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梁清妍就已打开杂货铺的门,摆放好货物,热情地迎接每一位前来的村民。
无论是帮忙挑拣生活用品的老人,还是买零食解馋的孩童,她都笑脸相迎,耐心服务。
但在这看似安稳的日子里,梁清妍内心并不满足于此,她深知在这小小的村庄里,要想真正改变命运,让家人过上富足安稳的生活,就必须寻找新的商机,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一日,迟野从集市归来,满头大汗,脚步匆匆地迈进家门,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还没等喘匀气,就迫不及待地对梁清妍说:“媳妇儿,我带回一个大消息!
隔壁镇子上有个大商户正在收购一种手工编制的竹篮,出价颇高,而且需求量极大。”
梁清妍听后,原本平静的眼眸瞬间亮了起来,心中一动,她想起村里的老人们大多都有编制竹篮的手艺,若是能将大家组织起来,制作竹篮卖给商户,岂不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她把这个想法告诉迟野,迟野当即一拍大腿,激动地表示支持:“媳妇儿,你这脑子就是好使,这主意肯定行!
咱这就去和乡亲们商量商量 。”
于是,梁清妍和迟野挨家挨户地走访,向村民们说明了他们的计划。
起初,村民们大多持怀疑态度,村头的李大叔皱着眉头,满脸担忧地说:“这竹篮真能卖出去?
万一卖不出去,咱们赔了本可咋办?”
还有张婶子撇了撇嘴,嘟囔着:“编制竹篮可太辛苦了,天天坐在那儿编,腰酸背痛的,我可不愿尝试 。”
面对质疑,梁清妍耐心地解释道:“叔伯婶子们,我打听过了,这商户信誉很好,在当地口碑极佳,只要咱们质量过关,肯定不愁卖。
而且咱们都是按件计费,多劳多得,总比在家闲着强吧 。”
迟野也在一旁附和:“是啊,大家就信我们一回,要是真出了问题,我们兜底 。”
在他们的努力劝说下,终于有一部分村民愿意尝试。
梁清妍亲自跑到村外的竹林,精心挑选了质地坚韧、粗细均匀的竹子,用板车一趟趟地拉回村里,分发给大家。
还特意把村里手艺最好的张大爷请来担任指导,张大爷虽然年纪大了,但精神矍铄,他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选材、起头、编织,确保竹篮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