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雨下的古调新汴京的雨,总是带着一股金属和臭氧的味道,细密地斜织在层叠交错的仿古飞檐与炫目变幻的全息广告牌之间。
空中流光飞车划破湿漉漉的夜色,留下转瞬即逝的虹彩轨迹,下方,曾经承载着千年漕运的古老运河,如今已被改造成城市巨型主机冰冷的冷却液管道和高速数据流的通道,幽幽地泛着蓝绿色的光芒,像一条被驯服的、沉默的巨龙。
就在这片喧嚣与寂静、古老与未来交织的城市肌理深处,一条名为“百草巷”的狭窄弄堂里,阿音的“五音堂”亮着一盏昏黄而温暖的灯。
与其他店铺门口闪烁的赛博格义体广告或神经链接服务推荐不同,她的门脸上只挂着一块斑驳的木匾,用早已不流行的篆体刻着三个字。
屋内空间不大,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艾草、沉香以及某种老旧电子元件过热时特有的微焦气味。
墙壁上挂着几张泛黄的经络图谱,旁边却是一排排拆卸下来的、结构复杂的旧式音疗仪核心部件,铜线、晶振、细小的真空管与刻有符文的玉石、磨损的丝弦散落在工作台上,构成一种奇异的和谐。
阿音正低头专注地修复一个巴掌大小的黄铜共鸣器。
她的手指纤细而稳定,指尖滑过冰冷的金属外壳,感受着内部细微的结构损伤。
这共鸣器是祖父留下的,据说是配合特定“宫音”频率,能安抚心神、调和“心经之炁”。
但在新汴京,这套基于“炁”与五音相生相克理论的“五音疗疾”技艺,早已被贴上了“玄学”、“低效”、“无数据验证”的标签,如同这巷子本身,被遗忘在城市高速发展的阴影里。
她的收入微薄,大多来自替街坊邻里修修补补这些被时代淘汰的旧式音疗仪,或是为那些负担不起昂贵神经植入、又被现代医疗体系忽视的底层民众,提供廉价的、甚至近乎免费的音波调理。
这让她勉强维持生计,却也让她时刻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撕裂感——一边是家族世代相传、曾被奉为圭臬的智慧,一边是高歌猛进、将一切“不合时宜”之物碾碎的科技浪潮。
“滋啦——”窗外,一道巨大的全息广告投影穿透雨幕,赫然是“天籁科技”最新版的“清心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