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荡歌小说 > 女频言情 > 斯文一脉韩维周阎铁成全文+番茄

斯文一脉韩维周阎铁成全文+番茄

编辑委员会 著

女频言情连载

郑州文化扫描荡气回肠的黄河乐章张子明孙新峰成燕/文李新华马建/图谷雨过后再无寒,醉入人间四月天。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花园口游览区柳枝吐绿,百花争艳。漫步母亲河畔,人们踏青赏景,陶醉在最美春光中。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亘古以来,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中华儿女,滋润着神州大地。她以劈山斩石、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雄伟气魄,铸就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厚德载物、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黄河不仅是一条自然之河,更是一条生命之河、...

主角:韩维周阎铁成   更新:2025-05-19 13:47: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韩维周阎铁成的女频言情小说《斯文一脉韩维周阎铁成全文+番茄》,由网络作家“编辑委员会”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郑州文化扫描荡气回肠的黄河乐章张子明孙新峰成燕/文李新华马建/图谷雨过后再无寒,醉入人间四月天。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花园口游览区柳枝吐绿,百花争艳。漫步母亲河畔,人们踏青赏景,陶醉在最美春光中。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亘古以来,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中华儿女,滋润着神州大地。她以劈山斩石、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雄伟气魄,铸就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厚德载物、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黄河不仅是一条自然之河,更是一条生命之河、...

《斯文一脉韩维周阎铁成全文+番茄》精彩片段


郑州文化扫描
荡气回肠的黄河乐章
张子明 孙新峰 成 燕/文 李新华 马 建/图
谷雨过后再无寒,醉入人间四月天。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花园口游览区柳枝吐绿,百花争艳。漫步母亲河畔,人们踏青赏景,陶醉在最美春光中。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亘古以来,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中华儿女,滋润着神州大地。她以劈山斩石、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雄伟气魄,铸就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厚德载物、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不仅是一条自然之河,更是一条生命之河、文明之河、生态之河!一部黄河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恢宏史诗。位于黄河之滨的古都郑州,正在全力建设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征程中奋楫扬帆,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一条河涵养一座城
浩瀚深厚的文化底蕴
春日的黄河郑州段,天湛蓝,树葱茏,水天相连。融融春光中,河畔飞鸟翔集,芳草如茵,动静之中演绎生态之美。
最近,酷爱黄河文化的市民马玉林饱蘸浓墨写下的黄河抒怀佳作在朋友圈广为流传:层峦耸翠,绿掩亭阁;清湖潋滟,水映云天。湖光山色,鸟飞鱼戏;曲径通幽,蝶桥浮水。堤岸观涛浊水浪急,渚水垂钓渔歌唱晚……
也许,在每位郑州人心中,都流淌着一条奔腾向前的河流,承载着我们对这座城市的希望,见证着这座3600年古都的光荣与梦想。
郑州地处黄河流域腹地,在黄河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俯瞰黄河郑州段,西起巩义,东至中牟,流经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郑东新区等沿黄区域,长约160公里。这里河洛文化、商都文化、农耕文化、根亲文化等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古战场、古石窟、古建筑星罗棋布,奇险壮美的黄河自然景观与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融为一体,大河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黄河东西向穿越郑州大都市区中心地带,是联系洛阳、开封、焦作、新乡等地区的生态纽带,更是郑州大都市区极具发展潜力的活力区域。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黄河郑州段旅游资源具有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深度融合特征。这里是中华文明源头,黄河风光独特,文旅资源品位高。该段拥有人文景观类旅游资源330多处,自然景观类50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多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像一条璀璨的缎带,黄河不仅为古都郑州撑起绿色的生态屏障,讲述着动人的黄河故事,更吸引着成千上万海内外游客来到母亲河畔,饱览壮美辽阔的大河风光,穿越时空隧道与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睿智对话。
一条河锤炼一座城
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母亲河奔腾万里流至郑州,终于摆脱山岭的束缚,一改浊浪滔天的气势,呈现辽阔平缓、黄波金浪的迷人风采。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说,母亲河不仅孕育了河洛文化、黄帝文化等多元文化,也筑起了嵩山文化丰碑。在生生不息、博大包容的黄河文化之上,形成了“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与母亲河相依相偎,其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潜移默化地锤炼了郑州人不畏艰难、勇敢拼搏的精神气质。
北临滔滔黄河,南依巍巍邙山,东临京广铁路,西望桃花峪和楚汉争霸古战场,郑州黄河文化公园拥有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这里是地上“悬河”和黄淮平原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分界线,形成博大、雄伟、壮丽、优美的自然景观。
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水利风景区,郑州黄河文化公园集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弘扬华夏文明于一体,被誉为万里黄河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这里却是一片漫天黄沙的荒山秃岭。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的前身为郑州邙山提灌站,始建于1970年。“20世纪70年代,我们克服艰难险阻开山修路,架管道,修水池,购苗木,在新开的层层台田上栽植松柏、核桃、石榴、椿树等适应山区生长的树木,使小顶山成为这一带最早绿化的山头。”参与邙山提灌站建设的不少老职工谈起这段艰苦岁月依然记忆犹新。从1977年开始,郑州每年开展全民邙山义务植树活动,至1993年,提灌站周边18个山头全部披上绿装,管网也覆盖到山头。
50多年来,秉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经过几代人艰辛努力,终于让昔日的荒山秃岭换新颜:该公园已建成炎黄广场、中华百位历史名人雕塑群、黄河碑林、黄河地质博物馆等40余处景点,绿化荒山8000余亩,栽植各类树木达400余种,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
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委会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西望“黄河之水天上来”,东观“奔流到海不复回”,近赏浊浪翻滚气势壮,远看浩瀚博大内涵深。面对黄河,每位中华儿女都会油然而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高达106米的炎黄塑像已成为中华儿女的心灵坐标,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拜谒;炎黄广场上,国内规模最大的历史名人雕塑群巍然矗立,中华历史上118位风流人物在这里相会。远眺壮美黄河滚滚东去,一泻千里,河面上长虹飞架,蔚为壮观。
击鼓催征,踔厉奋发。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古都郑州正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等工作。锚定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目标,郑州正奋力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
一条河描绘一座城
如诗如歌的壮丽画卷
大河高歌东赴海,万仞嵩岳立天中。
一条充满生机的生态河、传承历史的文脉河、景美惠民的幸福河正在奔腾向前,一曲激越昂扬的郑州“黄河号子”正在奏响荡气回肠的黄河颂歌。
以打造“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为支撑,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建设为总纲,郑州市正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世界大河文明展、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一场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会,成为黄河儿女对黄河母亲的深情告白。多姿多彩的黄河文化,让古都郑州向世界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近年来,郑州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除成功举办三届中国考古·郑州论坛,推出“世界大河文明展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等精品展览,高水平举办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还创新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等系列大型文化活动,为弘扬黄河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力支撑。
赫赫始祖,泽被华夏。每年农历三月三,一年一度的根亲文化盛事——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如约而至,无数华夏儿女或从五湖四海奔赴大典现场,或网上祈福,共赴“心灵之约”,礼拜人文始祖。近年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还开通了网上拜祖祈福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拜祖并重,通过网络遥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成为全球中华儿女共同的珍贵记忆。
黄河文化,光彩夺目。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自2021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期间,一道道出新出彩、特色鲜明的黄河文化大餐让人目不暇接、收获满满。黄河儿女走进“天地之中”——功夫郑州,探珍宝、赏艺术、拜始祖,感受厚重多彩的黄河文化,聆听动人的黄河故事,在这里共同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绘就了黄河文化交流互鉴的绚烂篇章。
大河奔腾,不舍昼夜;实干筑梦,气象日新。看母亲河畔,全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成千上万的郑州人正用脚丈量着大地,用心规划着未来,为描绘新时代壮美的黄河文化画卷着色赋彩。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统领,郑州市高水准规划沿黄文化旅游带,将黄河沿线生态保护与文化挖掘有机结合起来,高标准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努力把黄河郑州段建成世界级黄河文明寻根圣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光体验目的地。围绕“黄河、黄帝、古都、嵩山、运河”等核心资源要素,郑州市大力发展精品民宿、文化研学、生态观光、“非遗”展示、田园体验等全域旅游新业态,全力打造“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力量,是最深沉、最持久、最强大的力量。奔腾吧,母亲河!


孙新峰 苏 瑜/文 马 健 李新华/图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日里的商都遗址公园美不胜收,满天星、鸢尾、猬实,各有各的美。健身的人们穿梭其中,老、中、青、少,或三五成群,或独行不羁,三人举鼎与青铜模范雕塑旁有人练起飞镖,玄鸟广场上杨氏太极拳与陈氏太极拳平分秋色,一旁姊妹花的健身操也毫无违和,“刻字先生吕文远”的桌前,小学生王一佳,大声读着英语……
一年的等待,终于等到如约绽放,这是春风送来的一场豪华盛宴;千年的等待,从“天地之中”申遗成功到入列国家中心城市,这是时代的春风送给千万郑州人的一份文明大礼。
郑州是一座不事张扬的城市,在当今中国所有城市中,尽管郑州建城史最悠久,人们对其却知之甚少,让我们在无法割舍的地缘情绪中,寻找过去,链接历史,创造现在。
中心城区沿用3600年
是世界城市发展史的孤例
作为商都遗址公园的一景,一组铜像一直被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瞻仰、合影。韩维周、安金槐、邹衡,这是值得郑州人世代铭记的三个名字。
1950年,郑州南学街小学教师韩维周上完一周的课到城外踏秋,在二里岗,他被脚下踢出的陶片所吸引,俯身拾起端详,心中为之一震,连忙在周边又搜寻了一些,随后送往文物部门。
如果说,是韩维周的无意发现开启了二里岗文化这一幕令中华文明史重写的大戏,那用科学的考古手段把郑州商城遗址发掘出来的安金槐先生,在抢救珍贵文物、再现3600年前中国社会的辉煌盛景上功不可没。而最终,给商城遗址做出结论的,则是邹衡先生,他用缜密的考证方法揭示出其“商代早期150余年首都”的性质。
“学术界对于郑州是不是商城起初有争论,两种观点相持不下,难分伯仲,进行了长达22年的论争。后来,偃师商城的发现,使得赞同郑州商城是商汤亳都的人越来越多,郑州商城是商汤所建的第一个国都——亳都的观点逐渐成立。”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说,从中丁隞都到成汤亳都,见证着3600多年荣耀和辉煌的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前期都城,是郑州入列全国八大古都的重要支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郑州商城自建成便为人们代代沿用,三千六百余载人脉不息,城址不移,至今仍为繁华大都,这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中的孤例。
“南京自东吴为都,至今1700多年;西安,是西周建都,时间刚跨过3000年;安阳,晚商建都,时间3200 年;相较而言,3600岁高龄的郑州,入道早,岁数大,可谓‘少年老城’。”对郑州有着深入研究和深厚情感的作家赵富海如是说。
后生可畏,意气风发。近年来,郑州这座“少年老城”一方面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文明本源,有力彰显华夏文明主根主脉地位,另一方面坚持新发展理念,在传承保护好、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上下足功夫。
“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积极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集中展示体系。郑州,要以‘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为总目标,分专题开展郑州地区仰韶文化、夏文化、商文化研究工作,推进王城岗、新砦、郑州商城、小双桥4处夏、商王都考古研究与遗址公园建设,从而塑造‘两座夏都、两座商都’的文化品牌。”郑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考古科研成果运用数字化、视觉化等展示方法,让文物活起来,强化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服务文旅文创深度融合,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
逆向思维“母体文化”,形成多色彩文化谱系
在郑州百姓的心里,郑州之所以叫商城,就是有商代城墙的缘故,古汉语里,“城”也特指“城墙”。
“城墙就是我的童年记忆,我10岁之前住在城墙附近,经常和小伙伴们跑到城墙上去玩,摘核桃,上蹿下跳,城墙就是我们的游乐场。”自媒体公众号“郑说”创始人郑子蒙说,也许商代距离现在太过久远,郑州人对商城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城墙上,以及在城墙里面发掘出的重要历史文物,比如标志着郑州作为都城而存在的杜岭方鼎。
“城墙是郑州这座城市的童年记忆,但由于太过古老,就如人们对童年记忆不深一样,很多人对郑州的古都定位,也同样感受不深。许多人,包括本地人,对郑州的历史还存在偏见,一度认为郑州就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做省会前一直就是县城,让人不免唏嘘。”作为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记录者,郑子蒙真切感受到近年来的巨大变化,以及郑州在城市宣传方面的努力,他说:“希望商都遗址片区的建设能让像夕阳楼这样的历史标志性建筑,都能一一复建复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切身感受到郑州的丰厚内涵,借此重拾城市之根。”
“豫游纪”创始人高公璞认为,城市的千姿百态都与文化相关,不妨逆向思维“母体文化”,郑州曾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提供了基础能量和基础价值,现在到了回归的最好时机,充分发挥郑州城市的独特文化和个性,取众所长,让郑州成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成为没有边界和限制的中国文化体验场,并通过创意将其真正融入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中去。
“管城区作为郑州创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的重要载体,立足历史资源禀赋和人文优势,持续推进‘一环、一园、六大文旅片区、N个协同更新区’建设,全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起步区、承载区’。目前东城垣博物馆、宫殿区考古展示中心、城隍庙扩建、塔湾路综合管廊、东南城垣考古研学中心等项目已建成投用,亳都古巷初具形象,预计今年国庆节开街;塔湾古街主体正在施工,顺城街·代书胡同片区、平等街·平等街片区、管城街·衙署片区、北大街4个更新片区已经开街迎宾;阜民里片区城市发布厅建成投用,计划5月底前部分开街;夕阳楼、书院街等片区也在加快建设中。”管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郑州商代都城遗址保护活化路径探索”是该区重点研究课题,目前已规划“寻商管城·商都文旅地图”,开展“豫见管城 美好商都——郑州商都文化中心开馆暨两条游径系列推介活动”,打造文化体验博览游径、休闲市井烟火游径,分别以商都文化探源、特色美食为主,让游客感受3600年的文化积淀与时代新声。
串联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宫殿区遗址公园、商都遗址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院、东城垣博物馆等文化节点,常态化开展的动静结合、文武兼备的文化体育活动,更是让传统文化沉浸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郑州之根在管城管城City walk最郑州潮玩商都 邂逅管城巍巍亳都 熠熠新年巍巍亳都 戏韵管城”等郑州国际商都系列文化活动,以及城墙写生、摄影、健步走、街巷文化主题展等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形成强大的传播引流效应,让管城备受瞩目。
保护与利用结合,公园邂逅古文明;遗址与生态牵手,塑造城市新地标。文化流淌于民族血脉,更应浸润百姓日常生活,让其深沉持久的伟力生生不息。
兼收并蓄让古老文明再度花开
“郑州商城是人类城市发展史的活化石,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是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博物馆,是刚刚打开尚未被完全认知的历史宝库。”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给出如是评价,其实作为历史文化学者,他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这里。
“中华文明15000年前开始孕育,5000年前开始形成。由旧石器到新石器,由游牧穴居到聚落城池,由农业形成到行业分工,由城邦国家到一统王朝,郑州是完整经历并参与创造这一进程的地区。”阎铁成如数家珍,开创最早版筑城池的西山古城开中国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北方年代最早的城池,成为中华文明发轫的坐标;奠定宫殿建筑格局的古城寨城池,是已知中国4000年以前古城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城池,更为人们寻找黄帝部落带来希冀;代表王朝时代的王城岗遗址禹都阳城,让城邦时代的厮杀终以强者的胜出而结束,中国第一个一统王朝夏从这里立国起步,更添郑州这座城市中立天下的气魄;还有揭示了商灭夏历史更替的望京楼城址,对于探讨夏灭商兴的年代和中国早期城池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郑州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89项,数量位居全国城市三甲,郑州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2处12项,是全国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谈及如何让众多遗产相互联动起来,更好地讲好郑州故事,阎铁成认为,在由氏族社会向国家文明转变的关键时刻,郑州以包罗万象的开放胸襟兼收并蓄,从祖国大地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中脱颖而出,擎起“邦国共主”的大旗,奠定中华文明“一统天下”的基石。在现代中国,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郑州这样不间断地保存中华文明一万年来各个时代的遗址。现在的郑州依然可以通过建立从氏族部落时代到王国时代的系列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中华文明如何在郑州奠基、如何从郑州起步的恢宏历史场景。
“大禹是治水英雄,妇孺皆知,大禹治的水其中就有黄河,可以把我们几千年的治黄连起来 ;商代都城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可以与我们今天的商贸都市连起来。”
著名历史学家严文明提出的“重瓣花朵”理论,形象地揭示出中原这个“花心”在文化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强调这是中华文化连续发展而从未中断的重要原因。正如“三重结构是一个整体,就像一朵花,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那样,千年之前,居中的地理位置,让郑州得以吸收各个地方文化的优点,也对各个文化产生影响。21世纪的今天,凭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大机遇,已经国际化的郑州,历经风雨沧桑依然生机勃勃的郑州,必将再次以开放多元的城市态度,广博深厚的文化母体意识,孕育新的“花心”,持续展现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孙新峰 武建玲 左丽慧/文 徐宗福 李利强 丁友明/图
4月,春风和煦,草长莺飞。新郑黄帝故里园区,轩辕殿内的黄帝像威武、庄严、神圣。不时有游人到黄帝像前鞠躬上香,表达对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追思和景仰。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
穿越数千年,黄帝始终是中华民族世代公认的人文始祖,他开启远古中华文明新纪元,引领中华民族迎接文明的曙光。
跨越海内外,黄帝始终是无数华人的心灵共祖,共同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让黄帝文化成为凝聚华夏儿女的精神旗帜。
多年来,有无数黄帝子孙到“老家”河南寻根谒祖,每年农历三月三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然成为华夏儿女寻找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盛会。
黄帝出生和建都地在郑州的新郑。多年来,郑州发挥独有的文化资源优势,努力讲好黄帝故事,传承和弘扬好黄帝文化,为凝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不懈努力。
黄帝文化 源远流长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作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举世公认。
5000年前,黄帝通过一些部族之间的战争,建立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黄帝时代’是‘早期中国’形成时代,黄帝不只是作为一个个人,还是‘最早中国’的‘缔造者’,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把黄帝列为‘第一帝’,有‘帝’是因为有‘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考古学家刘庆柱说,所以后人几千年来一直视黄帝为“国家代表”与“国家化身”并进行祭拜。
黄帝的贡献不仅在此,他还肇造了中华文明。
黄帝制舟车、筑宫室、造文字、定律历,创造了许多重大发明。自黄帝时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告别蒙昧,从原始状态过渡到人类文明状态。
从中国文明史看,以中原地区为主的华夏文明延续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重视血缘关系、重视祖先崇拜。对于黄帝的崇拜既有血脉之根的因素,但又不限于此。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从古至今不断融合发展壮大,甚至原来不属于华夏民族的人士后来也祭拜黄帝。
“我们是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力量超过了其他的力量,尽管最初可能不是一个民族,但是看重的是文化。中华民族就是这么形成的,民族之间已经没有界限,文化的合力、凝聚力越来越强。”北京大学教授、考古学家李伯谦认为,黄帝最初可能就是一个族的黄帝,慢慢地其他族也很信奉他、尊敬他。从文化层面讲,黄帝从华夏文化、汉文化等文化概念中跳了出来,历史地成为中华所有民族的人文共祖。
中国人作为黄帝的子孙,已经不是血统的观念,而是文化归属的观念,是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互相认同的表现。黄帝在凝聚民族精神方面的特殊作用凸显。
“大河之南、天地之中”孕育成长起来的黄帝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的源头性标识。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
精神内涵 历久弥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积淀着我们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当下,既要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也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
黄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从中提炼、展示具有高度民族性,同时又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与精髓,也是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为挖掘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郑州市政协成立课题组,开展专题研究。课题组把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和切入点对黄帝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的分层表达。
“鼎新、大公、中和”是宏观纲领性的表述。黄帝文化精神标识与精髓的具体内涵在上述6个字的基础上扩展为3个层面24个字: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以人为本,中和大同。这六句话又各自蕴含具体精神,分别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革故鼎新的创造精神,厚德载物的仁德精神,天下为公的正大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中和大同的和谐精神。
这六种精神,符合时代需要,是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于这一研究成果,国内知名专家予以高度评价。
李伯谦认为:“这是最为全面、最为简洁、最好诵读也最易熟记的概括。这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文化工程,意义非凡,由郑州地区的学者来完成可以说是适时、适地、适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都学会原会长朱士光如是评价。
传承弘扬 任重道远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着城市的气质。
黄帝文化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更是郑州独特的文化禀赋。
当下,正在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的郑州,应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弘扬黄帝文化,保留民族文化基因?
自2006年起升格为河南省和国家部委、中直有关单位主办以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连续举办19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大典在保持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共拜始祖、恭读拜文、高唱颂歌、乐舞敬拜、祈福中华、天地人和九项仪程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仪式音乐、服装、舞美、礼制等,增强仪式感、厚重感、感染力和文化承载力,体现传承和创新、礼制和时代的深度融合。
被誉为拜祖大典“灵魂工程先声工程”的黄帝文化国际论坛已经连续举办17届,每年都有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主题。2024年,该论坛以“黄帝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使命”为主题,进一步传承弘扬以黄帝文化、黄河文化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巩固和提升黄帝故里作为世界华人寻根拜祖圣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华儿女的祖国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相关方面还用时三年对黄帝故里园区进行提升改造,让园区既充满历史气息,又展现崭新面貌。甲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举办前夕,拜祖广场周边设置的26幅以黄帝文化为主题的连廊浮雕完工,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的文化内涵。“这组连廊浮雕,以艺术的手法生动诠释黄帝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造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大特性。”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信应君评价说。
近年来,大典还同期举办网上拜祖和境外拜祖,线上与线下结合、现场拜祖与境外“同拜”互动,进一步扩大了关注度、参与度和影响力。
多年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无数海内外炎黄冑裔前来寻根拜祖,激发全球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自信,已经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文化品牌,成为中华民族凝心聚魂的精神纽带,成为传承黄帝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的重要平台。郑州已经成为华夏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和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
站在复兴中华优秀文化,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磅礴力量的高度,郑州应继续发力,努力讲好黄帝文化故事,做好黄帝文化文章。


李 娜 李晓光/文 李 焱/图
3000年以前,周公遍寻华夏,在嵩山脚下停下脚步,为测日影定地中在此建土圭,这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建筑。
3000年间,华夏文化在这里肇始又传承,儒、释、道从这里发祥又在这里荟萃,文明在这里代代相传又时时创新,一座接着一座代表当时建造巅峰的建筑在这里错落有致。
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郑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作为一组东方古代建筑艺术殿堂,以其古老与博大、凝练与舒展、沧桑与辉煌,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瑰丽之华和中华悠久历史的璀璨之光。
地图上,“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或许小到根本无须标识,可是,细细观看这些沉寂无声却又赫赫有名的建筑,便是一眼看尽3000年。
以古老和博大
展示建筑技术与艺术之滥觞
如果说,嵩山是一部用石头和理念写就的天书,那么,嵩山历史建筑群就是一曲用心灵和性情谱出的经典乐章。
这经典乐章,让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吕宏军沉醉不已,他能精准说出每一座建筑的故事和渊源,每每凝望这沉默不语的典雅建筑,就像是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
吕宏军娓娓道来,“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是指集中分布在嵩山南麓,创建于历史上某几个重要时期又一直保留至今,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与嵩山自然风光和谐共生的多组建筑。
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涵盖了8处11项建筑: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单独罗列这些建筑的名字,似乎还不足以让我们有更深的震撼,这些历史建筑聚集一起,却凝结着太多的建筑之“最”:
始建于东汉时期的少室阙、启母阙,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家级祭祀礼制建筑典范;太室阙和中岳庙,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格局最全面的代表 ;观星台,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嵩阳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传播儒家理学、祭祀儒家圣贤和举行考试的书院,是已经消失的书院文化的载体;嵩岳寺塔、少林寺建筑群和会善寺,是不同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纪念碑,千百年来,它们影响了广大范围内的宗教建筑形制。
很难想象在一处地方可以集中如此多的古代建筑瑰宝,而这些瑰宝又各自独立,相互呼应。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历经汉、魏、唐、宋、元、明、清,构成了一部中国中原地区上下两千年形象直观的建筑史。而这些建筑绝不仅仅是房子,它们是中国时代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是中国先民独特宇宙观和审美观的真实体现和深刻反映。
正如吕宏军每每提及都忍不住要感慨的那样:“这组建筑类型之多、规格之高、历时之久、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世所罕见。它们是中国古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建筑类型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滥觞。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为已消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见证,是一座东方古代建筑艺术殿堂。”
以包容和宏大,展现历史轨迹与沧桑巨变
亿万年来,嵩山始终充满生机,用自己风骨峻峭的身躯见证沧海桑田的故事。
而这些散落于嵩山南麓的建筑群,则以另一种包容和宏大的姿态,展示历史的轨迹与沧桑巨变。
郑州市文物局负责人认为,嵩山以地处京畿的优势地理位置,以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在嵩山主体太室山和少室山区域的40平方公里范围内,汇集时代跨度如此之大、种类数量如此之多、价值如此之高的古代建筑,堪称举世罕见的独特文化现象。
无论是春和景明还是层林尽染,登临嵩山,在那叠嶂的层峦上、幽美的林壑间,散落着的楼、阁、宫、殿、塔、台、廊、阙,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如繁星般炫目。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如是说。
而这些散落于中岳嵩山的点点建筑,也有其生命力与延展力——
从历史功能上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建筑类型主要有四类:礼制建筑,包括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宗教建筑,包括嵩岳塔寺、少林寺建筑群、会善寺;教育建筑,即嵩阳书院;科技建筑,即观星台。
从建筑材料上说,可将其分为砖石结构建筑和土木结构建筑。砖石结构建筑以阙、坊、塔、台、桥等形式出现,土木结构建筑以亭、阁、殿、楼等形式出现。
从现在的用途和功能方面讲,则可以分为两类:作为文物点和博物馆的有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嵩岳寺、嵩阳书院和观星台;作为传统宗教活动场所的有少林寺建筑群、中岳庙建筑群。
如此历史悠久而又内涵丰富,如此绵延不绝而又生生不息,难怪,在2003年的金秋十月,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亨利先生与国家文物局专家莅临登封考察,被眼前的山寺庙宇所震撼,连连赞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以中岳圣山为观景和文化依托,真实地保留了中国历代礼制、宗教、科技和教育等各种主要建筑类型的最高代表作品,是这些建筑类型的初创制度和形式典范,并且凝聚着东方极具深远、广泛影响的文明传统的核心理念、信仰、科技和建筑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以乐观和宁远,见证历史指引明天
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发展的橱窗,直观、无声地诉说着不同时代的绚丽风华。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数十年钻研郑州文化,他说郑州拥有丰富的古建筑财富,“从9000年前唐户半地穴式居所到7000年前大河村‘木骨整塑’房屋,从4300年前古城寨廊庑式宫室建筑到3400年前小双桥夯土高台宫殿,从2000年前礼制建筑汉三阙到1500年前宗教建筑嵩岳寺塔,从700年前科技建筑观星台到400年前教育建筑嵩阳书院,从官式建筑中岳庙到民间府邸康百万庄园,郑州地区历史建筑遗存跨越时代之长、种类之丰富、价值之巨大、数量之众多,为全国少有”。
其中,嵩山历史建筑群的地位不可撼动。阎铁成说:“嵩山历史建筑群真实完整地保留了历史的原始风貌,保留了最原始的建造形态,保持着真实完整的历史格局。这些历史文物令人信服地记载了历史建筑的始建、变迁以及现存状况,以真实、丰富的历史信息,揭示了建筑群千载传承演变的过程、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历史文化真实的读本。”
面对如此浩瀚而又宝贵的建筑群,郑州市及登封市多年来深挖文化内涵,立志让静默的建筑有历史的回响,让文化瑰宝在今日弘扬。
“我们要加强文物的展示,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深入挖掘嵩山文化,为传承华夏历史文明凝聚力量。”登封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将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利用郑州市创建全域文物保护示范区的契机,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文物领域治理效能。
嵩山脚下,少林寺旁,几所武校内的习武声、诵读声不绝于耳。每年,数万少年来到这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及少林武术;每年,数万少年离开这里去全球各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少林武术。
建筑无声,历史无言,可是那些深入基因的文化力量和生生不息的希望,就在一代代少年雄姿英发的身影和灿若星辰的眼睛里。
天地之中”的文化读本


秦 华/文 李 焱/图
它诞生于中华文明前夜,为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奏响优美的序曲,照亮了华夏文明前进的道路,推动着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它打破了“上下五千年”的惯性认知,把我们的目光再往前推进了2000年,呈现一幅生态和谐、欣欣向荣的远古画卷,烙下了民族的原始印记。
它用熊熊烈火赋予泥土五彩霞衣,捏出色彩斑斓的彩陶,在历史的长河中摇曳生姿……
绵延数千年而不绝,代代相传而不衰。这束仰韶的文明之光,从远古一路闪烁到现在。
而黄河之滨、嵩山脚下的古城,作为仰韶文化中晚期代表性地域的郑州,更是写就了仰韶文化中最绚烂的篇章……
文明先声 源远流长
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的种子如雨后春笋迅速破土,茁壮成长,仰韶文化便诞生于这一时期。作为仰韶文化中晚期代表性地域的郑州,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考古学文化,因其首先发现于渑池仰韶村而得名。河南区域内的仰韶文化遗存非常丰富,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及郑州大河村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等,都是其典型代表。
据郑州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顾万发介绍,仰韶文化分为早期、中期、晚期,而中、晚期主要的代表性地域就在郑州,郑州先民在这个阶段做出了不同凡响的开创性贡献。
“此时正处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郑州地区的仰韶文化是当时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引领性甚至是核心性的文化,已呈现出一个社会的发展处于文明前夜的壮丽景观。”顾万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郑州地区的仰韶文化代表了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之后,郑州的这种文明模式逐渐辐射全国,成长为中华文明的主基因、主脉并延续至今。
在两千年的漫漫时光中,先民在黄河之畔、嵩山脚下进行农业生产和采集、渔猎活动,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历史文化学者阎铁成对此如数家珍: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版筑古城郑州西山古城、中国最早天象记录的郑州大河村天文绘图、中国最早丝织品实物的郑州青台丝织品遗存等,都是带有郑州地区典型特点的仰韶文化遗存。
“大河村遗址、郑州西山遗址、后庄王遗址、荥阳青台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等,它们同根同源,相邻而居,汇聚到一起,犹如文明的星火,在史前时期的中原大地上燃起了文明的火种,照亮了华夏文明前进的足迹,推动着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阎铁成认为,仰韶时期是中国文明前夜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发明了城池、丝绸、青铜冶炼等,仰韶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家畜渔猎发展,为以城为国的邦国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表示,仰韶文化时期,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兼容并蓄、多元文化互动交融的特征极其突出。郑州—洛阳一带的大河村文化以双槐树、大河村、西山、汪沟、青台等遗址为代表,呈现出四方通衢、文化汇聚的特征,这种文化的多样性不仅限于同期不同文化类型的汇聚与交互,也表现为不同时期多元文化的沉淀与融合,尤其是大河村文化蓄势中原,吸收并融合周边先进文化因素,走出了一条重民生、务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迈入中原地区最早的古国门槛,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从早期裴李岗的文明萌芽,到仰韶时期的突飞猛进,再到夏商周的文明成熟,中土、中原、中州、中国,就这样拉开了历史的帷幕。
文化火种 代代相传
源远流长,仰韶之花盛放千年;一脉相承,文化火种代代相传。
上个周末,市民刘先生慕名来到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访古寻胜,看着这一件件历经岁月的古老文物,听着讲解员娓娓道来那遥远而又亲切的故事,他想象着当年大河村民生产生活的场景,也感慨着仰韶文化的千年不灭、生生不息。
“这一件件绚丽多姿、工艺先进的彩陶,一栋栋奠定中国北方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基本形制的木骨整塑陶房……这些默默无语的遗迹、遗物,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史前文明高度发达的历史场景,先民们的智慧令人惊叹。”刘先生发现,我们现在用的许多东西,都能在这些文物中找到影子,比如,烙饼用的鏊、蒸食物用的箅子等,外形、功能都与先民们用的陶鏊、陶箅极为相似,这使他深深折服于仰韶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存,这土与火碰撞出的火花历经7000年而不熄,我们今天的服装、装饰、设计、园林、家具、舞美、民俗制品……林林总总、方方面面的审美,大部分都能从彩陶中找到原始审美印记。”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刘涛表示,历经7000年历史长河的淘洗,仰韶文化不仅得到流传,还在不断发扬光大。
若说起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典型样本,非大河村遗址莫属。这座中华文明起源和黄河文化的重要标志性遗址,坐落在郑州市中州大道与连霍高速交叉口东南,距黄河8公里处。
据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介绍,从1964年发现至今,大河村遗址已进行了30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万余平方米,发现各类房基60余座、窖穴500余座、墓葬400余座、壕沟5条,出土各类文物及标本2万余件。其中,包括我国同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仰韶文化著名的代表性文物——彩陶双连壶、白衣彩陶盆、白衣彩陶钵等。
“大河村遗址是一处完整记录中原仰韶文化发展演变全过程,见证黄河中下游史前生态景观及人地关系,具有较高文化技术成就的区域性中心聚落遗址。文化层堆积之厚、文化内涵之丰富、延续时间之长,是黄河流域数千处古遗址中的佼佼者。”胡继忠说,遗址规模庞大、发展序列完整,几乎包含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所有地方类型,遗址中各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层依次相叠,最厚处达12.5米,这层层叠起的文化层,完整记录了中原仰韶文化的产生、发展、繁荣,向中原龙山文化演进的全过程,厚厚的地层交相叠压,宛如一部厚厚的早期文明无字史书,为我们记录着华夏民族遥远而又清晰的发展轨迹。
大河村层叠的历史绵延3000余年而不绝,从仰韶时期到龙山时期,再到夏商时代,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大河村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缩影,见证着早期中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融合性。
迎风扬花 续写辉煌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化是这个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郑州拥有众多丰富珍贵的文化遗址。当前,郑州正聚焦“天地之中 黄帝故里 功夫郑州”定位,紧紧围绕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中的全国重地,充分展示华夏文明、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特征,努力打造“中华儿女的寻根之地、中华文明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积极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集中展示体系。
乘着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东风,以自然资源为骨、黄河文化为魂,黄河流域的颗颗珍珠正在穿珠成链,从“单打独斗”向“美美与共”转变。作为黄河文化之链中的一颗明珠,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进入园区,只见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内外装修。园区内,水系蜿蜒,新绿初绽,一派怡人风光。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郑州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的重要举措,建成后将集中展示具有7000年历史的仰韶文化。”胡继忠介绍说,根据规划,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2400亩,将以博物馆陈列、遗址本体保护和考古发掘现场展示、生态湿地景观、原始农作物种植等为载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着力讲好黄河故事之郑州仰韶篇,打造集遗址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修复、观光旅游等于一体,国内一流、在世界有影响力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目前公园建设工作进展顺利。
曾经,大河村先民通过勤劳、智慧的双手,在衣、食、住以及农业、手工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仅创建了自己的五彩家园,也给后世留下一段灿烂的文明史。
而今,受黄河文化、仰韶文化滋养的郑州人,受先民激励鼓舞、奋勇争先的郑州人,必将接过这文明的火种,续写新的辉煌篇章,将仰韶之光播洒到更远的地方、更远的未来……


武建玲 刘伟平/文图
车来人往的郑州繁华闹市区,矗立着一座并联式双塔。在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环境里,63米高不算“魁梧”,与郑州3600年的悠久历史相比,可以用“年轻”来形容。然而,这座塔......

相关小说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