’项目的技术问题,在业内引起了一些小范围的讨论。”
瞿骁发来消息,“主要是关于那个改动过的悬挑结构。
有几个老家伙在私下里交流,觉得这个设计有点冒险。
不过目前只是技术讨论,没引起大的波澜。”
“这是好事。”
我说,“质疑的声音越多,他们就越难掩盖。”
“栾承康和栗樱还在继续查。”
连工说,“他们找的私家侦探,查到了一些我的老朋友。
不过我提前打了招呼,他们没透露什么。
但他们查得越来越细了,不仅查我的行踪,还在查我近期接触过什么人。”
“他们很快就会把目标锁定在您和瞿骁身上了。”
我说。
“老头子我无所谓。”
连工在电话里说,“但瞿骁那个小鬼,还有你,都得小心。
他们背后的‘M’和‘K’,能量不小。”
“瞿骁,那个审批部门的‘M’,有没有新的进展?”
我问瞿骁。
“他很谨慎。”
瞿骁说,“加密通讯频率不高,资金流向也很隐蔽。
不过我追踪到,他最近和栾承康有过几次线下见面,地点都很隐蔽。”
“他们在交接什么?”
我问。
“可能是贿赂款,也可能是项目审批的最新进展。”
瞿骁说,“他们见面的地方,都在某个高档会所或者私人俱乐部。
安保很严,监控也很难突破。”
那个审批部门的“M”,如果能拿到他直接参与腐败的证据,那将是压垮栾承康和栗樱,甚至他们背后保护伞的重磅炸弹。
“我们需要拿到他们线下交易的证据。”
我说,“或者,找到‘M’直接批示那些不合规设计的证据。”
“线下交易很难。
会所那种地方,不是我能轻易渗透的。”
瞿骁说,“批示文件…可能保存在他个人的电脑里,或者他的办公室。
入侵政府部门的网络…风险太大了。”
“必须冒险。”
我说,“现在掌握的证据,虽然足以引起怀疑,但还不够一击致命。
特别是‘城市之光’项目存在的安全隐患,仅仅是技术讨论,没有官方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