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其他类型 > 林缚言穿越123事……全文

第35章

发表时间: 2025-04-27
家祖上,曾在大胤开过义庄。”

他摸摸腕间的传家镯,上面的“护民”二字,竟与展柜里残页的金光产生了微妙的共振。

千里之外的山河书院,阿禾在最新的《民志》里记下:“今日教孩童辨认麦穗,有个乞儿说‘麦子熟了,天道就笑了’。

我忽然明白,原来天道的模样,就是百姓丰收时的眉眼弯弯。”

四、万代歌·自兹始青城山巅,无为子的继任者望着云海中浮现的历代护民者影像,终于读懂师父留下的《淮南子》残页:“所谓永恒,非器物不朽,乃精神永续。”

他将残页放入石盒,旁边是萧战天的斩雪刀、沈雪衣的琴弦、林缚言的狼毫——这些曾染血的器物,如今都成了书院的镇山之宝。

“师父,”小道童指着云海,“青衫客的身影又出现了!”

老道人笑了,云海中,现代研究员小陈与大胤林缚言的身影重叠,他们手中的残页与青铜镯同时发光:“傻孩子,那不是青衫客,是千万个不愿让百姓挨饿受冻的人,在时空长河里的回响。”

最后一片墨梅瓣落在护民鼎上时,远处传来新科“山河考”的唱名。

这次的榜首不是门阀子弟,而是个带着麦穗香的农家女,她的策论开篇写着:“民者,国之根也。

护根者,不必是青衫客,可为耕夫,可为织妇,可为任一具血肉之躯。”

林缚言的残页早已泛黄,却在每个冬至夜发出微光。

上面的山河图不再显形异象,因为它早已融入每个百姓的生活:义庄的粥香是它的墨,铁血盟的粮车是它的笔,听雪楼的琴音是它的韵脚——而千万个挺直脊梁的人,正在共同书写着,永不终结的山河弦歌。

当晨钟第七次敲响,阿禾看见书院门口的麦穗与墨梅同时开花。

她忽然想起曾祖母小满的话:“真正的天道,不是写在碑上,是长在百姓的念想里。”

于是她提起炭笔,在最新的民志扉页画下:青衫客已远,而千万个握笔的手、扛刀的肩、耕作的背,正在托起新的山河。

墨香混着麦香飘向远方,路过铁血盟的粮道、听雪楼的琴房、金陵城的民心钟,最终汇入历史的长卷。

在那里,绍圣三年的雪早已化了,而那年冬天种下的“民本”种子,早已在无数个春天里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