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年,早有松动,袁丰即二十岁就得举茂才,历史上曹操、袁术等大族子弟也都是二十出头就举孝廉出仕,但寻常地方豪族又岂能有此资源、待遇。
毕竟,原则是大多数人的原则,而终将被少数人所打破。
那么为何如今又愿意在县府出仕呢?
一则是因为袁丰此人。
论出身、论才学,此人早晚能比肩父、祖,位列三公、九卿之位,趁早抱大腿是一条绝好的出路。
袁丰如赏识他们,亦大可通过其父、叔之关系,给他们出身、前程。
二则是因为黄忠。
黄忠昨日带袁丰名刺先行拜访,对族父及两位族兄极力劝说,盛赞袁丰之才能、器宇,言之如潜龙之在渊,猛虎之雌伏也,早晚能虎啸龙吟。
扬、威二子甚服黄忠之才、识,便有意动。
至于幼子为何没有一并举荐,一则确是尚年幼,未到出仕之时,二则世家大族惯会多线投资,留条后路,只怕这幼子是要继续养望,待价而沽了。
双方初步试探,均甚满意,但毕竟初见,一方不可能立即就许下高官厚禄,另一方也不会立刻纳头便拜,投效麾下。
相互恭维几句,便又转换话题。
“丰听闻江陵县内,豪姓莫出黄、陈之右。
不知这陈氏有甚家学,贤才较君家何如?”
黄振闻言,面露嫌弃之色,“陈氏恃强凌弱、聚众霸凌,豺虎之俦也,吾家世代清名,羞与其同列。”
袁丰早闻陈氏豪横,郡丞张玄亦甚忧虑,却不料同为地方冠姓,黄氏竟是丝毫不留情面,厌恶之甚溢于言表,纳闷道,“族长何出此言也?
我冠这陈姓人才辈出,郡县大小吏员、乃至县卒之中均不乏出自陈姓者,难道不是郡县之栋梁么?
历任主官均委重任于之,难道不能称贤德么?”
袁丰本自世家出身,又有后世之见识,岂能不明其中道理。
这话其实是试探,就是要引黄振详说。
这黄振也不矜持,朗声道“上欺主官、下残黎民、中睥士绅,此等作为何称贤德?”
袁丰又追问,“吾闻前任太守德劭望隆、刚毅猛鸷,又岂能容他?
既恶名昭著,明正典刑即可缉拿惩治,出仕虽广,一言可逐归家,陈氏虽众,焉敢造反也?”
数句铺垫,袁丰终于问出了最重要、也是他最担心的疑问。
黄振神秘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