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降下如此灾祸。
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外出打工,他们觉得留在村里种地,这辈子都没什么盼头了,与其在这黄土地上苦苦挣扎,不如出去碰碰运气。
李大山的妻子王秀也劝他:“大山,要不咱也出去打工吧,总比在这儿守着这几亩地饿死强。”
夜晚,昏暗的灯光下,王秀的眼神中透露出担忧和无奈,她看着李大山,希望他能改变主意。
李大山蹲在田边,望着远方,沉默良久后说:“秀,我再想想,这地是咱的根,就这么走了,我不甘心。”
他的目光坚定地落在那片枯黄的庄稼上,仿佛在和土地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
他想起了小时候,跟着父亲在这片土地上播种、耕耘,收获时的喜悦至今仍历历在目。
这片土地虽然贫瘠,但它孕育了自己的生命,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希望,他实在不忍心就这么放弃。
夜晚,李大山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月光透过破旧的窗户纸洒在脸上,斑驳的光影像是一幅抽象的画,却无法安抚他内心的焦虑。
他的脑海里不断思索着出路,回忆着自己所经历的点点滴滴,试图从中找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突然,他想起前几年村里有人种了几亩果树,虽然规模不大,但收成还不错。
那人的果园在村子的边缘,每到秋天,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引得村里的孩子们都跑去围观。
他想,或许可以尝试扩大果树种植规模,说不定能闯出一条路来。
果树耐旱性相对较强,也许能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生存下来,而且如果能成功,收益可能比种玉米小麦要好得多。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大山就早早地来到村长家。
村长家的院子里,几只老母鸡在悠闲地踱步,时不时用爪子刨刨地,寻找着食物。
李大山敲响了村长家的门,村长睡眼惺忪地打开门,看到是大山,有些惊讶:“大山,这么早,有啥事啊?”
李大山有些局促地搓了搓手,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村长。
村长听后,皱着眉头,神情严肃地说:“大山,这可不是个小事儿啊。
种果树需要技术,还得有销路,万一弄不好,那可就血本无归了。
而且,你哪来的钱买树苗啊?”
李大山坚定地说:“村长,我知