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棉袄上的补丁摞着补丁,和记忆里历史课本上的照片一模一样。
“这是盘尼西林。”
我拧开玻璃瓶,用原主会的陕北话混着半吊子俄语解释,“得用蒸馏水稀释,打胳膊上,一天两次。”
赵铁柱盯着我手里的玻璃注射器,突然把枪拍在桌上:“你到底是榆林城的教书先生,还是西安来的特务?
咱红军的药名,你咋比卫生员还清楚?”
窑洞口传来咳嗽声,拄着枣木拐杖的老红军掀开棉帘,太阳穴上的弹疤在灯光下泛着青——是独立团王政委,原主记忆里,他会在三天后带队突袭国民党兵站,却因情报错误中了埋伏。
“让娃娃把话说完。”
王政委摸出个搪瓷缸,里面是已经凉透的小米粥,“上个月在榆林城,有人往咱联络点塞了张纸条,用铅笔写着‘8月15日,鹰嘴崖有伏’,笔迹和你现在写的药方子,一模一样。”
我盯着他放在炕沿的笔记本,上面画着榆林城的布防图,正是昨天夜里我借着“找茅房”的机会,用炭笔在土墙上画的。
原主的身体里,住着21世纪历史系研究生的魂,那些本该烂在图书馆里的战役时间、武器数据,此刻全成了能救命的密码。
“我男人是绥德师范的学生。”
谎话脱口而出,原主确实有个订了亲的未婚夫,三个月前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他临死前说,要把知道的情报交给红军。”
从棉袄里掏出用油纸包着的榆林城防图,上面用红笔圈着三个粮仓,“王疤子的土匪收了国民党的银元,下个月要劫咱从山西运来的盐。”
赵铁柱的枪慢慢放下,王政委的手指划过图上的红圈,突然指向我手腕上的银镯子:“这是‘德顺成’的老货,你男人家是榆林城的富户?”
我点头的同时,听见窑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卫生员小芹抱着空药瓶冲进来:“马姐姐,李参谋长退烧了!
他说、他说要见送药的恩人——”3 敌友难辨给李参谋长打完第二针盘尼西林时,窑洞外响起枪声。
赵铁柱踹开木门,枪管上滴着血:“国民党的骑兵连,离这儿还有二里地!
王政委让你跟着运输队往西山转移,药箱我来扛——不行!”
我按住他要掀箱盖的手,“盘尼西林见不得光,得用棉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