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曾国藩李少荃的女频言情小说《东邦伟人曾国藩(王纪卿译版)完结文》,由网络作家“【日】紫山川崎三郎著 王纪卿译”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支那之为国,四百二十一万五千方里(此处当为日本的方里。中国面积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译注),人口四亿余万,土地肥沃,物产繁阜,治民兴富,何为不成,何行不遂!苟有大英雄出,则世界遂不能压之;大英雄不出,则为世界赌场矣。紫山川崎君曾游支那,历禹域,超长城,察其壤土之肥饶,物产之繁殖,而问其内治,则纪纲紊乱,士气销沉,因慷慨悲愤,追慕曾国藩之为人,著东邦伟人一卷,论曾氏经世之功绩之有可取,载李少荃之言曰:曾氏之为人,临事谨慎,似诸葛亮,而宏度则过矣;发谋决策类陆贽,而阅历艰难则过矣;沉重笃实肖司马光,而战功勋业则过矣。呜呼,此三人者为汉唐宋之一大伟人,而曾氏一身兼之,岂不大英雄乎。川崎君评为东方华盛顿,非诬言也。夫支那与我为同文,为唇...
《东邦伟人曾国藩(王纪卿译版)完结文》精彩片段
支那之为国,四百二十一万五千方里(此处当为日本的方里。中国面积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译注),人口四亿余万,土地肥沃,物产繁阜,治民兴富,何为不成,何行不遂!苟有大英雄出,则世界遂不能压之;大英雄不出,则为世界赌场矣。紫山川崎君曾游支那,历禹域,超长城,察其壤土之肥饶,物产之繁殖,而问其内治,则纪纲紊乱,士气销沉,因慷慨悲愤,追慕曾国藩之为人,著东邦伟人一卷,论曾氏经世之功绩之有可取,载李少荃之言曰:曾氏之为人,临事谨慎,似诸葛亮,而宏度则过矣;发谋决策类陆贽,而阅历艰难则过矣;沉重笃实肖司马光,而战功勋业则过矣。呜呼,此三人者为汉唐宋之一大伟人,而曾氏一身兼之,岂不大英雄乎。川崎君评为东方华盛顿,非诬言也。夫支那与我为同文,为唇齿,余愿复生大英雄若曾国藩者,压倒世界XX,则非特支那帝国之为幸,亦我神州之幸也。
明治三十六年四月
古香秋月种树撰
题词
洞庭南去蛰龙蟠,维岳降神亦盖棺。
戎马关山烽火急,君臣社稷水鱼难。
文章一代庐陵正,人物千秋诸葛完。
笔下英雄呼不起,定知邻局壮心寒。
明治癸卯佛生后二日
宁斋主人弌
曾国藩与时代
▽庚子杂感诗 ▽拿破仑霸业没落后欧洲的局面 ▽英国与海上权力 ▽大清国的隆盛期 ▽户部剩余金七千余万两 ▽内忧之兆 ▽南京条约 ▽纪纲衰弛,国力疲惫 ▽群盗会匪思乱 ▽咸丰帝 ▽简练军实的奏疏 ▽时势的健儿
庚子杂感诗
碣石逶迤起阵云,楼船羽檄日纷纷。螳螂竟欲当车辙,髋髀安能抗斧斤?但解终童陈策略,已闻王歙立功勋。如今旅梦应安稳,早绝夭骄荡海氛。
以上是道光庚子那年曾国藩感慨时事寄予其友郭筠仙(郭嵩焘)的一首诗,因为曾国藩进入翰林之际,正是清朝衰乱之时,曾国藩慨然以忧国为自任,决非偶然。
拿破仑霸业没落后欧洲的局面
曾国藩出生于嘉庆辛未之岁,西历1811年,当时拿破仑的霸业已达于顶峰。第二年有莫斯科战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皇帝的霸业俄顷落地。1814年,反拿破仑四国同盟(英俄普奥)成立,下一年瓜分欧洲的维也纳会议召开,奥地利大臣梅特涅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控制的神圣同盟成立。
英国与海上权力
作为反动和平政策的结果,欧洲均势的基础得以建立,时间正值曾国藩出生;也是在这个时候,作为欧陆和平的结果,英国扩张海上权力的版图,逐渐在东方占据雄飞的位置。
大清国的隆盛期
大清国的隆盛期,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达到巅峰,而衰乱的发端则是在嘉庆初年。圣祖(康熙帝)即位以后,足以平定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的叛乱,于是以云、贵、川、湖、闽、粤、陕、浙、江西等省为战场,年收入中损失三分之一,一时开了以捐款换取官位等级的先例,三年间仅得二百万两银子,由此可以想象当时国内的疲弊。
户部剩余金七千余万两
然而,康熙帝其后绥服蒙古,亲征准噶尔,康熙六十年,日本享保六年,西历1731年,户部的余款达到八百万两,雍正年间积累至六千余万两,由此可知其富强是与军功武略分不开的。世宗(雍正帝)时,因前后两征厄鲁特,开销了大半余款。高宗(乾隆帝)初年,户部余款减至二千四百余万两。而高宗在一代之间稳定四疆,征战廓尔噶,平定大小金川,六巡江南,在乾隆四十一年,日本安永五年,西历1776年,户部余款有七千余万两。乾隆四十六年,日本天明元年,西历1781年,户部余款有七千八百万两,该年可谓清朝的极治和极盛了。
内忧之兆
高宗在位六十年之久(自日本元文元年、西历1736年起,至日本宽政七年、西历1795年止),其版图的扩展比雍正年间翻了一倍,近邻诸国的宾服超过了康熙时代,而且文物制度灿然,呈现出中国历史上几乎未曾有过的美观。然而盛极衰之始,乾隆末年纪纲渐弛,有湖南、贵州的红苗之变,内忧前兆渐显。到了仁宗(嘉庆)之时,白莲教蔓延五省,前后九年,虽然逐渐加以平定,但军费已耗费二亿两银子。海寇蔡牵安盘踞南方,蹂躏两广闽浙之地,至嘉庆十五年方始平定。又,天理教李文成、林清之辈骚扰山东、直隶地方,陕西也有箱贼之警。民心乖离,已现大乱渐将发生之兆。
南京条约
仁宗崩,宣宗(道光帝)即位,有回民张格尔之乱,官军大举苦战七年之久,得以渐渐平定。但举朝醉生梦死,地方总督、巡抚也不得其人,粉饰太平,贪一日苟安,不留心国家的前途。而道光十六年以后,发生了处理鸦片的问题。道光十九年己亥,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奔赴广东,焚毁英商的鸦片,第二年即道光二十年庚子(日本天保十一年,西历1840年),中英两国的和平交往因此而破裂,所谓的鸦片战争爆发,清军连战连败。道光二十二年壬寅(日本天保十三年,西历1842年)签署南京条约,约定中国给英国割让香港,并开放上海、厦门等港口,赔款六百万两白银,作为鸦片赔偿金。这段时间,正值曾国藩进士及第,步入翰林。
纪纲废弛,国力疲惫
南京条约签字批准的正式交换,于道光二十三年癸卯(西历1843年)在香港举行,虽然暂时缔结了和平局面,但是纪纲衰弛、国力疲敝、兵备废颓的真相,逐渐暴露出来。
群盗会匪思乱
汉族社会的士民不得志于当世,不甘永远雌伏于草莽,煽动群盗会匪,思乱之人接踵而起。到了道光末年,果然见到洪秀全的崛起。而北京政府上无英君明主,下无名宰贤相,文恬武嬉,毫无猛省之兆。
咸丰帝
宣宗崩,文宗(咸丰帝)立。曾国藩深忧国家的前途,屡次上疏,论及大计,提出振肃纲纪,举贤才,修兵备。
简练军实的奏疏
例如,咸丰元年辛亥(日本嘉永四年)的《简练军实疏》(亦名《议汰兵疏》。——译注),可见其意见之一斑。这份奏疏首次指出:天下大患,在于国用不足,兵伍不精。
兵伍之情状,各省不一……大抵无事则游手恣雎,有事则雇无赖之人代充,见贼则望风奔溃,贼去则杀民以邀功。章奏屡陈,谕旨屡饬,不能稍变锢习。
至于财用之不足,内外臣工,人人忧虑。自庚子以至甲辰,五年之间,一耗于夷务,再耗于库案,三耗于河决,固已不胜其浩繁矣。乙巳以后,秦、豫两年之旱,东南六省之水,计每岁歉收,恒在千万以外。又发帑数百万以赈救之。天下财产安得不绌?宣宗成皇帝每与臣下言及开捐一事,未尝不咨嗟太息,恨宦途之滥杂,悔取财之非计也。
曾国藩进而论及乾隆十七年增兵一事是兵饷多寡的一大转机,而裁汰兵员则是当务之急。
医者之治疮疤,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羸兵,盖亦当量为简汰以剜其腐者,痛加训练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则武备之弛,殆不知所底止。自古开国之初,恒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北宋中叶,兵常百二十五万,南渡以后养兵,百六十万,而军益不竞。明代养兵至百三十万,末年又加练兵八十万,而孱弱日甚。我朝神武开国,本不借绿营之力。康熙以后,绿营屡立战功,然如三藩、准部之大勋,回疆、金川之殊烈,皆在四十六年以前。至四十七年增兵以后,如川、楚之师,英夷之役,兵力反远逊于前。则兵贵精而不贵多,尤为明效大验也。……近者广西军兴,纷纷征调外兵,该省额兵二万三千,土兵一万四千,闻竟无一人足用者。粤省如此,他省可知。言念及此,可胜长虑。
曾国藩由此而论及裁军之后军队的训练方法,请皇帝亲自举行大阅兵:
若夫训练之道,则全视乎皇上精神之所属。臣考本朝以来大阅之典,举行凡二十余次。或于南苑,或于西厂,或于芦沟桥、玉泉山,天弧亲御,外藩从观,军容一肃,藩部破胆。自嘉庆十七年至今,不举大阅者四十年矣。凡兵以劳而强,以逸而弱。承平日久,京营之兵既不经战阵之事,又不见搜狩之典,筋力日懈,势所必然。伏求皇上于三年之后,行大阅之礼,明降谕旨,早示定期。练习三年,京营必大有起色。外省营伍,势难遽遍,求皇上先注意数处,物色将才,分布天下要害之地。但使七十一镇之中有十余镇可为腹心,五十余万之中有十余万可为长城,则缓急之际,隐然可恃。天子之精神一振,山泽之猛士云兴,在我皇上加意而已。
曾国藩的话说得痛快淋漓,足以搅破满朝太平的昏梦。而文宗未能采纳曾国藩的忠言,未能断然革新政治,振整兵备,所以未能防止大乱将起的局面。
时势的健儿
曾国藩当年在述怀诗中写道:
蜒雨蛮烟日日催,侧身周望重低徊。海滨膏血深无极,帐下笙歌自莫哀。安得贾生时痛哭,可怜杨仆本庸才。投章欲问茫茫意,何处通天尚有台?
经国济民之志,慨世伤时之泪,写在这五十六个字之中,可见曾国藩也是时势的健儿!
大经世家
▽时艰忆伟人 ▽华盛顿、俾士麦、加里波第 ▽大经世家的本领 ▽东方的华盛顿 ▽李鸿章对曾国藩的评价 ▽中华帝国建设伟业集大成者在哪里
时艰忆伟人
“时艰忆伟人”,这不仅是诗人的感慨。我曾游历禹域,看到其版图广大,山河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看到人民的状况;然而举目四望,纪纲废弛,霸图销沉,满目悲凉,所谓“正气扫地山河羞”;目击现状,也曾慨然浩叹。回国后,与客人把酒而谈,论及东方局势,历数近世俊杰,每每想见曾涤生国藩的高风清节,巍然高耸,超立于物表,不得不追忆其人。
华盛顿、俾士麦、加里波第
华盛顿是世界第一流的经世家,俾斯麦也是第一流的经世家,加里波第也是第一流的经世家。曾国藩与华盛顿、俾斯麦、加里波第相比,虽然性格各异,但就其格局和人格而言,绝不在他们之下,不会下居于第二流的经世家。请看华盛顿统率义兵,抗击英军,终于完成创建美国的伟业;曾国藩则提领湘勇,征讨长毛,立下戡定太平军的大功。俾斯麦辅佐威廉一世,披甲从戎,伐奥挫法,完成统一德意志联邦的大业;加里波第奉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皇帝之命,扫荡内乱,开启意大利中兴的隆运;曾国藩则网罗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沈葆桢、彭玉麟等一批俊杰,平粤、平捻、平回,统一西方人所谓“严格意义的中国”,亦即中国本土的十八行省,功勋卓著。如此看来,曾国藩的格局力量未必输给华盛顿、俾士麦、加里波第,可以见诸中华帝国建设的伟业。
华盛顿崛起,开拓美国独立的天地,伟则伟矣,也无非代表富有自由自主精神的国民,摆脱母国的羁縻;俾斯麦崛起,成就德意志帝国的霸业,大则大矣,也无非追随前所未有的英主,率领勇武的精兵,继承腓特烈大王的遗国;加里波第崛起,创建意大利中兴的基业,壮则壮矣,也无非趁列国风云际会,投机取巧,玩弄外交手腕的结果。曾国藩则不然,上无明君英主,下无国民后援,中则无自居大宰相的权力,左支右绌,群小猜疑,立于其中,只手担当,建立拨乱反正的大功。虽有建设帝国的大经纶、大抱负,却不得付诸实施,非其力量规模不如那三位伟人,而是因为时势不得已之故。
大经世家的本领
曾国藩不似杀人未见血决不罢休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也不似龙蛇之略、虎豹之机、出没无常、手腕灵活的加里波第;他持心光明磊落,皎如日月,知人之明,任人之度,用人之才,容人之量,火眼洞识,综合大观,把持经纶的大纲,鄙视空文,看重实践,无一语涉虚,无一步蹈空,规模宏远,思虑周透,大事不糊涂,小事无渗漏,大节义,大文章,大学问,敬天爱民,忠于职守,至诚如神。曾国藩的确可谓有世界级大经世家的大本领。
东方的华盛顿
若论理想之崇高,品性之高洁,器宇之宏阔,胸襟之极度光明,曾国藩与华盛顿正在伯仲之间。因此,曾国藩是东方国家的华盛顿。
李鸿章对曾国藩的评价
我曾向李少荃(李鸿章)打听曾国藩的为人,他说:“其临事谨慎,动应绳墨,而成败利钝有所不计,似汉臣诸葛亮,然遭遇盛时,建树宏阔,则又过之;其发谋决策,应物应务,下笔千言,穷尽事理,似唐臣陆贽,然涉历诸艰,亲尝甘苦,则又过之;其无学不窥,默究精要,而践履笃实,始终一诚,似宋臣司马光,然百战勋劳,阅世变,则又过之。”
曾国藩几乎是诸葛亮、陆贽、司马光合而为一的人物,他的人格结合了三个时代以上的优点,宛若云中之龙,无以亲近。李少荃的评价,可谓千古铁案。
中华帝国建设伟业集大成者在哪里
如今东方正气郁屈,长久不得发泄。昆仑山巍巍,也无法遏止“斯拉夫”人种的侵入;扬子江水滔滔不绝,也挡不住“盎格罗·撒克逊”民族的进逼;何况满清政府长夜之梦未醒,四亿民众昏昏于醉生梦死之中。呜呼!时当今日,谁能再造东亚乾坤,成就帝国建设大业?我俯仰古今,目击清国衰运,不得不眷眷于曾国藩其人。
谠议
▽京官 ▽立朝謇愕 ▽转移风化之本 ▽剀议切论 ▽俨然社稷之重臣 ▽盛德亮节
京官
宣宗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日本天保十二年),曾国藩授国史馆编修。道光二十三年癸卯(日本天保十四年)授四川正考官,赴任四川,不久补翰林院侍讲。十一月返京,授文渊阁校理,第二年甲辰(日本弘化元年)授翰林院侍读。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日本弘化二年)擢翰林院侍讲学士。道光二十七年丁未(日本弘化四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道光二十九年己酉(日本嘉永二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理兵部右侍郎。道光三十年庚戌(日本嘉永三年)宣宗驾崩,文宗登极后,曾国藩署理工部左侍郎,不久署理兵部左侍郎。咸丰元年辛亥(日本嘉永四年)署理刑部左侍郎。咸丰二年壬子(日本嘉永五年)署理吏部左侍郎,未几,任江西主考官。
立朝謇愕
《湘军记》记中写道:
国藩官京秩,以理学文章著,立朝謇愕,有大臣之言,中外想望。
据此可以想见当时曾国藩是怎样的人物。
文宗即位之初,下诏求言,曾国藩陈述行政用人的意见。他在《应诏陈言疏》中写道:
臣窃维用人、行政,二者自古皆相提并论。独至我朝,则凡百庶政,皆已著有成宪,既备且详,未可轻议。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方今人才不乏,欲作育而激扬之,端赖我皇上之妙用。大抵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一。
接着,他论及人才萎靡的弊端:
以臣观之,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是也。琐屑者,利析锱铢,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是也。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割肉补疮,不问明日是也。颟顸者,外面完全,而中已溃烂,章奏粉饰,而语无归宿是也。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求振作有为,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转移风化之本
其次,曾国藩论及皇帝以身作则是转移风化的根本:
臣考圣祖仁皇帝登极之后,勤学好问,儒臣逐日进讲,寒暑不辍;万寿圣节,不许间断;三藩用兵,亦不停止;召见廷臣,辄与之往复讨论。故当时人才济济,好学者多。至康熙末年,博学伟才,大半皆圣祖教谕而成就之。今皇上春秋鼎盛,正与圣祖讲学之年相似。臣之愚见,欲请俟二十七月后,举行逐日进讲之例。四海传播,人人响风。召见臣工,与之从容论难,见无才者,则勖之以学,以痛惩模棱罢软之习;见有才者,则愈勖之一学,以化其刚愎、刻薄之偏。十年以后,人才必大有起色。一人典学于宫中,群英鼓舞于天下。其几在此,其效在彼,康熙年间之往事,昭昭可观也。以今日之萎靡因循,而期之以振作;又虑他日更张偾事,而泽之以《诗》、《书》。但期默运而潜移,不肯矫枉而过正。盖转移之道,其略如此。
再次,他又论及人才培养之道:
所谓培养者,约有数端,曰教诲,曰甄别,曰保举,曰超擢。堂官之于司员,一言嘉奖,则感而图功;片语责惩,则畏而改过。此教诲之不可缓也。榛棘不除,则兰蕙减色;害马不去,则骐骥短气。此甄别之不可缓也。嘉庆四年、十八年,两次令部院各保司员,此保举之成案也。雍正年间,甘汝来以主事而赏人参,放知府;嘉庆年间,黄钺以主事而充翰林,入南斋。此超擢之成案也。盖尝论之,人才譬之禾稼,堂官之教诲,犹种植耘耔也;甄别则去稂莠也;保举则犹灌溉也;皇上超擢,譬之甘雨时降、苗勃然兴也。
论及培养之道后,又论考察的方法:
臣之愚见,愿皇上坚持圣意,借奏折为考核人才之具,永不生厌斁之心。涉于雷同者,不必交议而已;过于攻讦者,不必发钞而已。此外则但见其有益,初不见其有损。人情狃于故常,大抵多所顾忌,如主德之隆替,大臣之过失,非皇上再三诱之使言,谁肯轻冒不韪?如藩臬之奏事,道员之具折,虽有定例,久不遵行,非皇上再三迫之使言,又谁肯立异以犯督抚之怒哉?臣亦知内外大小,群言并进,即浮伪之人,不能不杂出其中。然无本之言,其术可一售,而不可以再试,朗鉴高悬,岂能终遁!方今考九卿之贤否,但凭召见之应对;考科道之贤否,但凭三年之京察;考司道之贤否,但凭督抚之考语。若使人人建言,参互质证,岂不更为核实乎?臣所谓考察之法,其略如此。
剀议切论
曾国藩如此剀议切论,言辞凿凿,切中时弊。其后,文宗临筵,召集儒臣,至于开逐日进讲之例,都是因为嘉纳了曾国藩的献言。曾国藩同时又上疏论及君道,即《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其中写道:
臣窃观皇上生安之美德,约有三端。而三者之近似,亦各有其流弊,不可不预防其渐。请为我皇上陈之。
臣每于祭祀侍仪之顷,仰瞻皇上对越肃雍,跬步必谨,而寻常莅事,亦推求精到,此敬慎之美德也。而辨之不早,其流弊为琐碎,是不可不预防。
这一段论及谨慎小事、疏忽大事的弊端。又写道:
夫所谓国家之大计,果安在哉?即如广西一事,其大者在位置人才,其次在审度地利,又其次在慎重军情。
这一段论及决不应忽视广西乱兆的原因,以及不拘泥于其细节,要从宏观上解决困难的根本原因。其下又写道:
又闻皇上万几之暇,颐情典籍;游艺之末亦法前贤,此好古之美德也。而辨之不细,其流弊徒尚文饰,亦不可不预防。
这一段论及为什么不可忽视赏罚黜陟,以及不可不体察舆论的焦点。又写道:
黜陟者,天子一人持之;是非者,天子与普天下人共之。宸衷无纤毫之私,可以谓之公,未可谓之明也。必国人皆曰贤,乃合天下之明以为明矣。
俨然社稷之重臣
以上的谠议争论,足以耸动朝野的耳目。论者以为:“明良一德,非公之孤忠不能陈此谠言,非圣主之优容不能纳此荩言也。”由此可知,曾国藩当时规模悠远,俨然有社稷重臣的风格。
以下为李瀚章(李少荃之兄)所言:
公早践清华,屡司文柄,学问该博,议论忠荩,负海内重望。
郭松林则说:
公自侍从陟乡贰,时方承平,大都进退雍容,歌咏和乐,公独抑然深思,以天下安危为己任,密勿所告,忧公如私,宇内想望其风采。
李宗义写道:
我中堂夫子,早入翰林,以文章学问名天下。及游历乡贰,条陈时政,皆切中事宜。识者始知公非独词臣而已。
盛德亮节
李鸿章对曾国藩推重备至,他的评价未必是溢美之词:
始公官京师,首以圣德、亮节、高文、硕学伏天下。
在我研究湘军史的二十余年中,《东邦伟人曾国藩》是我所知的两部由外国人撰写的曾国藩传记之一,而且是出版年代最早的一部。此书问世于1903年,即清光绪二十九年,是与曾国藩大约同时代的日本记者川崎紫山的作品。该书的出版,距离日本明治维新和曾国藩去世只有短短的三十余年,因此是以近代文明的观念,贴近时代解读曾国藩其人的一部难得的传记作品。谨以此书的第一个中译本,献给曾国藩二百周年诞辰。
从这部作品的内容和结构看来,作者对中国清末军政巨擘曾国藩有清晰而深入的了解。很难找到一本传记作品,能以区区十万字的篇幅,提纲挈领、层次分明、简洁明了地全面揭示一个伟大人物的生平、事功、学术、教养和为人处世之道,令读者轻松地徜徉于字里行间,掩卷之后,对传主能有囊括整体而又细致入微的印象。川崎紫山做到了这一点。因此,本书的难得之处,不仅在于作者对传主的深入研究,也在于其具有结构文章、讲述故事和表达思想的高超技巧。
川崎先生将此书分为上下两卷,其上卷述写曾国藩从出生到去世为止的生平与功业,下卷介绍其家庭、教育、修养、学术、交友,由此两大层面构成伟人的巨像。而在此两卷中又分章分节,以大量具有概括性、提示性和启发性的小标题,来标示正文的内容与思想,犹如讲师为学生标示课程重点,读来明快而便于理解消化,又易于记忆,与当今网络上流行的微博体裁有所类似。本书就像是围绕同一题材而撰写的微博之集合,但是其条分缕析,结构有致,则是微博所远不能及的。
作者采用了所谓心理历史学的手法,在叙述曾国藩的生平事迹时,以其本人所作的诗歌,生动地表现了传主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状态。这在传记作品中是很难办到的。若非作者对传主的文学素养和诗歌创作做过深入的研究,根本不可能进行如此精到的心灵剖析。由此一斑,可窥全豹。我们有理由相信,作者提供的这部传记,是值得一读的信史。
将中外历史人物进行有趣的类比,是外国作者为中国人写传时常有的特色。川崎先生对曾国藩的评价,正是以中外对比为基础。他不仅以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名人西乡南洲、大久保甲东等人为参照物,而且以西方国家的大人物如华盛顿、俾斯麦等人作为标杆,使读者对于曾国藩其人在世界范围内的历史高度,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川崎紫山的职业是记者,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曾作为随军记者到过中国,对于中国晚清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做过颇为深入的研究。其专著除本书以外还有多部,其中的《日清战史》记载了大量第一手的史料,专家们认为,对于研究中日战史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他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知识界中是一个颇有代表性的人物。他的这些著作,使他达到了历史学家的高度,出版后影响颇广。因此可以说,阅读了这部《东邦伟人曾国藩》,我们便有可能看到曾国藩其人在日本近代知识界眼中的映像。
本书旁征博引,随处可见作者从曾国藩的奏疏、书信、诗文和日记中撷取的精华,但由于作者没有标明引文的出处,无法根据原书出处校对而正误,译者只能根据岳麓书社1985年出版的《曾国藩全集》来校对,又发现两者有诸多未能吻合之处,于是以《曾国藩全集》为标准,对本书中的引文做了订正。特此说明。
译者水平所限,译文错讹之处在所难免,恳望读者不吝赐教,以俾重印或再版时改正,在此先致谢忱。译者联系方式为:电子邮箱,7000901@qq.com; QQ号:7000901。
王纪卿
2011年8月27日星期六
于长沙听雨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