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覆盖在尘世的伤口上。
医院门前的台阶依旧干净,但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某种无法言说的气息。
过往的行人脚步匆匆,仿佛不愿在此多作停留。
急诊室的灯光仍旧通明,只是那扇门后,再也不会走出那个穿着白大褂、笑容温和的女人。
顾苏的名字,已经成了一个符号。
她的照片被印在公益讲座的宣传单上,被贴在心理援助基金的官方网站首页,也被写进一本本关于婚姻安全与医疗伦理的书籍里。
她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关于信任崩塌、关于亲密关系中潜藏杀机的警示。
郊区的一栋老宅内,顾教授坐在书桌前,翻阅着女儿留下的医学笔记。
纸页泛黄,边角卷起,有些字迹因墨水干涸而模糊不清。
他一页页地看,像是在寻找什么,又像是在逃避什么。
窗外风声低语,树影摇曳。
一只夜归的鸟掠过屋檐,在玻璃窗上投下一道转瞬即逝的阴影。
“如果医生都成了凶手,我们还能相信谁?”
他在一篇未完成的文章中读到这句话,手停顿了片刻,然后缓缓合上笔记本。
第二天清晨,他出现在一所高校的讲堂上,台下坐满了学生和媒体记者。
他没有带稿子,只有一杯温水放在桌上。
“我们总以为爱可以战胜一切。”
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却忘了有些人心底藏着深渊。”
台下一片寂静。
“我们教会了孩子如何爱人,却没教他们如何识别那些假装爱你的人。”
掌声响起,带着沉重的情绪,像是对一段历史的告别。
顾母的生活也悄然改变。
她在市中心租下一间办公室,挂上了“顾苏心理援助中心”的牌子。
墙上贴着一张张求助者的感谢信,有些字迹潦草,有些泪痕斑驳。
“我女儿不是第一个受害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她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说道,眼神坚定,语气平静。
节目播出后,热线电话被打爆。
有位年轻女性在留言中写道:“我一直以为他是爱我的,直到他开始控制我的社交圈、限制我的自由……谢谢你女儿的故事,让我及时逃了出来。”
顾母看着这条留言,眼泪终于落下。
但她没有哭出声,只是轻轻擦去眼角的湿润,继续整理下一份咨询记录。
妹妹考入了法学院,专攻家庭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