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灵机一动,开始重新设计算法。
这一次,他成功了。
系统不仅能够根据土壤湿度和气象数据自动调节灌溉量,还能结合他多年种地的经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大山,你这个设计太棒了!”
王琳看到他的成果,忍不住赞叹,“这才是真正的AI农业——既尊重传统,又拥抱未来。”
李大山笑了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他知道,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为了结业,更是为了证明自己——证明一个农民也能用代码改变农业。
第六章:锄头与代码的融合结业项目的展示日终于到了。
培训班的所有学员都聚集在教室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紧张和期待。
李大山站在讲台旁,手里握着一个U盘,里面装着他几个月来的心血。
“下一位,李大山。”
讲师喊到了他的名字。
李大山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
他打开电脑,投影屏幕上出现了他设计的AI农业系统界面。
系统的名字很简单,叫“锄头与代码”。
“大家好,我的项目是一个适合小规模农场的智能管理系统。”
他开始介绍,声音有些颤抖,但很快稳定下来,“这个系统结合了传统农业经验和现代AI技术,能够实现土壤分析、气象预测、灌溉控制等功能。”
他一边说,一边演示系统的各项功能。
当他展示灌溉控制模块时,特意提到了自己如何将传统经验融入算法中。
“比如,在干旱季节,系统会根据土壤湿度和气象数据,自动减少灌溉量,同时结合农民的实践经验,避免过度浇水。”
他解释道。
台下的学员们听得津津有味,讲师也频频点头。
演示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大山,你这个项目很有创意!”
讲师评价道,“尤其是你将传统经验与AI技术结合的想法,非常值得推广。”
李大山笑了笑,心里松了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
<展示结束后,王琳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大山,你太棒了!
我就知道你能行!”
“谢谢你,王琳。”
李大山真诚地说,“如果没有你的帮助,我根本做不到。”
王琳摆了摆手,笑着说:“别客气,这都是你自己的努力。
对了,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李大山沉默了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