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叶。
那天她仰着脸说:“杨师傅,我以后也要当像你一样的木匠。”
夕阳为她的侧脸镀上金边,远处传来切割机的嗡鸣,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被机器取代——比如刨花飘落在肩头的触感,比如木料在手中渐渐成型的温度,比如,一个匠人对另一个匠人的传承。
随着“重生计划”的成功,工作室成了旧物改造的地标。
某天清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颤巍巍地走进院子,怀里抱着个褪色的樟木箱。
箱盖上“囍”字的金漆早已斑驳,打开后,泛黄的绸缎下藏着半块雕花木板,边缘焦黑——那是她在火灾中拼死抢出的嫁妆残片。
“我老伴走了,这是他留给我的唯一念想。”
老妇人的眼泪滴在木板上,晕开细小的纹路。
我轻轻拭去水渍,发现焦痕深处竟藏着缠枝牡丹的纹样。
接下来三个月,我带着团队走访了数十家古董修复机构,最终用古法戗金技艺复原了雕花,又以碳化处理的方式保留火烧痕迹。
交付那天,老妇人抚摸着重生的木箱泣不成声,而我忽然明白,家具承载的不仅是工艺,更是跨越岁月的情感重量。
行业变革的浪潮来得比预想更猛烈。
家具巨头推出AR定制系统,顾客戴上眼镜就能在虚拟空间里“组装”家具;3D打印技术实现了复杂榫卯结构的量产。
面对同行“再不转型就等死”的警告,我却带着团队扎进了古籍堆。
在《营造法式》泛黄的纸页间,我们发现了失传的“阴刻阳嵌”技法——将不同木料的纹理像拼图般嵌合,形成流动的山水图案。
第一个实验作品是张罗汉床,表面看似素面朝天,指尖抚过却能感受到紫檀、黄花梨与乌木的微妙起伏。
这个作品被故宫博物院选中参展那天,我带着所有工匠站在展柜前合影。
镜头按下的瞬间,小林突然指着玻璃倒影惊呼:“师傅,我们的影子和床纹连在一起,像幅会动的画!”
数字化时代的馈赠也悄然降临。
有位游戏设计师找到我们,希望将榫卯结构做成解谜关卡。
我们花了半年时间,把真实家具的拆解过程转化为虚拟互动,当游戏上线后,数十万玩家在屏幕上体验到亲手组装明式衣架的乐趣。
更意外的是,许多年轻人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