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徘徊于庭院之中,望着那满园凋零的花草树木,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与失落。
大观二年,正值青春年华的李清照芳龄二十五,她别出心裁地给自己的居室取名为“归来堂”,并亲自赋予自己一个独特的名号——“易安居士”。
在这温馨的“归来堂”里,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二人虽已不再拥有昔日在京师丞相府时那种奢华优裕的生活,但他们却意外收获了身居乡间所独有的那份宁静与安详,以及无尽的快乐时光。
在这里,夫妻两人彼此扶持、相依相伴,共同投入到对文学艺术的研究和创作之中。
他们秉持着节俭朴素的生活态度,省吃俭用,只为能够搜集更多珍贵的金石古籍。
每一次寻得一本稀世珍本或是一件古老的金石文物,都能让他们欣喜若狂。
就这样,日复一日,他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探索、钻研,享受着学术带来的满足感。
这段日子,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一生中最为和谐美满、幸福难忘的时光。
而李清照后来更是在其所著的《金石录后序》当中,将这段美好的经历娓娓道来,详细地向世人讲述了其中的点点滴滴。
政和七年,那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与历史韵味的时代。
在这一年里,才华横溢的李清照以其过人的智慧和深厚的学识,全力襄助着她的夫君赵明诚。
而正是在李清照这位贤内助的协助之下,赵明诚历经艰辛、不懈努力,终于大体上完成了那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巨著——《金石录》的写作。
这部《金石录》凝聚了赵明诚多年来对金石文物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对于古代文化艺术的独特见解。
在撰写的过程中,李清照不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更是亲自参与其中,与赵明诚共同探讨、斟酌每一处细节,使得书中的文字愈发精妙绝伦。
他们常常围坐在书房之中,对着那些珍贵的金石文物细细端详,时而低声交流各自的看法,时而陷入沉思,只为能够准确地描述出这些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
在无数个日夜的辛勤耕耘之后,《金石录》逐渐成形,成为了一部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经典之作。
宋徽宗宣和三年,正值春日融融、繁花似锦之时,年已三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