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抖音热门的其他类型小说《那个叫做老家的地方抖音热门最新章节列表》,由网络作家“扫院小僧2317”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磙转动,麦粒从麦穗上脱落下来,这叫“碾场”,碾上几遍后把麦秆翻过来再碾几遍这叫“翻场”,碾完后麦秆变成了麦秸,把麦秸垛成堆存放以后用来烧火做饭,把麦秸清理干净后剩下的就是麦粒了,但是这时候的麦粒并不干净里边还有没完全脱离的麦皮,这就需要用木掀将麦粒扬起来让风把麦皮吹走这样留下来了就是相对干净的麦粒,这个过程叫“扬场”,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人们往往灰头土脸,但丝毫不在意。只有这个过程结束了小麦装袋归仓,收麦才算告一段落。整个过程看似不复杂但真要干完颇费时间,麦收时间少说要持续一个来月,要是遇到下雨天那就更麻烦了,地面湿滑不能碾场就只有等,等到天好了麦场干了能碾场的时候才能继续进行,要是等久了割完的麦子就会生芽,这被称为“塌场”...
《那个叫做老家的地方抖音热门最新章节列表》精彩片段
磙转动,麦粒从麦穗上脱落下来,这叫“碾场”,碾上几遍后把麦秆翻过来再碾几遍这叫“翻场”,碾完后麦秆变成了麦秸,把麦秸垛成堆存放以后用来烧火做饭,把麦秸清理干净后剩下的就是麦粒了,但是这时候的麦粒并不干净里边还有没完全脱离的麦皮,这就需要用木掀将麦粒扬起来让风把麦皮吹走这样留下来了就是相对干净的麦粒,这个过程叫“扬场”,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灰尘,人们往往灰头土脸,但丝毫不在意。
只有这个过程结束了小麦装袋归仓,收麦才算告一段落。
整个过程看似不复杂但真要干完颇费时间,麦收时间少说要持续一个来月,要是遇到下雨天那就更麻烦了,地面湿滑不能碾场就只有等,等到天好了麦场干了能碾场的时候才能继续进行,要是等久了割完的麦子就会生芽,这被称为“塌场”,麦收时节最怕“塌场”。
而我最怕的是捡麦穗,麦子在地里收割完后难免会有掉落在地上没有收到打麦场的,本着颗粒归仓的原则就需要重新去地里捡一遍,捡麦穗是有讲究的,要趁着早上地里有潮气的时候去捡,等到天亮了天气热,麦穗发干易断不容易捡,于是早上四点来钟就要爬起来,我每次都是被揪着耳朵硬拽起来的,眼都睁不开的时候一手拎着袋子一手机械性的捡麦穗,父亲在揪我捡麦穗的时候总是会说“不好好学习以后只能干这个,咱家那辆架子车留给你”,我就是那时候被干活吓坏了才一直没提出放弃读书,后来直到我念警校的时候一到麦收季节我都会打电话给家里问今年有没有“塌场”,那时候母亲告诉我现在有了联合收割机,直接把麦收时间由一个月缩短到十天了,后来联合收割机普及了,麦收时间直接缩短到三天,到毕业工作之后就再没问过“塌场”这事了,现在“碾场扬场”这事成了历史,同样热火朝天抢收抢种的劳动场面也消失不见了。
父亲很诧异这么多年了还知道收麦的情况这么清楚,我笑而不答,三十年前的记忆早已镌刻在脑海里,没有任何东西能掩埋掉。
我自从结婚后基本就断了狐朋狗友的联系,回老家很少出门去玩,即便出去也是领
锅浆糊干什么?”
,我当时那个尴尬,忙解释说“这是我们老家特产”,之后数年每每提及此事都会被他们嘲笑一番。
现在生活好了煮稀饭时候放上各种米、豆之类叫做“粥”,我喜欢煮红薯,所以每次回老家都会标配“红薯糊涂”。
吃过晚饭和父母看着电视聊着天,从时事政治到家长里短,从村东头到村西头,说一些新鲜事也叙一叙陈年烂谷子,每次都是母亲催促方才结束。
等他们躺下,我便一个人来到院子里感受些凉风,这一刻城市的喧嚣与纷扰已经远去,心中满是宁静与安详,邻里邻居已没有几户人家在家,晚上再听不到四处的狗吠鸡叫。
村里有多少户、多少人,我一直没搞明白,只知道村里分了五、六、七三个生产队,我们家是七队,而一、二、三、四四个队在哪里我也是近几年才知道,原来我们三个自然村合为一个行政村,那两个自然村平分了四个队,而我们村独占了三个队,小时候一直觉得村子挺大,印象中从来没有跑遍过全村,现在想想这不仅与地域有关还和人口有关,那些年和我同龄的人很多,单单我们七队上下几岁的同龄人男男女女二三十人,上学放学在一起玩就得分帮分组,根本无暇再去跑遍全村别的队找人玩,等到上初中时开始同学之间串门这才跨区域活动稍加频繁,慢慢的上了高中,人群开始了第一次大的分化,不少初中毕业不念书的开始陆续外出打工挣钱,接受社会的磨砺和锤炼,在一起的时间少了,偶尔碰上话题更加丰富距离却越来越远,更多的交流在几个读高中的同学之间,不过那个时候每月休息一次,一次在家待上一天两晚上,充其量也是半天时间凑在一起谈谈学校谈谈老师谈谈哪个公认的漂亮女生,就是不谈学习。
那时候街上还是热闹的,我们十五六岁还是小孩,我们的父辈四十来岁正当年,天热的时候邻里邻居还会各自端着饭碗来到街上边吃饭边聊天,天南海北鬼狐精怪,畅所欲言,没人去核对真假对错,只图一乐。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大街犹在街两旁的房子高了,大街显得更窄了,街上的人却少了,当初的小姑娘早就嫁了,当初打工的依然在
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好一个淡泊名利,闲适隐逸,超脱世俗的理想世界啊。
父亲不停的拿手机拍照,一边拍照一边询问我怎么拍好看,母亲则东看看西看看,一会儿是我们的模特一会儿又好像一个小跟班儿。
父母干了大半辈子农活,如今愿意出来走走看看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
我想带着父母到市里去逛逛,但是他们不愿意去,说是在鹤壁我弟弟那里天天外边逛,这是真的,但还有一点就是父母他们这一代人是穷过的始终不愿意多花钱。
一连几天我们都是在镇上转转村里邻居家串门,偶尔会看到几个妇女凑一块打扑克,母亲说现在队里能凑齐一桌扑克都实属不易。
家里房后就是一片麦田绿油油的,除了有几根电线杆和纵横的几条乡间土路,放眼望去整个就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傍晚和父母在麦田边散步,回忆着小时候收麦的景象,那时候收麦通常是全家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还会邀请亲戚朋友帮忙,大家分工明确,齐心协力完成收麦任务,因为没有现代化的联合收割机,人们只能用镰刀一把一把地割麦子。
人们弯着腰,在金黄的麦地里辛勤劳作,从清晨一直忙到日落。
割麦是个技术活,需要掌握好力度和角度,既要把麦子割下来,又不能伤到自己,我有没有动手割过麦子我已经没有印象了,大概是没有。
割下的麦子要成堆放好,便于搬运和储存。
一般一块地割完后统一装在架子车上,用绳子捆好拉到麦场里,跺起来,等着统一打场脱粒,麦子运到麦场后,要先进行晾晒,等麦子干透后才能打场脱粒。
过去常用的方式是牛拉石磙碾压,我记事起就有了拖拉机代替牛拉石磙碾压,但是拖拉机很少,一个生产队就那么几台,各家各户得排队等,那年头谁家有拖拉机那绝对是大户吃香的活,随着石
我住在山东威海,我的老家在河南漯河,这一海一河相距一千公里。
我已经四年没有回老家了。
前三年是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去年是因为父母居住在河南鹤壁,我的时间、孩子的时间要凑上父母的时间才好,凑来凑去不合适又滑过了,回老家看看的想法一直萦绕心头。
今年三月中旬父母要回老家住住,我决定不再凑时间自己先回家看看。
下午两点半下了飞机,联系租车公司办理车辆交接手续,设置导航开始自驾回家之旅,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那是一种交织着熟悉与陌生、亲切与感慨的独特体验,两个小时下了高速转入省道、县道,窗外的景色由灰黄渐次转为嫩绿,大片大片的麦田一眼望不到头,这在威海是完全看不到的。
现在但凡出门我几乎是完全屈服于导航,跟着导航走街串户,不知不觉中一些脑海里曾熟悉的地名出现在路牌上,我知道家近了,心里一下子踏实了。
田间掠过一些桃树、油菜地,桃花只是露出点粉白,油菜花已经盛开了,一片片淡黄,不仅在田地里,路旁的小沟沿,谁家院落的门口散落着,一股股清香飘入车内,淡淡的有点甜,沁人心脾。
我索性降下车速把车窗打开,任由凉风裹挟着泥土味和花的清香吹进来,那是故乡的味道让人沉醉让人舒畅。
走到村口的时候正对着夕阳,通红的夕阳宛如一个巨大的火球悬挂在天边,火球的周围散发着金色的光芒。
远远的望见父亲像往常一样在房后的胡同口等我,他的影子在夕阳下拉的很长,我的心中顿时满是愧疚,虽然每周都会和父母电话、视频,但网络终究是虚拟代替不了现实,只有在身边才会心安。
车停在家门口原来的地方,家和以前一样,正房是青砖蓝瓦的四间瓦房,带一个院子,院子的东侧有两间厢房用做厨房,院子西侧有菜地、洗漱间和几棵果树,几十年几乎没有变过。
只不过老式的瓦房在东西邻居楼房的映衬下就像一个窝棚。
关于房子父亲也有过拆了重修的想法,但这个想法一说出来就被母亲否决了,我和弟弟知道后投了中立票,但实际意见也是否决票,母亲的意思主要是我和弟弟都在外地安家落户
外地打工,当初读书的都在外地安了家,当初我能叫上名字的小娃娃,如今也都成了家搬到了城里,当初正当年的父辈们,不少已经入了土,有的跟着孩子去城里看孙子。
还好,有几个看着我长大的老邻居知道我回来,上门寒暄一番,唠唠家常,他们看到我总是会提到从前,那也是他们的青春。
每次回老家之前都有走走全村的想法,但每次都没有实现,这次更不想去走了,我怕尚存的老人已经不认识我了,而年轻的人本就不认识我。
我忍不住还是用无人机拍摄了村子的照片,镜头下村子方方正正就像一张小小的邮票,这次着实印在了我心里,我却莫名一种担心,不知道这张邮票还能坚持多久,恐怕有一天,我还记着他,他却忘了我。
老家的春总是来得突兀,气温也像跳舞高高低低有时绵长有时急促。
花花草草也是一样,昨日还含苞待放,今晨便是一树桃花。
每年的清明节前三周,老家的桃花就逐渐盛开了,桃树园主要集中在镇驻地“十五里店”,沿着东西主干道的北侧,一片一片的桃树,绵延五六公里,桃树分属于各家各户,桃树园子大小不一,排列得也并不整齐,东一株西一株,倒像是随意撒下的种子,自己长成了这般模样。
到了清明前一周,也是桃花最盛开的时候,镇驻地开始唱大戏,最接地气的豫剧连唱五天,这被称为”桃花会“。
亲戚朋友借着”桃花会“的五天来回走亲访友喝酒聊天,踏青旅游的人们一股脑涌向桃花林,欢声笑语赏花拍照,小商小贩也将摊位驻扎在田间地头,走累了可以在地头吃一碗炒凉粉,喝一碗胡辣汤,当然吃饭期间最怕刮风,大风一刮你很容易能在炒凉粉里吃出泥土的味道。”
桃花会“的习俗至少在三十年前就形成了,印象中早在三十年前我在县城读高中的时候就有”清明踏青哪里去?
十五里店看桃花“的说法。
我们学校门口有一站牌6路公交车可以直通到镇上,每次回家我也多坐这班车,当然这也成了看桃花最抢手的专线,虽然说坐车的人很多但因为离始发站近,所以我每次虽不能奢望有座位但保证能上车。
从三月中旬开始周末6路公交车上人就格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