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你忙你的,自己注意点”。
我照例从批发市场进料,洗料,切,煮,熬汤水,把店里里里外外打扫一遍。
不得不说一个很神奇的事。
那处黑暗的角落里,往常我不敢过去打扫,今天鬼使神差的扫过去。
却不再觉得有不同于正常的阴冷,只是一如既往黑了而已。
我笑着摇摇头,一觉醒来好像一切如常了。
不到八点,客人又络绎不绝的来了。
“老板,来一碗汤粉,要米粉的,料多点”。
“欸行,您找个位置坐下等会”。
我先把煮好满满的一碗端到角落的桌子上,浅浅点了个头。
再给客人一桌接着一桌的煮。
忙忙碌碌的几个钟很快就过去了。
期间也有客人好奇问起“那碗汤粉”。
“噢,没什么,总有一些挨饿受冻的,我给他们备的”。
这个话我说出口是无心的,只觉得相对比较解释的通。
让我没想到的是。
15一传十,十传百,店铺的口碑就这么做开了。
甚至后面新开的几家同行宵夜档,生意都不如我们。
他们换着花样招揽客户,也变法着压价竞争,我通通不管,一如既往卖5元。
农村向来也是,帮派宗祠拉帮结伙的地方。
“汤氏”宗祠在这片土地上是“大房”。
“大房”意味着分支多,人士众多,子孙人脉也多。
即便有个别同行有意见的,在得知我们的宗祠后倒也不敢找事。
巧的是,之前没遇到的乞讨者,后面真的有来过店里。
男女老少,衣衫单薄且凌乱,他们只在快打烊时才过来,小心翼翼的问我。
“老板,还有口汤吗?”
我诧异的同时当即给他们安排了座位,再做上一碗热乎乎的汤粉。
“慢慢吃阿伯,不急的”。
“小姑娘,你人倒挺好,祝你发财阿”。
每位乞讨者受到布施后,临走前都会说句好话,我也听的乐呵。
谁都有难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帮就帮。
从小妈妈便教育我。
“你不知道自己啥时候会遇上困难,做人留一线,福报才会来找你”。
做生意到底是靠口碑的,有了邻里邻居帮衬照顾。
不管刮风下雨,这生意阿总能或多或少卖一点,偶尔卖不完的就自家吸收了。
我和妈妈本着薄利多销的理念,生意越做越开。
两年时间过的很快。
日积月累我攒够了买房和后续生存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