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就看中了它宽敞的空间和改造潜力。
随后,他找来村里几个热心的青壮年,大家一起动手,经过简单的修缮,补好了屋顶的漏洞,重新粉刷了墙面,又按照制作竹篮的流程进行了合理改造,没多久,这里便成了他们崭新的竹篮加工坊 。
梁清妍则充分发挥她善于沟通的优势,在村里的大喇叭上广播招募新工人的消息,还挨家挨户上门动员那些赋闲在家的村民。
对于招募来的新工人,她亲自上手,耐心细致地培训他们竹篮制作的各项技能,从竹子的挑选、劈竹条的手法,到编织的花样和技巧,无一不详细教导 。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了村里人的大力支持,许多年轻人也被他们的创业热情所感染,纷纷加入进来,为竹篮生意注入了新的活力 。
然而,商场如战场,竞争无处不在。
就在他们的竹篮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村里突然来了几个外乡人。
这几个人穿着打扮和村里人截然不同,西装革履,手里还提着锃亮的公文包,一看就不是普通村民。
他们一来村里,就大张旗鼓地表示要收购竹篮。
他们给出的价格比梁清妍高出不少,还信誓旦旦地承诺可以先付款后交货。
这优厚的条件,一时间,让许多村民都心动了,大家想着既能马上拿到钱,价格又高,何乐而不为呢,于是纷纷把竹篮卖给了他们 。
梁清妍和迟野的生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加工坊里的原材料供应不足,原本堆积如山的竹子变得寥寥无几,订单也开始像退潮的海水一样不断减少 。
迟野有些着急,在加工坊里来回踱步,眉头紧皱:“媳妇儿,这些人太坏了,这不是故意和咱们抢生意嘛 。”
梁清妍却很冷静,她坐在一旁,手指轻轻敲着桌子,仔细分析了形势,缓缓说道:“他们能给出高价,肯定有他们的目的。
咱们不能慌,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冷静,要想办法找出他们的弱点 。”
经过一番深入的调查,梁清妍发现这些外乡人收购竹篮后,会进行二次加工,然后销往更远的城市。
但他们的加工工艺并不成熟,在二次加工过程中,常常因为手法不对、工具不合适等问题,导致竹篮的质量参差不齐 。
而梁清妍他们一直把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