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沈念禾摩尔斯的其他类型小说《轮椅少女与建筑师的奇迹逆袭全文+番茄》,由网络作家“苹果班”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凌晨四点零七分,电子钟的冷光爬上沈念禾的眉骨。她的助行器橡胶轮陷入第三块瓷砖缝——那道0.3cm的凹痕里,凝固着三年前母亲摔碎面杖时溅出的面浆,此刻在手机补光灯下,像嵌着枚微型月亮。“第101次尝试。”她对着镜头轻声说,左手拇指在触控笔上敲出摩尔斯电码——这是与粉丝约定的暗号,三短三长三短,代表“SOS”,却被解读为“StarOnSkin”。平板支架上的手机屏幕亮着,“裂缝里的光”直播间人数从999飙升至1024,弹幕如雪花般覆盖画面:“姐姐的手在发光!”“这面粉画能申非遗吧?”不锈钢操作台上,面粉堆成的微型丘陵间,触控笔划出的根须正穿透“520”裂缝。这个数字是她的幸运数字,源自母亲揉面时的节奏:左手32次按压,右手15次折叠,手...
《轮椅少女与建筑师的奇迹逆袭全文+番茄》精彩片段
凌晨四点零七分,电子钟的冷光爬上沈念禾的眉骨。
她的助行器橡胶轮陷入第三块瓷砖缝——那道0.3cm的凹痕里,凝固着三年前母亲摔碎面杖时溅出的面浆,此刻在手机补光灯下,像嵌着枚微型月亮。
“第101次尝试。”
她对着镜头轻声说,左手拇指在触控笔上敲出摩尔斯电码——这是与粉丝约定的暗号,三短三长三短,代表“SOS”,却被解读为“Star On Skin”。
平板支架上的手机屏幕亮着,“裂缝里的光”直播间人数从999飙升至1024,弹幕如雪花般覆盖画面:“姐姐的手在发光!”
“这面粉画能申非遗吧?”
不锈钢操作台上,面粉堆成的微型丘陵间,触控笔划出的根须正穿透“520”裂缝。
这个数字是她的幸运数字,源自母亲揉面时的节奏:左手32次按压,右手15次折叠,手腕翻转3次,恰好50次——但她偷偷加了20次想象中的父亲陪伴,凑成“我爱你”。
“又在搞这些虚头巴脑!”
林春芳的面杖砸在案板上,面团发出橡皮泥被捏爆的闷响,“昨天的剩面再不用就酸了,你想让客人吃馊包子?”
沈念禾抬头,迎上母亲围裙口袋里露出的手机屏幕——那是她最新发布的视频,播放量1.2万,点赞520,评论区第一条是“砚底生光”的留言:“建议用全麦面粉增加颗粒质感,光的折射会更有层次。”
“试一下嘛,妈。”
她拿起全麦面粉袋,金色粉末如流沙般落下,“全麦的麸皮能模拟混凝土的粗粝感,你看。”
触控笔在面粉堆里划出斜线,麸皮颗粒在补光灯下闪烁,像极了周砚舟测距仪的红光。
林春芳突然夺过面粉袋,剧烈的动作带倒了醋壶。
深褐色液体在地面蜿蜒,沈念禾想起十二岁那年,父亲的调色盘被母亲打翻在画布上,钴蓝色颜料在地板上晕开,形成与此刻 identical 的纹路。
“你爸爸就是被这些质感害死的!”
母亲的声音里带着十年前的颤抖,“工地围墙画得再漂亮,能当饭吃吗?
能让你按时交学费吗?”
手机直播间突然黑屏——流量耗尽了。
沈念禾蹲下身捡拾数位笔,触到裤袋里父亲的信,牛皮纸信封
上的红泥印章已被磨得模糊,那是父亲用她的胎发混着印泥做的“禾苗章”。
周砚舟进门时,智能门铃发出钢琴音阶般的提示音——这是他昨夜远程修改的音效,C大调的do音,对应沈念禾视频里禾苗破土的频率。
他穿着带环境光传感器的风衣,测距仪红光扫过满地狼藉,最终停在沈念禾颈后的胎记上,AI界面弹出警告:“生物特征匹配度87%,建议进行基因检测。”
“十个肉包,打包。”
他摘下智能眼镜,镜片上残留着建筑美学bot的分析数据:沈念禾的线条曲率与哥特式拱顶的力学弧度吻合度68%,“另外,需要帮忙清理吗?”
“不用。”
她抬头,睫毛上的面粉被补光灯照成碎钻,“设计师先生更擅长清理数据垃圾吧?
比如,删掉那些关于残疾人艺术的怜悯标签。”
这句话像根细针,精准扎进他左胸第三根肋骨下方——那里藏着小雨的事故报告,档案编号恰好是“残障艺术001”。
他蹲下身,帮她捡起触控笔,注意到笔杆上的咬痕深度为0.8mm,与他压力最大时捏钢笔的痕迹完全一致。
“我叫周砚舟。”
他将名片放在面粉堆成的禾苗顶端,金属质感的卡片上蚀刻着二维码,扫描后会出现3D建筑模型,“我们事务所的电梯按钮采用盲文+触感反馈设计,卫生间的助行器固定装置荷载150kg,经过1000次模拟测试。”
沈念禾挑眉,用触控笔扫过名片二维码,手机瞬间弹出周砚舟的个人主页:“无障碍结构革新者跨海大桥事故责任人”两个标签并列,浏览量最高的文章是《论建筑缺陷的美学价值》。
“所以,你想拿我当活体实验数据?”
她将名片插进面粉堆,“抱歉,我不接受数据殖民。”
林春芳突然发出压抑的尖叫,面杖重重砸在周砚舟脚边:“出去!
我们不跟疯子合作!”
醋壶里的液体溅上他的智能风衣,传感器立即触发自清洁模式,深褐色痕迹像魔术般消失。
“妈!”
沈念禾惊呼,“那是防水面料,很贵的!”
“再贵也是身外之物!”
母亲转身时,围裙口袋里的手机滑落,锁屏壁纸是沈念禾两岁时的照片——她正用左手抓着蜡笔,在墙上画歪
歪扭扭的星星,父亲的手覆盖在她手背上,形成“左手画星”的经典构图。
周砚舟捡起手机,锁屏密码框自动填充“520”,但他输入“0507”——那是跨海大桥事故发生的日期。
屏幕解锁,相册里满是包子铺的照片,最新一张是沈念禾用面粉画的禾苗,拍摄时间是凌晨三点十七分,像素信息显示拍摄者距离模特0.5米,呼吸频率18次/分钟,与他昨夜看视频时的数据完全一致。
“原来你早就知道。”
沈念禾低声说,颈后的胎记灼烧般疼痛,“知道我是谁,知道我在画画,甚至知道我每天凌晨三点会起来练笔。”
周砚舟沉默片刻,从风衣内袋掏出个U盘,外壳上刻着“裂缝力学001”:“这是你的视频生成的算法模型,每个像素都对应着建筑承重节点。
我没有监视你,只是......只是把我的缺陷,变成了你的设计素材。”
她接过U盘,金属外壳上的体温让她想起父亲的调色盘,“就像我父亲当年,把工地的裂缝变成画作,最后赔上了命。”
林春芳突然失控,抓起面粉袋砸向墙壁,白色粉末如暴雪般落下:“他不是画画死的!
是为了给你买数位板,冒雨去二手市场,被混凝土块砸中了头!”
惊雷般的沉默。
沈念禾感觉有什么东西在胸腔里轰然倒塌,父亲临终前塞给她的蜡笔突然在记忆中清晰——那支红色蜡笔,原来浸着未干的血迹。
“所以你讨厌画画,”她的声音像碎玻璃,“因为每幅画都是他的墓志铭。”
林春芳捂住耳朵,冲进后厨,柜门开合声中,沈念禾听见铁皮盒碰撞的脆响——那是父亲的遗物盒,里面装着他的画笔、红泥印章,还有从未拆开的数位板。
周砚舟的智能手表震动,显示沈念禾的心率超过120次/分钟。
他掏出测距仪,红光扫过她的瞳孔,AI提示:“应激反应,建议保持安全距离2米。”
但他反而走近一步,将测距仪放在她掌心:“这个借给你,当压力球捏。”
仪器显示屏上,他预先存好的代码正在循环播放: //light = pain × (1 - bias) 。
沈念禾摩挲着冰冷的金属外壳,忽然笑了,眼泪滴在屏幕上,
将代码晕染成“爱”的形状。
“谢谢。”
她轻声说,“但我更想要这个。”
她指着他风衣上的摄像头,“把直播流量转给我,我要让全世界看看,面粉能开出怎样的花。”
周砚舟挑眉,打开手机热点分享:“流量无限,但作为交换......”他看着她颈后的胎记,“告诉我,这个图案,有没有家族遗传史?”
沈念禾愣住,忽然想起父亲信里的最后一句:“你的胎记是星星的坐标,找到同频的人,就能照亮彼此的裂缝。”
她摸出红泥印章,在周砚舟的测距仪上盖下禾苗图案:“有位诗人说过,答案在风中飘。”
智能门铃再次响起,这次进来的是穿汉服的数码博主,手持360度全景摄像头:“听说这里有赛博朋克版的《天工开物》?”
林春芳从后厨冲出,正要驱赶,沈念禾却举起平板:“拍摄费用100元,含后期版权。”
她点开虚拟合同,“用区块链存证,收益三七分,怎么样?”
博主惊呼:“姐姐居然知道DAO组织?”
“我还知道,”沈念禾用触控笔在博主的汉服上画出动态禾苗,区块链标签实时生成,“每个裂缝都能成为NFT。”
林春芳看着女儿专注的侧脸,忽然想起丈夫葬礼那天,她在他口袋里发现的纸条:“如果我死了,就让念念用我的骨灰当颜料,她会画出最璀璨的星星。”
她转身走进储物间,输入密码打开保险箱,取出那个从未敢拆开的包裹——数位板包装盒上,贴着女儿百日宴的照片,父亲抱着她,两人脸上都沾着奶油星星。
直播间重新亮起时,沈念禾正在用全麦面粉塑造禾苗根系,周砚舟的测距仪被当作镇纸,红光扫过面团,形成天然的光影效果。
弹幕爆炸式增长:“这是建筑模型吧?”
“求姐姐出教程!”
“教程可以出,”沈念禾对着镜头微笑,右手咬住袖口稳定手腕,“但我有个条件:下次直播,带你们去看真正的裂缝力学。”
周砚舟的智能眼镜弹出通知:沈念禾的直播间被建筑圈KOL转发,标题是《当面粉遇见BIM:一场关于缺陷的浪漫实验》。
他看着画面中她咬袖口的动作,忽然想起自己压力最大时,会咬钢笔帽——这个习惯,始于三年前的暴
雨夜。
“周工,”助理发来消息,“AI分析显示,沈小姐的笔触与您的裂缝拓扑算法契合度提升至92%,建议立即启动生物力学联合实验。”
他回复:“准备材料,明天带她去看会呼吸的混凝土。”
窗外,晨雾正在散去,包子铺的玻璃上凝结着水珠,像无数个微型放大镜,将沈念禾的面粉画折射成彩虹。
林春芳站在后厨门口,手里攥着丈夫的数位板,屏幕保护膜下,是女儿用蜡笔写的字:“爸爸,我学会用左手了。”
<测距仪突然发出提示音,周砚舟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靠近了屏幕,与沈念禾的虚拟形象距离0.5米——AI定义的“命运相遇距离”。
他轻笑,在项目群里打下:“启动砚底生禾计划,坐标:禾香包子铺。”
七天后,沈念禾的短视频账号粉丝突破十万。
她坐在包子铺后厨,面前摆着周砚舟送来的压力感应触控笔,笔身内置的肌电传感器正在收集她的颤抖数据,同步生成的3D模型在平板上缓缓旋转。
“家人们,今天我们要做个疯狂的实验:用酵母激活混凝土。”
她对着镜头展示透明培养皿,里面是混有麦芽粉的生物降解材料,“这种材料遇水会膨胀,模拟禾苗根系的生长压力,周设计师说,这叫生物仿生承重。”
弹幕瞬间被“黑科技未来建筑”刷屏。
许妄的账号突然空降,刷了100个超级火箭:“沈小姐,敢不敢用我的Glitch算法给混凝土块做基因编辑?”
“有何不敢?”
沈念禾挑眉,将培养皿接入许妄的云端服务器,“但如果失败了,你要在我的包子铺当三天店小二。”
“成交!”
许妄的虚拟形象出现在直播间,银灰色短发闪烁着像素特效,“看好了,这是最新的量子随机算法,能让每个混凝土分子都有自己的想法。”
培养皿中的材料开始疯狂震动,麦芽粉颗粒排列成莫比乌斯环的形状。
周砚舟的视频通话突然切入,背景是轰鸣的3D打印车间:“停止实验!
生物降解率超过安全阈值!”
但为时已晚,材料如爆米花般膨胀,撑破培养皿,在操作台上形成扭曲的根系状结构。
沈念禾惊呼着后退,助行器撞翻了面粉桶,白色
粉末与麦芽金混合,在补光灯下形成流动的星河。
“这是......”周砚舟的智能眼镜扫描结构,AI语音颤抖着报告,“抗压强度提升300%,弯曲韧性指数突破行业极限!”
直播间彻底沸腾,弹幕如火山喷发:“这是混凝土还是生命体?”
“建议直接申报普利兹克奖!”
许妄的虚拟形象举起啤酒罐:“沈小姐,看来我要学包包子了。”
林春芳从后厨冲出,手里端着刚蒸好的包子,却在看见操作台的“怪物”时愣住:“这......像是你爸爸当年画的《生长的墙》。”
沈念禾转身,母亲眼中有她从未见过的光。
她忽然想起父亲的日记里写过:“混凝土不是死物,它只是在等待种子的唤醒。”
陈墨染的协会直播间突然弹出连线请求,老艺术家穿着改良版中山装,袖口别着电子墨兰:“沈小姐,我承认你的技术创新,但艺术的灵魂在于手工的温度,这些数据生成的线条......陈老师,”沈念禾打断她,用触控笔在混凝土根系上画出墨兰,“您看,当数字线条遇见矿物颜料,会发生什么?”
她喷上陈墨染送的红砖粉,根系瞬间染上暗红色纹路,在直播镜头的红外模式下,竟与陈墨染三十年前的画作《废墟兰》完全重合。
老艺术家的声音突然哽咽:“这是......是跨时空的对话。”
周砚舟的全息投影出现在直播间,“我们用区块链技术比对了您的笔触频率和沈小姐的颤抖频率,发现你们对断裂的理解,惊人地一致。”
弹幕飘起“破防了艺术终将相通”的字样。
林春芳悄悄打开“禾香妈妈”账号,发布第一条视频:女儿用左手画禾苗的侧影,配文:“原来她爸爸的梦想,一直有人在延续。”
视频瞬间登上热门,点赞数突破百万,第一条热评是林小夏的语音转文字:“姐姐的手在发光,那是星星的指纹呀!”
沈念禾看着母亲的账号,眼泪突然落下。
周砚舟的私信适时发来:“晚上七点,来事务所看样块测试,这次,我保证不会再让你受伤。”
她擦干眼泪,回复:“带十个肉包过去,设计师也要吃饭。”
夜幕降临时,沈念禾站在事务所门口,智能门禁系统
识别到她的助行器,自动打开无障碍通道。
电梯里的盲文按钮发出柔和的光,她按下“顶楼”,听见周砚舟的声音从扬声器传出:“欢迎来到裂缝力学实验室。”
测试间里,3D打印的混凝土块悬浮在磁力场中,许妄正在调整激光发射器:“准备好见证奇迹了吗?”
周砚舟递给沈念禾一副智能手套,指尖处有微型压力传感器:“用你的颤抖控制激光束,在块体上画出禾苗。”
她戴上手套,右手不受控地抖了抖,激光束在混凝土表面划出歪歪扭扭的线条。
但随着她逐渐专注,颤抖频率与磁力场共振,线条变得流畅而富有韵律,最终形成一株破土而出的禾苗,根系穿透块体,麦芽粉从裂缝中溢出,像金色的血液。
“成功了!”
许妄欢呼,“生物混凝土能根据艺术家的情绪自动调整结构!”
周砚舟的智能手表显示,沈念禾的心率与块体的应力波动完全同步。
他轻轻握住她的手,手套传感器传来的震动像蝴蝶振翅:“知道吗?
你刚刚创造了建筑史上第一个情绪承重结构。”
她抬头看他,实验室的白光照亮他眼中的浅灰,像暴雨后的天空。
测距仪突然发出提示音,显示两人距离0.3米,AI语音温柔响起:“已进入情感安全区”。
“周砚舟,”她轻声说,“我父亲的U盘里,有段视频是他用AI预测我的未来......预测到我们会相遇?”
他微笑,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里面是用混凝土碎块打磨的吊坠,内嵌麦芽种子,“我也做了个预测:这颗种子会在你的画里长成森林。”
她接过吊坠,感受到种子的轻微震动——那是生命的频率。
直播间突然弹出推送,陈墨染正在协会宣布成立“数字传统艺术基金”,首笔资金用于支持残障创作者的科技实验。
“看来,”许妄晃了晃手机,“老派艺术家也开始学抖了。”
沈念禾笑了,打开父亲的视频。
画面中,年轻的父亲站在工地围墙上,用红砖画禾苗,身后是尚未完工的建筑:“念念,如果你看见这段视频,说明爸爸已经变成了星星。
但星星不会熄灭,它们只是换了种方式发光。”
周砚舟将吊坠戴在她颈间,混凝土碎块与她的胎记完美贴合,
像块失落已久的拼图。
测距仪红光扫过吊坠,AI界面显示:“生命体征融合度99%,建议命名为砚底生禾。”
实验室外,城市的灯火渐次亮起,每盏灯都是个裂缝,每道裂缝都在等待被照亮。
沈念禾打开直播,展示混凝土禾苗吊坠,弹幕飘起无数颗虚拟星星:“这是我见过最浪漫的建筑材料!”
“姐姐的项链会发芽吗?”
“会的,”她对着镜头说,“只要有光,有裂缝,就会有奇迹。”
林春芳在包子铺看着直播,手里攥着丈夫的数位板,屏幕上自动弹出周砚舟的消息:“林阿姨,念禾的天赋来自您和伯父的基因,谢谢你们创造了光。”
她笑了,打开面粉柜,取出珍藏的红曲粉——那是丈夫调颜料用的,如今,她要用来做“星禾包”的内馅,让每个包子都包着星星的味道。
暴雨如液态金属般砸在事务所顶楼的玻璃上,周砚舟的VR头盔发出刺耳的电流声。
沈念禾冲进实验室时,看见他在虚拟暴雨中蜷缩成胎儿姿势,激光测距仪在掌心刻出深可见骨的红痕。
“周砚舟!”
她大喊,智能轮椅的压力传感器显示她的心率突破140次/分钟。
实验室的AI系统自动启动应急程序,天花板降下雾化喷头,释放含镁的香氛——那是周砚舟档案里记录的“安全感来源”:暴雨夜母亲煮的大麦茶。
他猛然抬头,VR眼镜下露出充血的眼球:“她在喊我......小雨,她的气球卡在护栏外......”虚拟场景中,七岁女孩的粉色气球正在数字混凝土的裂缝中挣扎,与沈念禾视频里的面粉禾苗形成诡异的镜像。
沈念禾抓起脑机接口设备,将触控笔接入神经传感器:“让我进去。”
她对实验室AI说,“调取周砚舟的事故记忆档案。”
数字空间瞬间重构。
她站在暴雨中的跨海大桥上,混凝土块如陨石般坠落,远处传来小女孩的尖叫。
周砚舟的虚拟形象在废墟中奔跑,激光测距仪的红光始终与护栏保持0.5米误差——那是他空间感知障碍的生理极限。
“看这里!”
沈念禾挥动触控笔,在数字废墟上画出禾苗。
混凝土块裂开的瞬间,麦芽粉如金色血液般涌出,根系缠绕住坠落的护栏,形成临时
支架。
虚拟小雨踩着禾苗根系爬向安全区,粉色气球变成发光的麦穗。
“缺陷不是终点,”沈念禾的声音在数字空间中回荡,“是新的支点。”
周砚舟转身,看见她颈后的胎记在数字暴雨中发出红光,与记忆中工地围墙上的红砖禾苗完全重合。
他忽然想起AI分析报告中的异常数据:沈念禾的基因里,竟携带与他相同的“空间感知障碍相关突变”。
“你父亲......”他抓住她的手,数字雨滴穿过他们的身体,“是不是也有测距误差?”
记忆闪回如刀片划过——十二岁的沈念禾站在父亲的葬礼上,牧师说他“看错了围墙高度”。
她突然明白,所谓“天赋”不过是基因缺陷的美丽代偿,父亲的画笔与她的触控笔,都是与世界和解的生存工具。
陈墨染的全息投影突然介入,老艺术家拄着智能拐杖,杖头的3D墨兰正在吸收数字雨水:“当年在工地,你父亲画完禾苗后告诉我,他能看见光的轨迹,却算不准自己的脚步。”
她挥动狼毫笔,在数字废墟上题字:“缺陷即天眼”。
现实中的林春芳冲进实验室,手里攥着染血的蜡笔和诊断书:“念禾,你父亲不是意外去世......他是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和你一样......”沈念禾感觉天旋地转。
周砚舟的智能风衣自动展开压力按摩模式,帮她稳定情绪。
诊断书上的文字刺痛双眼:“症状表现为肢体协调障碍,艺术创作能力可能伴随突变增强。”
“所以我画画的手感,”她轻声说,“是爸爸留给我的遗产。”
许妄的无人机破窗而入,投影出林小夏的虚拟形象:“姐姐快看!
网友用你们的基因数据生成了缺陷共生图谱!”
全息画面中,沈念禾与周砚舟的DNA链缠绕成禾苗形状,裂缝处闪烁着麦芽色的光点。
周砚舟摘下VR眼镜,现实中的暴雨不知何时停了。
他抚摸着沈念禾腕间的结痂,那形状与他的烧伤疤痕形成“缺陷拼图”:“知道吗?
你的每个颤抖,都在填补我的误差。”
陈墨染打开AR眼镜,扫描沈念禾的胎记,墙面浮现出父亲的红砖手稿:“他说,女儿的胎记是星图,找到对应的星座,就能看见宇宙的真相。”
周砚舟掏
出激光测距仪,对准沈念禾的瞳孔:“距离真相,0毫米。”
红光在她眼底映出星座轮廓——那是他昨夜在星图中发现的“裂缝座”,由七颗有瑕疵的恒星组成。
沈念禾笑了,用触控笔在他掌心画下第七颗星:“现在,我们都是宇宙的缺口,却能拼成完整的光。”
实验室外,彩虹穿透云层,照在陈墨染的墨兰全息投影上。
林春芳将染血的蜡笔放进生物降解盒,看着它逐渐分解成麦芽颗粒:“原来你爸爸的蜡笔,早就预见了今天。”
周砚舟的智能手表震动,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缺陷美学”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他握紧沈念禾的手,感觉到她的颤抖与自己的心跳同步。
“想知道我第一次看见你的视频时,AI说了什么吗?”
他轻声问。
“说我是难得的研究样本?”
“说你的线条,”他吻了吻她的指尖,“是上帝漏下的编程代码。”
“生长社区”工地被防爆护栏围得水泄不通。
保守派建筑师举着标语:“建筑不是画布!”
“拒绝艺术恐怖主义!”
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实时传输的画面中,沈念禾正在给混凝土块上色,许妄的Glitch特效让墙面呈现流动的像素裂缝。
“这是对建筑的亵渎!”
领头的老建筑师挥动拐杖,“你们这是在拿住户安全开玩笑!”
周砚舟站在脚手架上,智能安全帽的摄像头实时传输数据:“所有结构都经过1000次地震模拟,生物混凝土的韧性比传统材料高400%。”
他指向正在生长的禾苗,“这些根系就是天然的减震器。”
沈念禾打开直播,镜头扫过工地入口的“缺陷艺术墙”:自闭症患者的指纹画、视障者的触觉浮雕、轮椅轮印的抽象图案。
弹幕飘起:“这是我见过最有温度的工地!”
突然,人群中有人投掷燃烧瓶,精准命中生物混凝土试验墙。
火苗窜起的瞬间,沈念禾看见周砚舟冲向火焰的背影,与父亲当年扑向坠落混凝土的画面重叠。
“不要!”
她尖叫着推动轮椅,却被助行器卡住。
千钧一发之际,墙面的禾苗突然喷发阻燃麦芽粉,火焰在金色烟雾中熄灭。
“看到了吗?”
许妄举起灭火器,“这是会灭火的混凝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