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了眼我身后的陆时宴,笑容僵了僵,“侯爷今日也来查账?”
陆时宴淡声道:“苏六小姐说有新法子核账,本侯拭目以待。”
库房内潮气扑面,樟木香混着霉味。
整面墙的柏木架上,账册按月份码得整整齐齐,算盘珠子在晨光里泛着包浆的光泽。
我伸手摸了摸账本,纸页上的墨迹晕染严重,不少数字被改过,用的都是古代的“草码”——Ⅰ、Ⅱ、Ⅲ之类的符号,看着头晕。
“李管事,麻烦取去岁冬至至今的采买账册,以及各院领物登记。”
我尽量让语气显得专业,“再备十张宣纸,十支狼毫,两盏新墨。”
李管事磨磨蹭蹭:“六小姐这是要做什么?
咱们侯府的账,向来都是这么记的……”陆时宴突然开口:“让你拿便拿,哪来的废话?”
他指尖敲了敲腰间的玉牌,那是皇帝亲赐的“如朕亲临”令牌,李管事立刻缩着脖子去搬账册。
我掏出手机,打开备忘录里的“复式记账表”模板。
没电了可不行,赶紧调成飞行模式——昨晚睡前电量跌到25%,今晨起床只剩23%,得省着用。
“首先,将每笔交易分为‘借方’和‘贷方’。”
我摊开宣纸,用狼毫画表格,“比如买进十匹绸缎,借方记‘库存-绸缎+10匹’,贷方记‘银钱-50两’。
各院领物时,借方记‘某院-绸缎-2匹’,贷方记‘库存-绸缎-2匹’。”
陆时宴盯着表格挑眉:“为何要记两遍?”
“如此可确保账实相符。”
我指着手机里去年的资产负债表截图,“就像侯爷出兵,需同时记录粮草辎重的出入,方能知晓损耗是否合理。”
他若有所思地点头,目光落在我晃动的银镯上:“小仙娥倒像个账房先生。”
查账从晌午查到申时,我捏着算盘的手指发麻。
古代算盘是13档,上二下五珠,和现代的七珠算盘不同,好在原主略懂珠算,加上现代会计的逻辑,总算理出点头绪。
“冬至月,夫人院领炭500斤,实际库存只减450斤。”
我指着账册上的修改痕迹,“李管事,这50斤炭去了何处?”
李管事额头冒冷汗:“许是、许是记账时手滑……”陆时宴突然抽出另一本账册:“腊月,琉璃阁采买翡翠镯子两对,记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