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文件,就是一些电影和音乐。
社交账号更是简单,几乎不发动态,像个与世隔绝的人。
他似乎刻意抹去了自己的过去,或者说,他现在的生活,就是一个全新的、无懈可击的身份。
这反而让我更加不安。
一个人怎么可能把过去抹得如此干净?
除非,他在刻意隐瞒着什么。
我决定改变策略。
既然线上查不到,那就从线下入手。
我开始留意陆瑾年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他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几乎没有应酬,下班就回家。
他不抽烟,偶尔会喝一点红酒,但从不酗酒。
他喜欢看书,涉猎广泛,历史、哲学、经济,甚至还有一些冷门的社科类书籍。
更让我觉得奇怪的是,他似乎对金钱并不十分在意。
我们婚后,他主动将工资卡交给我,数额比他职位应有的收入要高出不少。
我问起时,他只轻描淡写地说是项目奖金。
他还定期会给一个匿名的慈善账户打款,数额不小。
我无意中看到过一次转账记录,追问之下,他只说是以前受过别人帮助,现在有能力了,也想回馈社会。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与“绑匪”形象截然相反的人:自律、博学、有责任心,甚至……善良。
可越是这样,我心里的疑团就越大。
一个曾经的绑匪,是如何在十年间完成如此彻底的蜕变?
他真的能完全摆脱过去的阴影吗?
我决定冒险,去挖掘那段被尘封的往事。
我借口整理旧物,回了一趟娘家。
在书房的旧箱子里,我翻出了十年前关于那起绑架案的报道。
报纸已经泛黄,字迹也有些模糊。
但那触目惊心的标题,依然让我指尖发凉。
“富商独女放学途中遭绑架,警方全力追查”。
报道很简略,只提到了绑匪索要巨额赎金,以及最后我被“意外”释放,绑匪逃脱,案件最终成了悬案。
报道里没有提及绑匪的任何细节,更没有头目的信息。
显然,警方当年掌握的线索也极其有限。
唯一的线索,是我当年凭着记忆,向警方描述过的一个细节:那个放走我的头目,手腕上部处似乎有一个烫伤的疤痕,形状有点像……月牙。
这个细节,我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包括我的父母。
这是我潜意识里,为那个放走我的“坏人”保留的一丝秘密。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