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鹿灵李莎的女频言情小说《降魔人幽池·云谲鹿灵李莎大结局》,由网络作家“李莎”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李莎希达工作室创办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研究学者,道学院客座讲师。心理学博士在读、香港大学整合行销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曾于中山大学任职,并在韩国三星集团、周大福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担任集团高级管理职位。擅长传统文化在心理学方向和环境学的应用,并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所撰写的多篇学术性论文和专业性文章,已在《出版广角》《心理月刊》《财经界》《中国文艺家》《发现》《长江丛刊》《中国民族博览》《新教育时代》《科教文汇》等多家国家级专业期刊和国家级媒体刊登。已出版作品:《直觉力》《焦虑心理学》《潜意识之谜》《李莎的生活随想》《在难熬的岁月里》《孟婆传奇》系列。
《降魔人幽池·云谲鹿灵李莎大结局》精彩片段
李莎
希达工作室创办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研究学者,道学院客座讲师。心理学博士在读、香港大学整合行销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工商管理硕士。曾于中山大学任职,并在韩国三星集团、周大福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担任集团高级管理职位。擅长传统文化在心理学方向和环境学的应用,并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所撰写的多篇学术性论文和专业性文章,已在《出版广角》《心理月刊》《财经界》《中国文艺家》《发现》《长江丛刊》《中国民族博览》《新教育时代》《科教文汇》等多家国家级专业期刊和国家级媒体刊登。已出版作品:《直觉力》《焦虑心理学》《潜意识之谜》《李莎的生活随想》《在难熬的岁月里》《孟婆传奇》系列。
循环反复无穷已,今生长短同一规
人人都怪罪亚马逊热带雨林的那只蝴蝶,怪它无意煽动了翅膀,才引起了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龙卷风。
可《周易·系辞下》里写:“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唐朝诗人罗隐在《汉铙歌·芳树》里又写:“春夏作头,秋冬为尾,循环反复无穷已,今生长短同一规。”
很多回到过去科幻题材的电影,总是向我们用严丝合缝的逻辑展示,哪怕主角知道所有始末,妄图在过去某个关键事件节点更改未来走向,但如同水中捞月,镜中拈花,总是徒劳。
是命定,也是人定。
一件事情在最初,总是混沌模样,但已经内核完全、胚子初露,后来事态的发展,也只是在此基础、此轨迹上的滚雪球罢了,可是可惜,可叹总是有些人秉承着“一命二运”,于是认定人定胜天,哪怕借助外力。
这便是我创作“降魔人幽池”的初衷,想要以故事为载体,揭示一二道理。
理智都告诉每个人,孟子曾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人不能既要又要。
其实可是我们追根溯源,倒推回去,在这些人殊途同归,双手空空的结局前,在他们经历本可能没有的劫难前,在命运或许未见得对他们如此不公前,他们是不是放任了自己沸反盈天的心魔,得寸进尺地想要去填补、去染指自己不该丰盈的完整。
他们不是够傻,够痴,而是想得太多,要得太贪。因为贪,所以有了痴想,有了馋妄,有了心魔,竟以为那些本不可得的事物,能轻而易举触手可及。
这样的人,我在现实中见过太多太多,一切的不幸都只源于他们的执迷,他们放任自己的心魔。心魔滋生,深陷其中的人,宁愿要走火入魔,也不愿立地成佛,宁愿追逐沤珠槿艳的泡沫,拥有露水短暂易逝的快乐,握住摇摇晃晃快要破的气球,也不愿就此沉没,哪怕最终只能留下一个下落不明的结果。
于是,比起单纯粉饰自己,跌宕进流沙一般的假象,澎湃着海市蜃楼的幻觉的人,我更心疼那些明知“所有命运给予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知其不可为,偏偏为之的人。
他们知晓问题所在,结局昭然若揭,却无法自拔,做困顿之兽,做亡命之徒,祈求上天能垂怜,如怜悯罪人,让自己仅凭一己之力逆天改命,却只能反复着当初的反复,发生着曾经的发生,放逐着自我欺瞒,清醒地看着自己再一次沉沦,沉沦,沉沦到更深暗的地方,仿佛飞蛾扑棱,无边坠落,再悉数燃尽。
被命运凝视,被把玩,执取终成空。
人生在世,不过欲望二字,有灼灼野心是好事,想踮起脚尖去拥有,是好事,想追逐心中执念,是好事,想要求得圆满,也是好事,可是比起伶俜倥偬,双手空空,不如早早端正自己的心态,驯服脱缰的心魔,选择自我救赎,而不是自我无畏地、无脑地放纵。
俗话从来不是说,有多大野心,就去做多大事,都只是说,有多大容器,便只能盛多少水,多大的碗,便只添多少的饭。
野心,贪欲,执迷,馋望,这些太过宽泛,太大,太无边际,可能是生命并不能承受其重。
与其苦苦追寻自己生命所不能拥有之物,最终再鲜血淋淋地回首直视潦倒凄惨的人生,倒不如理智、坦然地接受,接受自己人生的不完美,接受寤寐求之,却求之不得,接受自己的不堪,中庸,普通,接受自己也只是芸芸众生中不出挑、不意外的一个,接受自己削尖了脑袋下巴都无法拥有,接受自己的眼前和当下。
学会放下和接受,如此简单,却也如此之难。
可能尝试着去说再见,会声音哽咽,可能尝试着走开,但是会步履蹒跚,可能尝试着放弃,还是会苦苦想着所想之物,可能很明显,没有TA,就快要崩溃。
但是就像人人都喜欢花,所以才会采撷下来,拥有它几日的春光和烂漫,可就像我在另外一本书《开元霓裳楼·风时序》里写的,阿史那连在面对着心仪的若桑姑娘那样怜惜地喃声道,“看来……该长在树上花开不败的,就不该让它随风而落啊。”喜欢花,不见得就要拥有,可能让它们继续长在枝头,反而我们能欣赏得更久一些。喜欢之物,也不见得就要掌握在手中,才能让人心生欢喜。
勿施于人,以己之欲。因为世界之大,人间物色,芸芸众生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路,各有各的归宿。
说到底,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做好自己一人之事罢了。
李莎
2023年5月5日于香港
在工作中,我每日都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各种人。我时常在想,人的漫漫一生中,做得最多的事是什么。
收到学生李莎的新文,又惊又喜。在灯下,细细翻阅,发现自己最喜欢的是《云阶篇》。明明人这一生,宛如草木的一生,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众人众生,循环往复,才可做到生生不息。
可是,“善可渡人亦可渡己。”此时,心存大善的云阶大师始终相信师父没有骗自己。
于是,他心系百姓,忧愁苦楚,哪怕泄露天机逆天而行,他也愿意独自吞下天谴的恶果。
那些上门求助的人,倘若只是祈求一菜一蔬,片刻的温存与转机,想必,云阶大师也会持续善良下去。
可是他却忘了,人类只是动物,哪怕是高阶的动物,也是最危险的动物,在他们看来,能知天命的云阶大师可手摘明月,可颠倒红尘,只要他们提,只要云阶大师肯,什么都唾手可得。
他们野心蓬勃,哪怕已经身陷囹圄,可还是想东山再起,想长生不老,羽化成仙,想貌若潘安,想富甲一方,想做仰之不及的人上人。
他们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欲望。
云阶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无需多言,就能将对方心中的猛兽捕捉殆尽,一点点亲眼见证了世间的丑陋和俗透。
可为了宣扬心中的善啊……云阶大师也曾徘徊过,彷徨过,犹疑过,却还是坚持下去。
人们佯装地虔敬簇拥,信奉他如若神明,门庭前的车水马龙,勾画出盛大虚幻的海市蜃楼。
命运的沙漏被重新流动,那些人的人生开始洄游,好像一切都很崭新,可是,强行拥有不该拥有的,本来就是虚空,就是捕风。
而怡城那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就如一场狂风骤雨,顷刻间颠覆云阶大师的所有认知,过境之后,只剩一片狼藉。
曾经万般对他人好又怎样,那些从前无根无蒂对他千恩万谢的人,都成了向他举起锄头的恶徒。他的善,从来没被善待过。
此刻的云阶大师千人踩万人唾,下场何其潦草。他终于发现,自己的美梦与热望是多么可笑。他又多么可笑,明明他也知“有人便有恶,有心便有魔”,他日日俯视众生,能看穿天命,却始终看不透人心。
又或许,他早就看透了人心,只不过他的天真与单纯,多年与世隔绝的清苦修行,让他执拗地相信,他的大爱最终会引导人们向善。
只是,云阶大师却忘了我们是人。
而他,也仅仅只是人。
怡城的瘟疫,是云阶大师心中的郁结,它凝结成疤,没日没夜提醒着他的可笑与荒唐。
于是,云阶大师从一个极端迅速走向另一个极端,他的风骨,他的寂静,他的清冷,他的净植翩翩,都荡然无存。他开始肆意拿捏人性,玩弄命运。反正那些人类急功近利,好走捷径,为达目的什么交易都愿意做,不如他顺应而为,替天而行。
他清醒地,迅猛地,任由自己走向沼泽深处,走向暗黑的夜,亲手放出了心中的那只猛兽。
又或许,从最初,在他用天机来扬善的时候,他心中的猛兽就被放了出来,只不过他掩耳盗铃地一路行走,自欺欺人着罢了。
他瞒过众人,甚至瞒过了自己,却不承想香缇一语击中,道破了他心中的恶,劈开了他的真面目。
原来,他在俯视众生,用反噬来惩罚众人的同时,却忘记了低头窥视自己的罪。
他强改天命,纵容人类欲望,揭露人心至暗心理,他下审判,甚至他杀戮。
他是修行者,明明应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可他修行了小半生,最终却选择肆意放出野兽,践踏一地的凄美蔷薇,任凭野兽攻击他人,也任凭自己奔向了毁灭和灰烬。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轻叹一声可惜,到底云阶大师也只是个人,连他都不能幸免。也不由赞叹李莎写故事,写虚构,写幻想,却也写尽人生百态,写透众生真实。
因为,活在这世上,我们每个人也都不曾幸免过。我们穷其一生,做得最多的事是填补欲望,也用理智和恪守与它们苦苦对抗斗争。
可又正因为如此,正因为同时拥有优根性和劣根性,我们才鲜活、立体、多面、高维度,我们才被称之为人。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猛兽,只是或许我们都应该学会懂得,事事小满即可,拥有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在得与失之间,都感恩馈赠,感激命运降临。
如何才能驾驭住心中的老虎,能轻嗅蔷薇,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只有这样,步履不停的人生才能明亮轻快许多。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毛利华
推荐者简介
苏牧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6年),香港中文大学杰出访问学者,北京电影学院“金字奖”第二届、第七届评审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荣誉》《太阳少年》《新世纪新电影》,其中《荣誉》16次印刷,为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艺术院校学生必读书。《荣誉》2004年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荣誉》修订版2007年入选教育部中国高校“十一五”国家级教材。2008年入选教育部中国高校“十一五”国家级教材精品教材。
主要科研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3年社科计划重点项目:《中外电影大师精品解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