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
一个……注定要踏上一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道路的人。
2觉醒的能力,像一扇突然打开的大门,让我窥见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属于物品的、沉默而丰富的世界。
但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我需要时间去适应,去学习如何控制这种能力,如何……在不引起任何人注意的情况下,去“聆听”和“解读”。
我辞去了博物馆的工作。
那里……目标太大,也太容易暴露。
辞职选择:降低能力暴露风险75%;但失去稳定收入和接触文物的便利——利弊参半。
但我别无选择。
我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在老城区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租下了一间小小的门面,开了一家……更不起眼的“旧物修复”工作室。
名字,就叫“拾遗”。
拾取遗落的珍宝,弥补历史的遗憾。
这是……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工作室很小,也很简陋。
除了几张工作台和一些基础的修复工具,几乎空无一物。
我没有急着招揽生意。
而是……开始系统地学习。
学习文物修复的知识,学习历史,学习鉴定技巧……这些,都是爷爷留下的笔记里零星记载,或者……我从图书馆、网络上搜集来的。
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与我的能力相处。
我开始尝试着,主动去“引导”我的能力。
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有意识地去“询问”?
比如,拿起一块碎瓷片,我会集中精神,在心里问:“你……来自哪个年代?
哪个窑口?”
与物品进行主动沟通:成功率随精神力集中程度提升;初期成功率约21%很难。
大部分时候,回应我的,依旧是……模糊的“情绪”或者……混乱的“画面”。
但偶尔,极其偶然的情况下,我能……捕捉到一两个清晰的“字眼”?
或者……一个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意念?
这让我欣喜若狂!
这证明……我的能力,是有成长空间的!
除了学习和练习,我也会……去那些古玩地摊、旧货市场转转。
不是为了捡漏发财(虽然……偶尔也会忍不住,“听”到一些蒙尘的珍珠,用极低的价格买回来,妥善保管),更多的是……为了“实践”。
在嘈杂的环境中,在真假混杂的物品堆里,锻炼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