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面,我在与他的接触中,看到了他的另一面,觉得他似乎并非完全如传闻中那般不堪;另一方面,之前那些负面的消息又像乌云一样,笼罩在我心头,让我无法全身心地去相信他。
而现在主编又在催促采访稿件,我该如何在这复杂的情感和任务之间找到平衡呢?
这个看似简单的采访,为何会变得如此棘手?
宋逸尘到底还有多少秘密是我不知道的?
在这看似平静的社区生活下,又会有怎样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
6 暗生情愫在救助站紧锣密鼓筹备的日子里,我和宋逸尘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
不知不觉间,那种微妙的气氛在我们之间悄然蔓延,像是春天里抽芽的藤蔓,不知不觉地缠绕交织。
这天,我正为社区公众号写一篇关于邻里互助的报道而发愁,素材总是不够丰富生动。
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宋逸尘在社区工作也有一段时间了,说不定他知道不少相关案例。
我找到宋逸尘时,他正在救助站的场地里,和几个工人讨论着搭建的细节。
阳光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他挺拔的身姿,那一刻,他专注的侧脸竟让我有些移不开目光。
“宋逸尘,”我喊了他一声,努力让自己的思绪回到正事上,“我在写一篇关于社区邻里互助的报道,你能不能给我提供些素材啊?”
他转过头来,看了我一眼,眉头微皱,似乎在思考。
片刻后,他冷冷地说:“我很忙,这种事别来烦我。”
我心里有些失落,但还是不死心地凑过去,“就耽误你一会儿嘛,你在社区工作,肯定知道很多这方面的事。
而且,这对提升社区形象也有好处呀。”
他看我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无奈地叹了口气,“好吧,你想问什么?”
我立刻来了精神,像个小记者似的拿出笔记本,“比如,有没有什么特别感人或者印象深刻的邻里互助事件呢?”
宋逸尘思索了一会儿,缓缓说道:“有一次,社区里一位老人突发疾病,子女又都在外地。
邻居发现后,不仅帮忙联系了医院,还垫付了医药费。
老人康复后,为了感谢邻居,经常帮他们照顾孩子,两家人的关系变得特别好。”
我一边记录一边点头,“这个不错,还有吗?”
他又接着讲了几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