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稻草帘子上看夕阳,看天空,那时候太阳的存在感很强,天空也如同文字里形容的异样蔚蓝。
二月二,龙抬头,要吃猪头肉。
清明前后,真的会下雨,要去山里认认真真的给先人们磕几个头。
端阳时节插艾草,正月十五放路灯,老祖宗留下来的节日,在那个时候还不叫传统节日,因为没有圣诞节,没有平安夜,所以节日,就叫节日!
每年的春节,是常生最兴奋的时候。
大地红的鞭炮,可以偷偷把它们拆下来,然后放在兜里,一个一个的放!
杀猪的时候常生会躲出去,不是害怕,而是闻不了内脏的气味。
他不吃任何动物的内脏,肥肉,肉皮,他喜欢妈妈做的凉拌排骨,喜欢妈妈给他炖的手撕肉。
只是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太晚,撑到那个时候也已经吃零食吃的太饱了,所以大年初一的正餐,才是最香的!
春晚的小品是那个年代语言类的风向标,一个梗一句话,会至少流传一年以上。
......家乡的雨依然酣畅淋漓,小学毕业离开学校那天,他终于不再顿感,依依不舍的看着一副一副深情的目光,离开学校。
路上,刚好又下雨了,那个时候淋雨是很少会感冒的,所以也根本没有那句淋雨会感冒的经验之谈。
那天常生在大雨中肆意的奔跑,他开始享受着身边所发生的一切,包括这场雨,淋在身上的感觉很好,也是他第一次体会到了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未来会怎样呢?
会不会像老师们形容的那样,期待的那样,希望的那样呢?
常生开始第一次思考起了这个问题。
未完待续......第三篇:懵懂的少年。
中学校,在乡里,路途更加远,所以一般的时候学生们要骑自行车。
常生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台自行车,虽然是二手的,但是主梁有并排的两根,铝合金的宽车圈,换了新轮胎,车闸,所以还是很拉风的。
上学呢,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条国道,距离会绕一些,但是道路平坦,可以骑行。
一条土路,直线距离,但是崎岖不平,可以步行。
初中一年三班,是常生的班级。
初到班级,老师还未到,学生们已经到的七七八八了,常生看到了三两个自己的小学同学,然后有一个旁边的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