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陌上初相见一九六九年的秋末,我,苏晓青,和我们学校一大批十七八岁的半大孩子一样,胸前戴着大红花,响应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挤上了那趟开往未知远方的绿皮火车。
车窗外,父母亲人挥手送别的身影越来越小,渐渐模糊在城市的喧嚣中。
我的心里,一半是激昂的革命豪情,一半是对未来的茫然与忐忑。
火车咣当咣当了三天两夜,把我们从繁华的沪市,一直拉到了黄土高原深处一个叫做“赵家沟”的偏僻山村。
一下火车,再转乘颠簸的牛车,满眼的黄土和光秃秃的山峁,让我那点在宣传画报上看到的“战天斗地、建设新农村”的浪漫想象,瞬间碎了一地。
空气干燥得呛人,风里都带着沙土的味道。
村子很小,稀稀拉拉几十户人家,大多是低矮的土坯房,散落在山坳里,显得格外萧索。
我们这批十几个男女知青,被安排住进了村口几间废弃的旧窑洞里。
窑洞冬暖夏凉是没错,可里面黑黢黢的,只有一孔小小的窗户透着点微光,泥土地面坑坑洼洼,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子陈年土腥和牲畜粪便混合的怪味。
所谓“床”,就是用几块土坯和木板搭起来的硬邦邦的土炕。
那一晚,我们几个女知青挤在一个大通铺上,听着窗外呼啸的北风和不知名野兽的嚎叫,谁也没睡着。
有几个多愁善感的女同学,已经开始小声地抽泣起来。
我虽然强忍着没哭,但心里那份失落和惶恐,却像藤蔓一样,紧紧地缠绕着我。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村里的生产队长,一个皮肤黝黑、满脸皱纹、不苟言笑的中年汉子,就带着几个老乡,把我们从窑洞里叫了出来,给我们分派农活。
“你们这些城里来的娃娃,娇生惯养的,没干过重活。
今天先跟着我们学学怎么刨红薯,也算是体验体验生活。”
队长操着一口浓重的陕北口音,语气生硬,眼神里却也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怜悯。
于是,我平生第一次,拿起了沉甸甸的锄头。
黄土地硬得像石头,锄头下去,只留下一个浅浅的白印。
没刨几下,我的手心就磨出了血泡,腰也酸得直不起来,汗水更是像小溪一样,顺着额头往下淌,模糊了我的视线。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