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行教学实践和调研。
她和李明商量后,李明表示全力支持,并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重任。
于是,林悦踏上了前往偏远山区的旅程。
到达山区后,林悦发现这里的教学条件远比她想象的艰苦。
教室简陋,教学工具匮乏,孩子们的基础参差不齐。
但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让林悦更加坚定了要把传统艺术教育带到这里的决心。
在一所山区小学,林悦开始了她的教学实践。
她首先选择了剪纸课程,这是一门相对容易上手的传统艺术。
然而,一开始,孩子们对复杂的剪纸技巧感到困惑,学习进度缓慢。
林悦没有气馁,她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将复杂的步骤分解成简单易懂的小环节,用生动的故事和比喻来讲解剪纸的技巧。
例如,她把剪曲线比喻成画一条弯弯的小路,把剪圆形比喻成给小太阳剪个边。
渐渐地,孩子们理解了,开始积极动手创作。
在教学过程中,林悦还发现,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如编织、印染等,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和传承,这些技艺正逐渐失传。
林悦意识到,将这些本土民间艺术融入课程,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增强孩子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于是,林悦拜访了当地的几位民间艺人,向他们学习编织和印染技艺。
老艺人们被林悦的热情和执着所打动,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技艺。
林悦认真学习,详细记录每一个步骤和技巧。
回到学校后,她将这些本土民间艺术融入到课程中,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教学活动。
在编织课程中,林悦教孩子们用当地常见的植物纤维编织小篮子、小动物等。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了许多别具一格的作品。
印染课程上,孩子们用简单的材料和工具,制作出色彩斑斓的印染手帕和布料。
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这次山区之行,让林悦收获颇丰。
她不仅找到了改进教学方法的方向,还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民间艺术素材。
回到家后,林悦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课程的改进中。
她结合在山区的教学实践和调研成果,重新编写了教学大纲和教材,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不同地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