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荡歌小说 > 其他类型 > 喧嚣的沉默者闻星热门全文+番茄

喧嚣的沉默者闻星热门全文+番茄

逍遥客也 著

其他类型连载

第一章:过载的频率晨光,对闻星而言,并非温柔的唤醒,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仪式。窗帘是特制的,三层复合材料,隔绝了99.9%的光线和城市尚未完全苏醒的嘈杂。即便如此,他依旧能“感知”到那缕极细微的、穿透一切阻隔的日光,如同最纤细的针,轻轻拨动着他紧绷的神经末梢。他没有立刻起身,而是平躺在床上,任由意识从深层睡眠的“静默区”缓缓上浮。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像潜水员上浮前必须经历的减压,否则外界汹涌而至的信息洪流会瞬间将他撕裂。“共感超载症候群”——医生给出的诊断标签冰冷而精准。他的五感,不,应该说是六感、七感,乃至更多常人无法理解的感知维度,都异常敏锐,且缺乏有效的过滤机制。邻居在厨房切菜的细微摩擦,隔着两层楼都能清晰传入他耳中,并自动在脑...

主角:闻星热门   更新:2025-05-22 21:3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闻星热门的其他类型小说《喧嚣的沉默者闻星热门全文+番茄》,由网络作家“逍遥客也”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第一章:过载的频率晨光,对闻星而言,并非温柔的唤醒,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仪式。窗帘是特制的,三层复合材料,隔绝了99.9%的光线和城市尚未完全苏醒的嘈杂。即便如此,他依旧能“感知”到那缕极细微的、穿透一切阻隔的日光,如同最纤细的针,轻轻拨动着他紧绷的神经末梢。他没有立刻起身,而是平躺在床上,任由意识从深层睡眠的“静默区”缓缓上浮。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像潜水员上浮前必须经历的减压,否则外界汹涌而至的信息洪流会瞬间将他撕裂。“共感超载症候群”——医生给出的诊断标签冰冷而精准。他的五感,不,应该说是六感、七感,乃至更多常人无法理解的感知维度,都异常敏锐,且缺乏有效的过滤机制。邻居在厨房切菜的细微摩擦,隔着两层楼都能清晰传入他耳中,并自动在脑...

《喧嚣的沉默者闻星热门全文+番茄》精彩片段

第一章:过载的频率晨光,对闻星而言,并非温柔的唤醒,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仪式。

窗帘是特制的,三层复合材料,隔绝了99.9%的光线和城市尚未完全苏醒的嘈杂。

即便如此,他依旧能“感知”到那缕极细微的、穿透一切阻隔的日光,如同最纤细的针,轻轻拨动着他紧绷的神经末梢。

他没有立刻起身,而是平躺在床上,任由意识从深层睡眠的“静默区”缓缓上浮。

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像潜水员上浮前必须经历的减压,否则外界汹涌而至的信息洪流会瞬间将他撕裂。

“共感超载症候群”——医生给出的诊断标签冰冷而精准。

他的五感,不,应该说是六感、七感,乃至更多常人无法理解的感知维度,都异常敏锐,且缺乏有效的过滤机制。

邻居在厨房切菜的细微摩擦,隔着两层楼都能清晰传入他耳中,并自动在脑海中勾勒出菜刀的弧度与力度;街角信号灯变换时电流的微弱嗡鸣,在他听来如同警报;甚至路人身上散发的香水味、汗味、以及他们内心一闪而过的焦虑或喜悦的微弱情绪波动,都会像无数根细针,密集地刺向他的感知域。

因此,他的公寓,是他精心打造的“绝对静默领域”。

墙壁内填充了最新的吸音材料,地板下铺设了减震层,空气净化器24小时运转,过滤掉城市空气中那些令人不适的微粒和气味。

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经过他的严格筛选,色彩柔和,质地天然,避免任何可能引发他感官“过敏”的元素。

他缓缓睁开眼,视野里是熟悉的米白色天花板,没有任何多余的纹路。

今天,他感觉尚可,昨夜的“噪音屏蔽”做得不错,没有让那些游离的、破碎的城市潜意识片段侵入他的梦境。

早餐是精确计量的燕麦粥和一小碟无任何调味的蒸蔬菜。

他细嚼慢咽,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食物的本真味道上,这是一种主动的“聚焦”训练,帮助他在白天的信息轰炸中尽可能保持核心的稳定。

餐后,他戴上降噪耳机,并非播放音乐,而是启动一种特制的白噪音程序,用一种均匀的、可控的“声音毯子”覆盖住那些无法完全隔绝的外部杂音。

然后,他才小心翼翼地连接上外部网络。

这是他
与世界保持最低限度联系的通道,也是他获取必要生活资讯的窗口。

他熟练地避开那些色彩饱和度过高、信息密度过大的门户网站,直接点开几个经过筛选的、界面简洁的新闻聚合页。

屏幕上,一条被置于角落,却在短时间内被高亮了数次的新闻标题,像一根微小的毛刺,扎进了他的视野——《震惊!

量子波动速读创始人揭秘:一杯“活性能量水”,孩子专注力提升300%!

》。

闻星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又是这种东西。

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类似的荒谬理论搭着某个新兴的、听起来高深莫测的“科学概念”外衣,在网络上病毒般传播。

量子、纳米、暗物质、引力波……这些前沿物理学的名词,被随意嫁接在各种养生、教育、甚至玄学产品上,炮制出一场又一场的集体狂欢。

他本能地想划过这条新闻,但一种异样的“频率”从那几行文字背后隐隐传来。

这不是他平日里感知到的那种,由无数信息碎片、情绪波动、逻辑断裂交织而成的背景“喧嚣”。

那种喧嚣虽然庞杂,却是混乱而无序的。

但此刻,从这条“活性能量水”新闻背后滲透出来的“频率”,带着一种……奇特的指向性和黏着力。

像一首调子简单却异常洗脑的歌曲,在极低的音量下,却能精准地钻入你的潜意识,不断重复。

闻星的指尖在触控板上停顿了。

他很少会主动去探究这些让他感到不适的“噪音源”,但这一次,那种黏着感让他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警觉。

他点开了链接。

页面设计粗糙,色彩搭配极不协调,充斥着大量加粗的感叹号和经过拙劣处理的“用户反馈”截图。

一个穿着白色褂子,面容模糊的“创始人”,正用一种极具煽动性的语气,配合着夸张的手势,讲述着“活性能量水”的神奇功效——它不仅能让孩子过目不忘,还能净化成人体内堆积的“负能量磁场”,甚至对改善睡眠、提升财运都有奇效。

视频下方,是密密麻麻的评论,绝大多数都是狂热的追捧和急切的购买咨询。

“太神奇了!

我家孩子喝了一周,以前作业拖拖拉拉,现在半小时就完成!”

“大师出品,必属精品!

已下单十箱,全家一起喝!


感觉身体都轻盈了,负能量真的被排除了!

感恩遇见!”

这些文字,单独看,不过是常见的网络吹捧。

但当它们以如此高的密度聚集在一起,并伴随着视频中“创始人”那充满蛊惑力的语调时,闻星“听”到的那种“失真频率”变得愈发清晰和强烈。

它像一张无形的网,以那杯所谓的“活性能量水”为核心,将所有接触到这条信息的人,都轻轻笼罩进去。

每一个点赞,每一次转发,每一句认同的评论,都在为这张网增加一丝韧性,扩大一分范围。

闻星感到太阳穴开始轻微地搏动,胃部也传来熟悉的痉挛感。

这是“共感超载”的前兆。

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将注意力从那些文字和图像上移开,但那股“频率”却如同跗骨之蛆,黏在他的感知上。

他强迫自己关闭了网页,摘下降噪耳机,走到窗边,拉开厚重窗帘的一角。

清晨的城市已经彻底苏醒。

车流、人声、施工的轰鸣、店铺的音乐……无数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熟悉的、令人疲惫的“喧嚣之海”。

但此刻,在这片熟悉的海洋之下,闻星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听”到了一股暗流。

那股源自“活性能量水”的、不和谐的、具有强迫性引导力的“认知噪音”,并没有因为他关闭网页而消失。

它仿佛已经融入了城市的背景音,在某些特定的节点——或许是某个正在浏览这条新闻的人的手机屏幕,或许是某个办公室里兴奋讨论着要不要团购的窃窃私语——微微增强,然后继续扩散。

这不是简单的信息传播。

闻星捂住了额头,一种前所未有的寒意从心底升起。

他感觉自己像是无意中调准了收音机的旋钮,接收到了一个本不该被人类听见的、来自未知维度的广播。

那不仅仅是噪音。

那是某种……有序的、正在构建逻辑的……东西。

一种他从未接触过的,正在悄然蔓延的“过载的频率”。

第二章:失真的回响那杯“活性能量水”带来的不祥预感,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涟漪虽微,却久久不散。

闻星尝试将那股“失真频率”归档封存,如同他处理其他过载信息一样,但他发现,这一次异常困难。

那段独特的“认知噪音”似乎拥有了某种生命
力,时不时会从他感知的背景中跳脱出来,提醒他它的存在。

他强迫自己投入到更深层的“静默”中,连续三天没有连接外部网络,甚至将公寓的物理隔音等级提升到了最高。

他需要时间来消化和过滤那种前所未有的侵扰。

然而,平静是短暂的。

第四天清晨,当他例行检查公寓的微环境监测系统时,注意到一个异常参数。

并非来自外部的物理噪音,而是他安装在楼道入口处的一个微型震动传感器,在过去24小时内,捕捉到的高频脚步震动远超平日。

这意味着他所在的这栋以安静著称的居民楼里,人员流动变得异常频繁,且带着一种……急促感。

他戴上降噪耳机,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公寓的猫眼——一个连接到高清显示屏的微型摄像头。

楼道里,几个年轻人正兴奋地交谈着,他们手中都拿着最新款的手机,屏幕上闪烁着统一的、设计极为简洁的界面图标,像一枚泛着柔和蓝光的涟漪。

“你也‘同频’了?”

一个女孩惊喜地问另一个。

“当然!

昨晚刚通过审核!

里面的氛围太棒了,简直是心灵的乌托邦!”

“是啊是啊,再也不用担心遇到杠精和奇葩了,全都是能聊到一起去的人!”

他们的声音透过厚重的门和降噪耳机,依旧带着一种奇异的亢奋,像是被某种共同的、愉悦的电流所连接。

闻星的太阳穴又开始隐隐作痛。

他迅速关闭了显示屏,但那枚蓝色的涟漪图标,以及“同频”这个词,像病毒一样植入了他的脑海。

退回屋内,他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连接上了网络。

他需要知道那是什么。

几乎不需要刻意搜索,“同频”这款社交APP的广告和推广链接如同病毒般占据了他有限信息渠道的各个角落。

它的宣传语极具诱惑力:“找到真正的同频者,构建你的理想社交圈。”

“告别无效社交,只与灵魂共振。”

“在‘同频’,没有误解,只有理解。”

这是一款主打“高质量精神共鸣”的新型社交应用。

它的核心机制据称是通过一套复杂的人工智能算法,分析用户的深层性格特质、价值观、兴趣图谱,乃至于“潜意识偏好”,为用户匹配最契合的“同频伙伴”,并构建纯净的、无干扰的交流“场
域”。

闻星强忍着不适,下载了这款APP。

注册过程出奇地繁琐,需要回答上百道看似与社交毫无关联的心理测试题,甚至要求用户上传一段描述“理想世界”的语音片段。

当他终于完成注册,进入“同频”的界面时,一种强烈的、比“活性能量水”事件时感受到的“失真频率”浓烈数倍的“认知噪音”扑面而来。

这一次,它不再是单一的、洗脑式的调子,而是像一个精心编排过的交响乐章。

无数种相似的、被高度提纯的情绪和观点,被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而平滑的“共鸣场”。

这个场域带着强烈的排他性和自我封闭性,任何不和谐的“音符”似乎都会被瞬间识别并消弭于无形。

闻星感到自己的意识仿佛被一股柔和却不容抗拒的力量轻轻包裹,试图将他的思维“调校”到与这个“场域”相同的“频率”上。

他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只要放弃抵抗,就能融入那种温暖而纯粹的“和谐”之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安宁。

“危险!”

他心底一个声音尖叫起来。

这种诱惑,对于长期饱受“共感超载”折磨的他而言,几乎是致命的。

他猛地咬了一下舌尖,剧痛让他瞬间清醒了几分。

他强迫自己跳出那种被“同化”的舒适区,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冷酷地审视着“同频”内部的运作。

他发现,APP内所有的信息流都经过了高度精密的筛选和引导。

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果与主流“场域氛围”略有偏差,就会被巧妙地限流,或者被引导到一些“待优化”的隐秘角落。

而那些高度契合“场域氛围”的内容,则会被迅速放大,推送给每一个用户。

评论区更是如此,任何质疑或中立的言论都会很快被大量“正能量”、“暖心”、“感同身受”的评论所淹没,甚至被APP以“不符合社区和谐氛围”为由直接删除。

用户们在其中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他们使用着相似的流行语,表达着近似的观点,对特定的“圈内梗”心领神会,而对外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则显得漠不关心,甚至抱有某种优越感十足的排斥。

他们真诚地相信,自己找到了“灵魂的家园”。

闻星花了数个小时,像一个最耐心的猎
手,追踪着这款APP的信息架构、算法逻辑的蛛丝马迹。

他发现,其所谓的“智能匹配”背后,隐藏着一套精密的“认知塑造”机制。

它并非在“找到”同频者,而是在 subtly “制造”同频者。

它通过不断强化用户已有的某些观念,同时巧妙地屏蔽和贬低对立观点,再利用群体认同的强大压力,逐渐将用户的认知雕琢成符合其“和谐场域”需求的形状。

这个过程极其隐蔽,用户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从“被吸引”到“被同化”再到“主动维护这种同化”的转变。

“这不是社交,”闻星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冰冷的了然,“这是一个精心构建的逻辑闭环,一个自我强化的认知囚笼。”

他想起了那些在楼道里兴奋交谈的年轻人,他们脸上那种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愉悦并非伪装。

他们确实感受到了“幸福”和“归属”,但这种幸福,是以放弃独立思考和认知多样性为代价的。

那股“失真频率”此刻在他耳边轰鸣,带着胜利般的凯歌。

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噪音”,它是一个正在自我复制、自我扩张的“模因复合体”,拥有了远比“活性能量水”更强的感染力和更完善的寄生结构。

闻星感到一阵深深的寒意。

如果说“活性能量水”还只是一个粗陋的、小范围的“认知寄生虫”,那么“同频”APP,则更像一个高效的、系统化的“模因孵化器”。

他退出了“同频”,卸载了这个应用,但那种被精心编织的“和谐”频率的余波,依旧在他的感知中回荡。

他知道,仅仅卸载是没用的。

这张网已经撒开,无数人正心甘情愿地投入其中。

而他,似乎是极少数能清晰“听”到这张网正在收紧的声音的人。

第三章:疫病的逻辑“同频”APP带来的冲击,像一剂强效催化剂,迫使闻星将过去那些零散的、被他归类为“异常信息污染”的事件,重新串联起来进行审视。

从那杯号称能提升专注力的“活能量子水”,到这个标榜“灵魂共振”的社交应用,再往前追溯,那些周期性爆发的网络骂战、被狂热粉丝“神化”的偶像、乃至某些看似无伤大雅却能引发群体模仿的挑战……它们都伴随着那
种独特的“失真频率”,那种他曾经以为仅仅是信息过载导致的“认知噪音”。

但现在,闻星意识到,那并非简单的“噪音”。

在他那间绝对静默的公寓里,闻星调出了过去数年间他无意识记录下来的,那些曾让他感到极度不适,却又无法准确归类的“信息片段”。

他像一个流行病学家,试图从这些看似无关的“病例”中,找出共通的“病原体”特征。

他发现,所有这些“模因疫病”的爆发,都遵循着一些惊人相似的逻辑:核心奇点: 每一个“疫病”的源头,往往是一个极度简化、甚至扭曲的观念,或是一种被推向极端的情绪。

这个观念通常具有高度的煽动性和迷惑性,能够轻易绕过个体的理性审视,直接触及其潜意识中的欲望、恐惧或身份认同。

例如“活能量子水”的核心是“不劳而获的神奇效果”,“同频”的核心则是“绝对和谐的完美社交”。

重复强化: 一旦核心奇点形成,它便会通过大量的、高度重复的信息进行自我强化。

这些信息可能是洗脑式的口号、感人至深(或骇人听闻)的“真实案例”、朗朗上口的“金句”,以及由早期被感染者自发或被引导产生的“正面反馈”。

这种重复,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以多种变体形式出现,如同病毒的不断复制与变异,最终将核心观念深植入宿主的认知底层。

隔绝异见:“疫病”会本能地排斥、甚至攻击任何可能挑战其核心观念的信息或个体。

在“同频”APP里,这种隔绝是通过算法和社区氛围实现的;而在其他情况下,则可能表现为对“异端”的网络暴力、人身攻击,或是形成高度封闭的“信息茧房”,让宿主听不到任何外界的真实声音。

身份构建与情感驱动: 成功的“疫病”往往能为宿主提供一种全新的“身份认同”和强烈的情感连接。

宿主会因为自己是“圈内人”、“觉醒者”、“掌握了真理的少数派”而感到自豪和优越。

这种身份认同伴随着强烈的情感纽带——归属感、优越感,有时甚至是“受迫害”的悲壮感,这些情感反过来又加固了其对核心观念的信仰。

自我扩张的本能: 几乎所有的“模因疫病”都表现出
强烈的扩张欲望。

宿主会不自觉地成为新的传播节点,热衷于向周围的人“布道”,试图将更多人拉入“疫病”的逻辑闭环。

这种扩张,有时是出于“分享美好”的善意,有时则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身信仰和群体力量。

闻星在光屏上列出这些特征,一种冰冷的明悟在他心中升起。

这些“模因疫病”并非孤立事件,它们遵循着一套内在的、冷酷的“疫病逻辑”。

它们像是一种无形的“认知寄生物”,以人类的观念和情绪为食粮,悄无声息地在人群中扩散、繁殖、变异。

就在他对这些“认知寄生物”的特性进行归纳时,一个他几乎已经遗忘的名字,伴随着一段令人不安的视频,通过一个极少使用的旧社交账号推送到了他面前。

是方敏。

她曾是闻星短暂工作经历中,为数不多能让他感到平静的同事。

一个温和、理性、说话细声细气的图书管理员,对植物和古典音乐有着安静的热爱。

视频的标题是:“告别孱弱的过去,拥抱全新的生命能量!

方敏的奇迹蜕变!”

闻星点开视频。

画面里,方敏穿着宽松的白色麻布袍子,站在一个看起来像是某种“心灵成长工作坊”的讲台上。

她面色潮红,眼神狂热,用一种闻星从未听过的、充满力量(甚至有些声嘶力竭)的语调,向台下数十个同样穿着白色袍子的人讲述着自己如何通过“宇宙源点疗愈法”摆脱了多年的“亚健康”和“精神内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她的措辞充满了各种闻星难以理解的“能量”、“磁场”、“高维智慧”、“源点连接”等词汇。

她讲述自己过去的生活如何“充满负面振频”,而现在则“每一天都沐浴在宇宙的爱与光之中”。

台下的人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感恩导师”、“赞美源点”的呼喊。

闻星感到一阵生理性的不适。

方敏的声音、表情、她所说的一切,都附着着那种熟悉的、令人窒息的“失真频率”,而且强度极高,充满了不容置疑的独断。

他迅速关闭了视频,但方敏那张因过度亢奋而略显扭曲的脸,却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那个曾经在午后阳光下安静侍弄窗台多肉植物的方敏,和视频中这个狂热
的“布道者”,仿佛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出于一种复杂的情绪——或许是最后一点对昔日友人的不忍,或许是对“认知寄生物”活体样本的探究欲——闻星尝试通过那个旧账号给方敏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方敏,好久不见。

你还好吗?”

几个小时后,他收到了回复。

不是文字,而是一段语音留言,以及一个链接,指向那个“宇宙源点疗愈法”的官方网站。

方敏的声音依旧亢奋:“闻星!

是你吗?

太惊喜了!

我非常好,前所未有的好!

你一定要了解‘源点疗愈’,它能改变你的人生!

我已经把所有‘低频’的朋友都‘清理’了,但我感觉你是有‘慧根’的,快来看看吧,这是宇宙给你的指引!”

闻星没有点开那个链接。

他能“听”出方敏声音里那种不容置疑的“善意”背后,隐藏着冰冷的、程式化的逻辑链条。

她已经不再是她自己了。

她成了那个“宇宙源点疗愈法”这个“认知寄生物”的忠实宿主和积极的传播者。

他想起了方敏说的“清理了所有‘低频’的朋友”。

这让他不寒而栗。

这意味着,任何试图将她从那个狂热状态中拉出来的人,任何对她的“信仰”提出质疑的人,都会被她视为“负能量”、“低频干扰”,而被无情地隔绝和抛弃。

如果,闻星想,如果方敏有一天对这个“疗愈法”产生了丝毫怀疑,她会经历什么?

是被群体排斥的恐惧?

是信仰崩塌的痛苦?

还是更深地陷入自我催眠,以维持那份虚假的“幸福”?

他仿佛能看到,那些“认知寄生物”在宿主的大脑中扎下根须,吸食着他们的理性、常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然后分泌出令人成瘾的“多巴胺”,让宿主沉浸在虚幻的满足感中。

而当宿主试图拔除这些根须时,必然会经历撕心裂肺的痛苦。

“它们在进食人类的理智。”

闻星喃喃自语,一股强烈的无力感和愤怒交织着涌上心头。

这些“认知寄生物”的危险性,远超他最初的想象。

它们不仅仅是网络上的喧嚣和闹剧,它们是无形的瘟疫,正在悄无声息地、大规模地蚕食着人类的心智。

而他,这个对一切“频率”都过分敏感的“共感超载者”,似乎是这片喧嚣中,唯一能清晰
辨认出“疫病逻辑”的沉默的哨兵。

第四章:第一次“沉默”的尝试方敏的事件像一根尖锐的探针,刺破了闻星原以为坚固的“旁观者”外壳。

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那些“认知寄生物”并不仅仅是抽象的“频率”或“逻辑”,它们能活生生地扭曲一个人,吞噬其心智,留下一个徒具其形、却说着另一种语言的躯壳。

<这种认知带来的寒意,让他连续数日都处在一种高度警觉的戒备状态。

他像雷达一样扫描着流经他感知域的每一条信息,试图捕捉下一个可能爆发的“疫病”的早期信号。

信号很快就出现了。

这一次,它并非源于某个荒诞的养生理论或一款社交APP,而是一股突如其来的、针对城东新建的“启明科技园”的恐慌性传言。

“紧急扩散!

启明科技园发生不明致敏物泄漏!

周边居民出现大面积皮肤红疹、瘙痒!

疑似新型化学污染!”

这条消息最初只是在几个本地生活论坛的角落里出现,配着几张模糊的、拍摄着手臂或小腿上不明红斑的照片。

然而,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它就像被投入了过量催化剂的化学反应,猛烈爆发开来。

启明科技园是市政府重点扶持的高新项目,不久前刚有几家明星科技企业入驻,承载着城市产业升级的希望。

但也正因如此,它从规划之初就伴随着一些争议,主要是周边老旧小区的居民对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担忧。

这条“泄漏”传言,精准地引爆了这些潜藏已久的焦虑和不信任。

闻星的公寓虽然离城东有相当一段距离,但他能清晰地“听”到那股恐慌的“失真频率”正以惊人的速度膨胀、蔓延。

这一次的“频率”与以往不同,它尖锐、刺耳,充满了原始的恐惧和攻击性。

社交媒体上,相关的帖子和短视频如井喷般涌现,内容大同小异:触目惊心的“红疹”照片(许多明显是网络盗图或无关的皮肤病照片)、对“黑心资本”和“无良企业”的控诉、以及对政府监管不力的愤怒指责。

“孩子们怎么办?

他们的皮肤那么嫩!”

“我们早就说过,这种厂子建在居民区旁边迟早要出事!”

“必须严惩!

必须给我们一个说法!”

恐慌情绪像病毒一样在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