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不到这些史官如此狡猾,姬宁又想了一招:“那我们不要史官了不行吗?”子楚依然摇摇头:“也不行,史官的记录不是一国的事,而是天下都在盯着的事。
如果鲁国没有史官的记录,各国就会质疑大王统治的合法性。”
这下姬宁是无计可施了,他期待地看着子楚:“这事该怎么办呢?”子楚皱着眉来回踱步,揪断了好几根胡子后,忽然站住了:“有办法了,臣有一计可解大王之忧。”
第二天,齐午被召入宫中,他以为自己也要像先辈一样,为史官的尊严献身了,于是跟家里人交代了后事,慷慨入宫。
没想到姬宁见到齐午后,赞不绝口:“齐太史名垂青史,不愧为齐家子孙。
看了你的记录后,我十分羞愧,看来之前我还是年轻不懂事啊。
子楚相国劝我要痛改前非, 我决心改正,做一代明君。”
齐午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他活了六十岁了,自认为学贯古今,眼力不差。
难道姬宁真还有改过的可能吗?见他吃惊,姬宁说:“为了表达我的决心,我请先生亲自监督,就住在宫内,看我是否言而有信。”
他又指着子楚说:“子楚相国在此,可为人证。”
子楚也解释了姬宁的决心,并为姬宁的改变打包票。
子楚虽然在姬宁继位这事上表现得不够有风骨,但毕竟是一国之相,在士大夫阶层中还是有名望的,他的保证让齐午放心不少,当下表示愿意住在宫内,记录姬宁的生活和上朝情况。
齐午回了趟家,告诉家人他将长期住在宫内,然后把姬宁赏赐的黄金留在家中,就坐子楚安排的马车进入了王宫。
从那天起,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不管上朝还是休息, 齐午都跟着姬宁进行记录。
只有两个时间段例外: 一是姬宁上朝时,齐风不能跟着上朝,只能在后殿听声;二是姬宁回后宫睡觉时,齐午也不能跟着,他会在姬宁赐给他的屋子里休息。
自打齐午进宫后,姬宁一次早朝都没有耽误过,齐午在后殿听着前面的声音,无非是群臣奏事,姬宁很少独断专行,都是集思广益,最后由子楚提出方案后解决,所有政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比如某地水涝,需要拨粮食赈灾;某边境有战争,需 要派兵抵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