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炎望着天际的晚霞,终于露出释然的笑容。
他知道,仇恨的火焰早已熄灭,取而代之的,是如薪火般代代相传的信念与担当。
二十年后,忠烈祠前的槐树已需三人合抱,虬曲的枝干上系满百姓祈福的红绸。
祠堂内,萧家后人萧明正给孩童们讲述祖辈的故事,忽有快马疾驰而来,马蹄踏碎满地槐花。
“明公子!”
传令兵翻身下马,汗水浸透衣襟,“西域商队在玉门关外遇袭,领头的正是当年北狄余孽!”
萧明握紧腰间佩剑,这是萧炎临终前交给他的断剑,剑柄处萧家纹章已被摩挲得温润发亮。
他转身望向祠堂内“忠义千秋”的匾额,想起祖父常说的话:“守护不是枷锁,而是薪火。”
玉门关外,黄沙蔽日。
萧明带领“薪火营”残部抵达时,商队正被困在峡谷之中。
敌方首领手持弯刀狂笑:“萧家余孽还敢来送死?
当年没烧死你们,今日定要斩草除根!”
话音未落,箭矢破空而来,精准射落其头盔。
“北狄狼主的头盔,可还记得这处刀痕?”
萧明策马而出,手中断剑映出寒光——正是二十年前萧炎在战场上留下的印记。
敌方阵营顿时骚动,有人认出了萧家剑招,竟开始溃散。
此战大捷后,萧明在商队中发现了一卷残破的西域文书,记载着神秘的水利之术。
他突然想起祖父书房中那幅未完成的治水图,连夜快马加鞭赶回长安。
朝堂之上,萧明将文书与治水图一并呈上。
当今皇帝展开图纸,眼中闪过惊喜:“先生此策若成,黄河水患可解!
只是...”皇帝面露难色,“西北三州连年干旱,百姓易子而食,朝廷调拨的粮饷却屡屡失踪。”
萧明主动请缨前往西北。
他乔装成商人深入民间,发现当地官员与奸商勾结,将赈灾粮高价倒卖。
在“薪火营”的协助下,他们收集证据,一举端掉了这个贪腐网络。
当满载粮食的车队驶入灾区时,百姓跪地高呼“萧青天”。
多年后,黄河新堤落成。
竣工那日,皇帝亲题“薪火堤”三字。
萧明站在堤上,看着滔滔河水被驯服,远处村落炊烟袅袅升起。
一个白发老者颤巍巍地走来,递上一碗米酒:“萧家公子,当年要不是您祖父拼死谏言,哪有今日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